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简述医学家孔伯华的生平。
孔伯华(公元1885-1955)是一个研究古代医学书籍的年轻人。解放前(1934)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民族医学院,历时15年,毕业700余人。他擅长热学,喜欢用石膏。
关于他的学术经历,第三子孔思博在《中医杂志》第1962 7-8期有介绍,现总结如下:
他认为中医在临床上不仅要看其局部疾病,还要照顾整个病人,特别强调“元气”。根据提纲辨证论治。轮廓:两个轮廓,阴阳;要领:六要,即表、里、寒、热、虚、实。“两纲六要”不能并列。学术研究方面,首先要熟悉《内经》,了解经典的精髓,不拘泥于过去,抱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在诊断方面,脉象比精神更重要,意味着和谐。在病机方面,正气损伤的病因中,他首先强调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与肝的关系,尤其是肝脾的关系,主张脾胃病必系肝,肝病必系脾胃。临床上要重视湿热和肝热。在外感热病方面,认为人体内热、潜气郁结(热、潜气长期郁结)是感热病的主要原因。
他善用石膏,重点治急躁、口渴、喘息、呕吐。他在《石翟逸话》一书中详细讲述:“石膏的治病功效在于其重能泻胃火,其轻气能舒表肌(解表热),生津,退热,治斑(皮肤上的小红点斑称为斑),祛外温感邪之实热。其凉性并不比其他感冒药差,但退热效果却远胜于其他感冒药。治伤寒头痛如裂,火热如火,特别有效,且能缓脾益气,邪热消,使牌子慢慢恢复;催乳,阳气燥润,毛孔润泽春出;它也可用于外科手术中治疗溃疡和肉芽;用于口腔治疗口腔糜烂;胃热、肺热引起的斑、疹是比较重要的药物。”
民间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洞”的美誉。还善用新鲜药物,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薄荷、鲜莲藕、鲜荷叶等。,且取其香以淡,清,巧,去秽。
1929年汪精卫任国民党政府长官期间,明确废除中医。这一反动政策立即引起了中医界的极大公愤。全国各地代表聚集上海抗议,成立“全国医学组织联合会”抗争。孔伯华先生被提升为临时主席,全国舆论的支持迫使反动当局收回命令,同意建立义光。孔伯华于1955逝世,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前往其寓所吊唁。
孔伯华
孔伯华(1884-1955)是一位现代医生。原名凡弟,山东曲阜人。他的祖父是当地的名医,孔深受其影响。小时候学经典,跟着父亲到处旅游。她母亲病后,她决定学医。16岁时,迁居河北沂州行医,在此结交名医狄虎堂等人。后来,在他25岁时,他在北京外城关医院工作,在那里他与著名的医生张和陈一起工作。1929年,参与揭竿而起反抗当时政府消灭中医的活动。同年,他与另一位名医萧龙友共同创办了北京中医学院,以培养更多的中医人才。平时喜欢使用和善用石膏,故称“孔隙石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二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他写了《八传染病辨证论治与脏腑运用分析》,但还没见过付梓。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