石岗石岗古镇
石岗有24座桥,但政府建造并拆除后,只剩下一座。
石岗古称凤庄,因其形似凤凰。
石岗原是一个商业发达的集镇。那时,城市里有许多报纸和期刊。最早的是南浔和同花顺。后来,又增加了《童童日报》、《新南快报》和《巫山日报》。小报包括《同光》和另一份忘记名字的小报。
由于石空居民葛润斋是《上海民族日报》的驻京记者,钱灿祥是《南京日报》的编辑,宋英是《中央农业周刊》的编辑,方在南京新闻社,邹有喜是《南通报》的记者,这就为石空办报创造了条件。商业巨子宋、、宋海秋和当地人曹等。,20007.100000010105编辑稿件,送南通京新印刷公司印刷。第一期发行了500份。但由于地方新闻来源有限,稿件来源较少,头版内容往往借用国内外事件或县报编纂的地方新闻,进行转载和补充,使内容重复。连同8号的出版,都是过去式,由于人事变动,经费不足,一年后停刊。不久后,又被《正义报》取代,刊名唐启宇博士,主编张秉刚。报纸改了8版,还是8期。虽然篇幅减少了,内容也比以前丰富了,但张还是去了外地工作,不再出版了。当时,有一份由葛伯翰等人经营的小报《雷达》。因其出版周期长、篇幅小(八版)、订户少、无经费而夭折,只是昙花一现。
1932成立“石岗通讯社”,由石岗人民教育馆馆长兼社长,方负责采编、采访、印刷、编辑工作。3号发布一次,社交站点设在人民教育博物馆,目的是发布南通本地信息。后来王被调到平潮县民间教育中心。社会就这样结束了。65438-0934在外国通讯社做战地记者的夏振志,曾短期组织“新世港通讯社”。石岗是一座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千年古镇,被誉为“京剧之乡”。2000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京剧)之乡”。它的戏剧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戏剧般的歌唱、戏剧般的拼图、戏剧般的灯光、戏剧般的瓷盘,为小镇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南唐初,石岗是静海都城五大要塞之一。宋代是一个著名的盐场。明朝十四年,两淮盐运公司从通州(今南通)迁到此地,居通州盐厂之首。发达的盐务使商人聚集在一起,戏曲事业日益发展。南宋德德二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经停,登船回海南。石岗人民曾以傩戏为英雄行为,留下了《石岗》等壮丽诗篇。
旧时代,石岗寺庙多达七十二座半,其中都天庙神像两侧供奉着李渊祖师和已故艺人的老人牌。农历5月18日,石岗方圆100里以内的李和地区的几十个村班停止演出,赶到石岗在都田寺祭拜老郎神,祭奠已故的李和班艺人,并把一年内去世艺人的名字加到老人们的卡片上。老年人卡的数量逐年增加。当时寺里所有人都有一把伞,伞帘上绣着近百双乡班和无数艺人的名字的蓝毛线。从清朝开始,五月十八日艺术家们自发聚集在石岗,犁园集市就成了五月十八日的老郎集市。会议期间,艺术家们在石岗“吃茶”,解决农村阶层与艺术家之间的纠纷,并邀请演员再次组成阶层。新的阵容形成后,他们在三个万年舞台和一个临时搭建的舞台上上演了一场大戏。有农村阶层和外国艺人的交流,有农村阶层之间的抗台演出,甚至有农村阶层和石岗粉丝的联袂演出。文武表演乱七八糟,精彩纷呈,争了六盘不停歇。四大微课进京后,个别艺人回到南方带回了北京话,从此京剧在石岗流行开来。当时“在石岗露一手,建一个好班,学两个绝招,做一个著名演员”成为艺人最活跃的动力。“五月人若狂,四乡八镇焚香;灯会连续上演,十八的高潮从十三开始,是当年盛况的生动写照。有戏剧学者评论说,石岗是里合班艺术的摇篮,“五·一八老狼会”是群众戏剧的大聚会,是苏北的戏剧节。
石岗的人很爱京剧,一提起就很开心。当他们看到京剧艺术家像老朋友一样重逢时,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在大街上、田间地头哼上几句,也会唱BLACKPINK的戏迷也不少。自清乾隆三十五年平民陈创办“桥扎昆曲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都相继成立了群众剧社。林和是高村社的学生,从石岗进入犁园,在京都和江南都很有名。著名京剧演员江、左永熙多次出访欧美,在港享有盛誉。他们的家乡曾经是一个小港口,在那里他们扬起了艺术的风帆。
