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背叛你父亲的细节有哪些?

吴三桂作为明朝的将军,在明清关外对峙的时候,参加了一些战斗,但是

多尔衮

败大于胜,超大于功。在明末清初政局剧变的时刻,他们在各种政治势力中反复炒作,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一颗“新星”。

首先,明政府对吴三桂格外重视。崇祯十七年(1644)初,经过与李自成叛军的长期交战,明军主力全军覆没。李自成起义军师出Xi安,北渡黄河,连临汾、太原、镇定、傅玄、大同,目标直指北平。面临灭亡的命运,明朝把赌注压在了关外全副武装的吴三桂身上。许多朝臣,如、吴、等。,一直逍遥法外,要求撤回宁远的师,以保卫首都。崇祯皇帝于二月首次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询问吴三桂的军队情况,并提拔吴襄为中军府总司令。接着,三月五日,又加吴三桂为平西伯,费琮紧急调他去卫景石。有一段时间,朝野舆论几乎一致将吴三桂视为拯救明朝的唯一救世主。

在吴三桂接到撤宁远的圣旨之前,宁远已经是一座被清军包围的孤城,因为丢失了后所、前屯卫、中前所三座城。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吴三桂已经放弃了宁远。所以在北京发出撤退通知后,仅仅十几天,吴三桂就将50万宁元兵撤至山海关。接着,他率部从山海关入京,于二十日抵达永平。然而此时明朝在吴三桂率兵进京之前,已于3月19日被李自成叛军推翻。明朝的灭亡让吴三桂失去了信心。为了寻找新东家,吴三桂在各种政治势力中推测了一个多月。

永平和北京相距数百英里。三月二十三日吴三桂到了冀州,才得知李自成去了北京,崇祯皇帝上吊了。面对敌我悬殊的军事政治形势,为了保住自己的特权地位,吴三桂最初决定投降李自成。恰在此时,李自成派士兵李甲、陈毅去吴三桂军中。吴三桂的“降李决心”并不是立场的转变,而是在敌我力量悬殊下的一次投机之举。他希望自己的投降至少能保证现有的特权和他在北京的小财产的安全,也许他有成为新王朝英雄的幻想。然而,吴三桂的幻想被农民军进京后的革命措施击碎了。就在吴三桂决定投降李自成并派使者进京后不久,从3月25日起,刘宗敏和李过这支农民军就开始在北京对被俘的明官员进行拷问和追捕,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也在其中。吴襄还私下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要他“快来救父亲”。两三天后,这些消息随着吴襄的私信到达正在西进的吴三桂军中。这对吴三桂的梅降战役是一个打击。戏剧性的是,就在吴三桂得知父亲被戴上手铐,或者更早的时候,李自成也注意到了吴三桂巩固政权的重要性,指示刘宗敏释放吴襄,并命其写下劝降吴三桂的诏书。

同时派王泽尧、张若祺、左茅台等人携带吴襄的书法和大量银币。

陈圆圆

对吴三桂的军队,要进一步说服他们投降。从时间上来说,这批人到达吴三桂的军队只比吴襄私信吴三桂晚一两天,但两封信的内容却截然相反,这让吴三桂认为李自成投降只是一个骗局,他想引诱自己进京再次被消灭。于是,他立即停止西进,领兵回山海关。他在给父亲吴襄的回信中,表达了与李自成的决裂。吴三桂的叛乱是由陈圆圆的流亡引起的。明末清初的许多史书记载,沈嘉之乱时,陈圆圆被李自成的重要将领刘宗敏占领北京。吴三桂得知此事后,一怒之下背叛了李江青。

在吴三桂派出密使求援后不久,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入关。此时的李自成,被年初以来的一系列胜利冲昏了头脑,低估了当时军事对抗的严重性。在他看来,不仅自己的军事实力远超吴三桂,连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及其家族都在他的掌控之下。吴三桂在东进的路上没有投降,但在战争中会被轻易消灭。对于吴三桂勾结清兵入关的现实可能性,他想都没想过。所以军队出发时,他还带了崇祯皇帝和吴襄的两个儿子,以吴三桂的政治投降为此行的主要目的。李自成轻敌的思想和政治解决的幻想正好被吴三桂利用了。他得知李自成亲自率军东进,便派山海关士绅、儒生李友松、谭、刘太林、刘泰山、庵、等六人在离京东不远的三河郡迎接李自成大军,表示投降,以拖延时间,等待清兵。派往清军求援的使者带着多尔衮的回函返回山海关后,吴三桂立即致信多尔衮,要求他“加快虎大队,直入山海”。李自成直到行关,吴三桂派代表联系投降逃跑,才发现吴三桂假投降的真实意图,却耽误了轻兵快速入关夺取关关的有利时机。然而,多尔衮在接到吴三桂的第二封求援信后,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于二十一日到达距城门十五里的地方。此时,吴军已在石河与农民军激战一天。李自成未能在清军到来之前攻占山海关,使自己处于被动地位。清军的到来使清、吴联军在数量上超过了。

