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乐山大佛有哪些记载?
清嘉庆《乐山县志进士》(卷十五)记载唐逸放碑,县东凌云山满。这座纪念碑早已不存在了。明朝有许多湖泊。还记得它的幸存者云:凌云寺的灵山像,在贞元十五年九月回到日本。
明确指出当时的大佛是“灵云寺灵山像”。
凌云寺始建于开元至贞元,大佛名字中自然包含“凌云寺”的名字。大佛又称“灵山”,应该与当时凌云山被称为“灵山”有关。
凌云山也叫灵山。它可能来自蜀王·明凯的海龟精神。《太平镇舆记》卷八十六记载:“仙雪山在县城东北十里。”《周图》说:“灵山峰顶杂树多。昔蜀国别陵王登临此处,故名灵山。”
《玉帝纪胜》卷一八五记载:“灵山,仙洞,位于房中以东十余里的嵩河上,有古琮帝的龟灵寺。”证明建中县灵山是以龟灵命名的。
乐山大佛所在的凌云山,位于青弋江和岷江的交汇处,也与龟仙人息息相关。《水经注·江河注》卷三十三记载南安“郡治青衣、江蕙,取二水。”。也就是说,蜀王是开明的统治者。"及"龟仙人即位,号明帝",说明龟仙人在乐山定居过一段时间。现在凌云山下的这条街还叫“鼻子街”,鼻子是“龟”的官方节日,龟就是龟灵。
所以很有可能凌云山和房中的仙雪山一样,是因为龟灵登上或修建了龟灵寺而被称为“灵山”,一直沿用到唐朝。
另外,灵山可能是以佛教命名的。凌云山又因青衣江而被称为青衣山。宋代范成大《武陆川》曰:渡河游凌云,在城之对岸,山不甚高,有山顶,故亦称九鼎,旧称青衣山。
但随着开元年间灵云寺的建立,山上僧人越来越多,佛教空前兴盛。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以佛经中的山名来称呼凌云山,与佛教有关的名山被称为“赵玲山”,梵天党兴起于周代,简称“灵山”。
《五灯节元释迦牟尼佛》说:“佛祖在灵山会上献花。”灵山是释迦牟尼佛居住的地方。所以凌云寺的和尚们是因为凌云山才挖了一尊大佛,而与大佛有关的山名就是凌云山。
此外,宋代王襄《舆地纪声》曰:“陵茶山碑。《唐·郑源》中,钱干光真的让徐宇希为他的老师写了一个碑,碑刻在长庆。”
嘉庆《四川同治进士》五十九卷称嘉定府乐山县下“赵玲山碑”,表明乐山在唐代有山名灵山。从乐山佛教的发展来看,凌云山是唯一的。
贞元十九年,魏高撰《嘉州凌云寺大佛像》,书中称大佛为“凌云寺石像”。好像大佛已经被封为“凌云寺大佛”了。
在宋代,大佛也被称为“凌云象”。陆游写了一首关于佛的诗,题目是《灵运大像》,写得很清楚。王祥之《地中纪声》卷146记载:“佛耳泉在凌云象耳后。”这个名字也被使用。
到了明代,大佛改名为“凌云大佛”,不再叫“大象”。明万历《嘉定县志》记载孙正兰题为“凌云佛峰”的对联,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1000年的漫长岁月中,乐山大佛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既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每个朝代都有维护。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受到自然风雨的侵蚀,以至于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