建国以来,石岗的群众戏剧活动经久不衰。改革开放后,1984成立的镇业余京剧队已发展到30余人,青壮年汇聚一堂,角色齐全,在军民场馆配套演出,10余人获得省市业余京剧大奖赛一、二等奖,先后接待了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省文明乡村建设会议和日本鱼闸市友好代表团的来访。1987年6月,镇上举办了第一届戏剧节,各具特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李炳淑、童向岑、王梦云、艾士举等都曾来此演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戏剧报、解放日报、今晚晚报、省市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盛赞“乡戏剧节石岗第一”。
石岗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千年古镇,被誉为“京剧之乡”。2000年6月,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京剧)之乡”。它的戏剧历史源远流长,群众戏唱腔、神秘戏盘、戏灯色彩、瓷盘戏盘,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小镇画卷。
雅俗共赏的通俗戏曲唱法
旧时代,石岗寺庙多达七十二座半,其中都天庙神像两侧供奉着李渊祖师和已故艺人的老人牌。农历5月18日,石岗方圆方圆100里内的李和地区数十个村班停止演出,赶到石岗在都天庙祭拜老狼,祭奠李和班已故艺人,并把一年内去世艺人的名字加到老人证上,老人证的数量逐年增加。当时庙里有一把全民用的伞,伞帘是用蓝毛线绣的,供近百个乡班和上千名艺人使用。自道以来,每年农历5月18日,艺术家们都聚集在石岗举行“五·一八会”,这是梨园中的一次盛会。每次演出期间,艺术家们都会在三庙万年戏台和临时搭建的戏台上表演大型节目。有农村班与外地艺人的交流,有农村班之间的二重唱,有农村班与票友的联袂演出,蔚为壮观,丰富多彩。尤其是徽州四班进京以来,一些艺人回到南方带回了北京话,在石岗流行起来。当时“在石岗露一手,建一个好班,学两招,做一个有名的演员”成了艺人最向往的动力。“五月人若狂,四乡八镇焚香;灯会连续上演,十八的高潮从十三开始,是当年盛况的生动写照。通过演出,戏班老板和艺人们互相学习了艺术技巧,他们也借此机会组成了一个新的班级到各地演出。因此,有关戏剧学者评论说,石岗是京剧李和班的艺术摇篮。”“五·一八老狼俱乐部”是艺术家和群众的大聚会,也是苏北的戏剧节。
由于老狼俱乐部已经在石岗连续举办了很多年,所有的人提起京剧都会很开心。当他们遇到京剧艺术家作为老朋友时,无论是在街上还是在田野的岸边,男女老少都可以“来一会儿”。有很多票友擅长唱演BLACKPINK,有的甚至“下海”成为著名女星。近代从石岗进入梨园的高存生、林和,都是在社会“受训”的。他们曾经在京都很有名,在江南也很有名。解放后出道的著名京剧演员蒋和左永熙多次出访欧美,享有港誉。他们的家乡是一个小港口,在那里他们扬起了艺术的风帆。
石岗的群众戏剧活动经久不衰。200多年前,平民陈·成立了昆曲学会。此后,戏班从文人发展到市民,群众戏班此起彼伏。镇上现有的业余京剧团队,成立于1984,目前已经发展到30多人,青壮年云集,完成生死角色,军民场景配套演出。10余人获得省市业余京剧大奖赛一、二等奖,接待了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省文明乡村建设会议代表以及日本鱼闸市友好代表团来访。1987年6月,第一届戏剧节在月石港口镇举行,每一届都有自己的特色。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童、、艾士举等都曾来此演出。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戏剧报、解放日报、今晚晚报、省市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乡戏剧节石岗第一”。石岗是推广京剧艺术的热土,也是群众京剧唱戏活动的好场地。
各种形式的群众戏曲活动
猜谜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活动游戏。国剧谜题是一种物理谜题,把几块得心应手的东西拼在一起组成一个谜语。谜语都是戏曲。每到中秋之夜,石岗主要闹市都有八仙桌:草市桥、米市桥、十字街、祝星桥,还有龙源、艺林风、吉隆集等大商家前的街中心。除了赏月,桌上还有几十张甚至上百张戏曲拼图。在皎洁的月光下,琳琅满目的谜语包含了无数展现轻歌曼舞、金曲铁马、灵动聪慧、幽默风趣的戏曲曲目。周围的人都是戏迷。
