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石大东?

平乐郭正骨由始祖郭于1793年创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踏着祖先的足迹,精进健康,助力人民。使命:让中华民族强健筋骨。愿景:愿中国人的骨头不再痛。

原文地址:为什么是石大东?(转弯)

原作者:中原导报

下午五点,我从青年文化宫爆发出来,却看到大雨,水天一色,宽阔的中原路像一条被雨水打湿的河。公共汽车、小汽车、电动车、自行车...所有人都挣扎着在这条长河中游泳。

今天下午,郑州晚报全体员工在青年文化宫举行2011誓师大会,报社采编、广告、发行、行政管理、多媒体从业人员齐聚一堂。第一次发现这么多同事。我曾经听说我们单位有2000多名员工,包括晚报、日报社和印刷厂的员工。乍一听这个庞大的数字,有点惊讶。下午踏进晚报发行的动员会,看到黑压压的人群,才知道我说的是真的。发布动员会开得轰轰烈烈。在这次会议上,我想起了两个人的名字:郭和石大东。一位负责发行的报社同事用《撞地板》慷慨激昂的演讲深深打动了我。我担心大家听不出郭带陕西口音的普通话。在石大东发言之前,他请郭把的讲话稿拿过来,自己读给大家听。

因为工作关系,真心喜欢一些文采不错的人。每当我遇到一个在才子佳人里受过良好教育、受过良好教育的文学朋友或同路人,我不禁感到幸福。做发行工作的人,能把演讲稿写得激情四射,字斟句酌,让人不想刮目相看,难。

这是石大东执掌郑州晚报以来最大的一次聚会,现场很多人都被这种热烈的气氛所感染。石大东是一个刚毅而快乐的人。在这个人身上,总有一种令人尴尬的热情和活力。从报社广告部主任一步步走上来的报社总编,总是信心满满。

我和很多编辑一样,一开始也不喜欢这个人,总觉得这个人太霸气,太嚣张。后来发现他的霸道和强硬给很多编辑注入了新鲜血液。一份没有生气的报纸终究是没有前途的,一群没有生气的编辑记者终究出不了好版面,出不了好新闻。坚冰总是需要一个人去打破,石大东的诞生,扫清了一些笼罩在晚报上的迷雾。一开始负责采编的石大东,对采编系统无疑是疏离、陌生、超脱的,但他很快融入了这个集体,并在采编思维模式和写作习惯上做出了改变。这种改变显然是有效的。晚报一改稳扎稳打的八股文风,开始变得活泼、生动、好看。

我曾经在河南科技报服务过几年。当时,李宝虹是《科技报》的老板,蒋菊园是《商业》的副总编辑。蒋巨元的群众基础应该说比李宝虹好得多。李宝虹太官僚、太傲慢、太大声。最重要的是他不懂报纸业务。但就是这个不懂报纸业务的门外汉,把科技报推向了一个高峰。李宝虹主持《河南科技报》的时期,无疑是《河南科技报》最辉煌的时期,发行量超过30万份,广告收入创历史新高——他硬是把一份半死不活的农村报纸,变成了河南省一流的报纸,全国最大的科技报。

为什么现在郑州晚报的执行主编是石大东,而不是别人?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有一次和几个记者吃饭,有人说晚报的水深不可测,可谓鱼龙混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我一直固执的认为,一个单位里相处好的人,一定有别人达不到的东西。不管你是否钦佩他们,不管你是否接受他们,他们就是带着这些不为人知的秘密来鞭打他们的马的,笑傲江湖。所有成功的人都不能操之过急,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准备和艰苦的努力,在别人发呆、当了一天和尚的时候,这些人遇到河流、桥梁都在埋头赶路。

如果不是一根寒骨,梅花香会不会?

承认别人的成功,就是间接承认自己的失败。所以我们很多人不愿意认可别人的成就,接受别人的长处。但不管你承不承认,这些差距还是像一道鸿沟,把先行者和后来者分隔在两个不同的据点里。如果我们欺骗自己,对这些差距视而不见,我们可能永远没有机会弥合它们。

从今天开始,振作起来,做一个热情、进取、专业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