戏剧之乡有很多谜语人。民国初年,昆曲社的好朋友赵晨神父,每年中秋之夜都会在南街马峡子巷到宋家巷的街道中间,摆十余桌,最多时陈列多达240盘戏曲字谜。丁雨生、夏振志、、石等。,都是愿意这么做的粉丝,推出了很多年的精彩拼图。
灯谜的制作具有很强的地方和行业特色。比如:
石岗在古代是一片盐场,有许多用盐做成的奥秘:盘中一堆盐,一把雪的答案。
石岗盛产大米和棉花。一根棉花上有几颗新米粒,花抱米,谐音“华容道”。
石岗的中和春茶叶店曾经做过一个国剧字谜盘:一盘祁门红茶,上面放着一片屯溪绿茶,红花中间夹着一点绿。反差极大,答案是来自岐山的六个结果。
一家林峰烟酒商店放置了一个水烟袋平板,上面有七个蘑菇,并解开了谜语“七军泛滥”(水烟袋谐音,泛滥;石岗方言与蘑菇、军队谐音。)
谜题的思路有的很美很雅,有的很俗很时尚,有的很骄傲很夸,有的很惊人。总的来说,一盘解说一出戏,对制作者来说麻烦,对猜者来说有趣。
石岗戏的谜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无从考证,但前几代票友都很熟悉,尤其是清末民国时期。昆曲社旧友陈德清曾就国剧迷局作过一点整理,说:“不知古今,不分年龄,不分等级,我以此为乐。”中秋之夜,冰轮高大挺拔。第一眼见面,你就被迷住了,知道了真相,笑了。“现在石岗戏的神秘依旧。1990期间,200个戏曲谜题在南通戏曲史料展展出,受到各界好评。
戏曲灯会是由石岗民间戏曲唱腔和民间娱乐活动演变而来的又一种群众自娱活动。这种捆绑戏剧人物的灯笼游行从元宵节开始,到每年的第18个“元宵节”结束。
戏曲灯笼是各大商号自己养的,或者街坊邻居集资制作灯笼。民间集资的方式很独特。首先做一个十几尺高的“灯笼和尚”。操纵者躲在“灯笼和尚”后面。一双和尚的鞋子绑在他的脚上。双手操纵两个杖头——“变光僧”的手。走在街上,到处筹钱。“灯笼和尚”结合了灯笼的颜色、棍头木偶、双簧表演等等,真的很搞笑。
石岗戏最壮观的元宵节是1935的春节。从元宵节开始,人们每天晚上都会提着灯笼沿着长街游泳(俗话说“走马灯”),新灯笼也逐渐多了起来,持续了很久。比较大的灯有《三娘娇子》、《水金曼山》、《五虎西游》、《活捉张三郎》、《拷问寇成玉》、《八仙过海》、《雷打张继保》、《八蜡寺》、《宋武打老虎》、《女儿散花》。
这一年,龙源、中和春、艺林风从周公聘请工匠,制作了“桃园三结义”的灯笼,高10尺,内挂一盏汽油灯。刘、关、张用通草绑缚。脸谱的轮廓和京剧演员没什么区别。绣袍、箭衣、大氅都是用缎做的,用苏绣装饰。人物也有单纯的器官,相当敏感。这个灯笼需要八个人来抬。为了防火,有一个长的竹拖把浸在水里。还有以小蜡烛、豆油灯或干电池为光源的灯笼,各有各的味道。
灯会队伍走在夜晚的长街上,前面是锣鼓队。“骑马锣鼓”很受欢迎。不管是商家还是街道,只要门前放了鞭炮,灯会队伍就会停下来让路人观看。戏迷们跟在后面,看着灯笼里栩栩如生的人物,摇头晃脑,哼着戏曲,其乐融融。石岗戏以其多彩的灯光而闻名。邻县如东的丰利、马塘、岔河的人,经常一起来石岗看灯。石岗戏元宵还被邀请参加挖香港和南通的比赛,真是大获成功。
石岗的群众戏曲活动不仅有戏曲灯谜,还有戏曲爱好者将戏曲精华制作在瓷盘上送票给朋友的高雅事。
清光绪年间,擅长石岗工笔人物画的“戏筐”丁玉生,集回族表演的徽剧之精华。已故乡绅王凤岗请瓷商彭带到江西,由一位瓷窑画工师傅临摹,烧制了一批戏曲瓷板,分发给昆曲爱好者、石岗旧友。现有两种规格:直径11 cm的歌剧盘8张;歌剧盘五张,直径12.8 cm。瓷器一般都是上釉的。工笔重彩,勾勒出金水。盘底没有红方印,上面写着“天上造”。以上十三个瓷盘绘有四街村、铁公边、赶山、丁晴明珠、黄鹤楼、大瓢园、新安岗等八个徽剧。背景是四季的花。其中,《水浒传》大戏《朱》就是桂英报仇雪恨,与父亲肖恩解开缆绳的瞬间。桂英戴着妃子帽,穿着粉红色的箭形外套,披着绿色的云肩和丝带。宽大的黄裤子嵌在绿边,他的脚仿佛踩在高跷上。他双腿微屈,右手双刃,左手高高举起,仿佛在急促地呼唤父亲,脚边斜放着一个空鱼篓。肖恩戴着额头,插着铲齿,飘着三根胡须,迈着马步站着,背上插着一把剑,一身土黄色的箭服,袖子高高捋起,划着横木,拉着丝带,低着头。《三国志》剧《黄鹤楼》中,赵云戴着额头,一条红色的蟒蛇,一条黄色的裙子,一条玉带,一个高高的脚蹬,一条静脉曲张的左臂,盯着周瑜;周瑜头戴饰有羽毛的帅盔,青绿难倚,饰以帅肩,插一面旗,左手拉起赵云的蟒袖,极有相见之势。刘备的头饰似乎是扎着的,留着胡子,穿着一件卡其布的绣袍,上面有一幅云龙海水图,正在鞠躬行礼平息争端。石岗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文人墨客众多。清代丁月湖《丹青音律极妙》《书画法欲渡大江南北》。丁雨生是“比较擅长人物的笔画”,“处中一绝”。曹兴谷“字画皆潇洒”“观者叹”。沙声远“善画马,以画马著称,造型夸张传神,别具一格。”王立宪,现代石港居民,作品以小字为主,点画灵活,结构严谨,造型美观。浙江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州林爽漠河画院书法家。镇上现在有一个“书画艺术馆”,专门从事书画艺术管理和培训,认真学习交流,学习书画技艺。在万宇风景园中,有一个书法碑廊,专门用来书写万宇竹枝词,描述石岗的风土人情,其书法全部出自这个镇的书法爱好者之手。在石岗,葛、于福明、陈允中、、王庭、于、蔡学良、石志怀等都有扎实的书画功底,颇有名气。葛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展览,他还到南韩参加并获奖。石志怀的海报在省市美展中多次获奖;葛、、王庭、蔡学良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中国书画鉴藏》。
从1985开始,石岗小学建立了少儿书画兴趣小组,开展活动17个春秋,培养了1000多名少儿书法家。学校曾在中国小学生报组织的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得三连冠,学生书法作品获奖数万件,其中王静宜获奖40余件,部分小作品还远赴扶桑日本。书法,这是一个必须的,不仅是学生和青少年观看,而且受到当地领导,文教专家和其他成年人的高度赞扬。石岗是著名的“武术之乡”。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石岗场人王岳集诸子武功之精华,反复揣摩,融会贯通,创出了独具特色的拳法“王家寿”。后来石岗人沙大川以“打卡”出名。1904年,许(字)世康人,师从李学群,专修王家,王家成为世康武术的主要流派,已传九代。许深得王家精髓,武功高强,在武林中颇有名气。徐曾任国民党中央国术馆编辑,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聘为南通县体委业余武术教练。著有《八极拳入门》、《出拳入门》等武术专著。王氏后人周培生,曾被评为江苏省优秀武术指导。为弘扬地方文化,推广群众体育健身活动,于1984在石岗镇成立了武术协会。武术协会主席是许的得意弟子。王多次赴省参加武术遗产的发掘工作。镇武术队多次赴省市参加武术比赛,成绩显著。1988年5月,镇武术队代表南通参加省第一届农运会,获得武术表演二等奖。
除了王家手,石岗还有其他门派的武术,以长手苦练为主,也可以器械为辅。如今,石岗武术队经常在重大节日举办武术展示和示范,少儿武术也在石岗崭露头角。石岗的花卉盆景历史悠久。相传南通的雀舌源于石岗。昔日千年古刹以松、柏、石盆景装饰,别具风格。民国时期,石岗人民教育中心每年都会布置盆景花卉,供人观赏和比较。画家丁月虎、商人王留良、凌(疑为桥)都建有私家园林,高薪聘请名师制作花卉盆景。花园里种满了奇花异草,景色非常宜人。
石岗花卉盆景主要采用北派风格,造型清、奇、雅、疏、挂、古,多为中小型,世界缩小在一石一树之间。主要品种有雀舌、大叶黄杨、罗汉松、狗骨、枸杞、榆树、李树、石榴,草药有君子兰。
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和观赏盆景已成为石人的时尚。家庭从几盆到几百盆不等。1987,镇上成立了花卉盆景协会,会员近百人。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几次盆景栽培技术的讲座和展览。成员们经常上门交流,吸取各派之长,认真学习,注重创新。出现了石兆贤、曹安、等一批花卉盆景种植大户,每盆盆景价格几十万元,可见其规模和档次。
历年来,花卉盆景协会评选出的精品先后参加南通国际盆景展、如皋盆景艺术节、省职工盆景展、南通华强杯盆景展、通州区盆景展等。,并获奖无数,协会获得优秀组织奖。石兆贤、精心培育的榆树桩、杜松盆景被《花卉盆景》等刊物录用,曹安、陈佛的盆景入选《中国民间盆景艺术》一书。中央、省、市电视台都曾播出过《石头港盆景》节目,花卉盆景、戏剧、武术、书画并称为石头港“四大”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