4月21日,清军当夜到了关门附近,就开始搞紧张的弹头。

山海关之战

部,“半夜搬家的声音到处都是。”清军总司令多尔衮利用吴三桂的危急形势,迫使吴三桂放弃攻李政策,彻底投降清朝。为此,第二天清军进入,被迫关门五里,“即兵不入。”“屯兵欢喜岭,高举旗帜等待”。此时由于近日农民军发动的强大攻势,山海关危在旦夕,吴军内部出现了瓦解的迹象,就在这万分紧急的时刻,吴三桂得知清军到来的消息,立即“遣使去问,九王仍不信,邀者再三问,九王开始信了,但还不够。”吴三桂第一次派使者去请,多尔衮拒绝前进,当然是因为他不知道吴三桂的真实意思和城内的实际情况,这是一种军事上的谨慎。但“邀请人再三要求”之后,也就是知道上述情况后,仍然观望,显然是迫使吴三桂做出更大让步的机会。果不其然,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经过清、吴“八次往返”,吴三桂对清军做出了新的让步,直奔清军大营见多尔衮,剃了头发,向清朝投降,割让了黄河以北大片领土,包括北京。同时,吴三桂还提出“不伤民,不违陵,游东宫及二王所在地,立南京”作为允许清兵入关的条件,得到了清军主帅多尔衮的同意。这样,一方面吴三桂被政治洗清,另一方面清朝允许他建立明朝末代太子。虽然这一协议的两个方面是直接矛盾的,但它是清吴联合的新突破,为确保李自成农民军的失败发挥了重要作用。

带兵南下

清兵入关后,各种政治力量对比鲜明。

吴三桂[3]

变化,清政府实行了贿赂高官的政策,死于明朝的官僚纷纷向清朝投降。吴三桂也放弃了立明太子的想法。作为汉族地主阶级的代表,吴三桂与清政府还有相当的距离。首先是吴三桂的乞师攻击李,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

清兵入关之初,由于有利于清政府联合汉族地主阶级镇压李自成叛军,这一旗号一度被清统治者允许。但从长远来看,这一旗帜与清政府取代明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总目标相矛盾。其次,清初吴三桂还和明朝残余势力保持着一定的关系。对于南京的斧王政权,他甚至说:“我不忍再添一箭。”。第三,与其他贬谪官员不同,吴三桂还有一支自己独立指挥的军队。

所以入关之初,清政府就表现出了宠信和怀疑,并没有授予其办事的权利。除了在政治上、军事上对他严加防范外,他只是利用对李自成叛军的仇恨,带兵攻打李。

顺治元年(1644)六月,吴三桂出山东平定李自成余部,九月自英王阿济格西征李自成。

顺治二年(1645)八月,李自成主力基本消灭后,清政府将其从前线调回,“离开锦州”。吴三桂深知清政府的这种安排。从此,他再也不提“为父报仇”的事,而是观风转舵,称崇祯皇帝为“老主”,并一再宣称自己“忠于新王朝”。

顺治四年(1647),清政府调吴三桂入关,与八旗将军李国汉一起,取汉中镇,剿灭西北残余反清叛军。这一时期,为了表示对“新王朝”的忠诚,吴三桂不仅残酷镇压农民军残余,动辄屠城,还不遗余力地灭绝一些揭竿而起反清的朱明后裔。吴三桂思想和行动的转变,使清朝中央政府更加倚重他,西北反清义军的残余势力被消灭。

顺治八年(1651),清政府命三桂、李国汉率军入川,攻打张义军余部。在过去的几年里,重庆、成都和其他两个四川重镇相继被平定。

顺治十四年(1657),出任平西将军,南下云贵,打击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桂李咏政权。

守护云柜

顺治十六年(1659),吴三桂攻陷云南。

康熙帝

顺治十八年(1661),出缅,攻下桂王。十几年来,吴三桂率部由西北向西南进发,为清朝统治全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所以清朝把原来对他的使用控制改为免费使用。不仅在李国汉死后,让他掌管各方面,而且在一切军事活动中,“假便宜,不再中立,用人、官、兵不得约束,用钱、户部不得迟到。”与此同时,在他的职位上,他一次又一次地被提升。顺治十六年(1659)攻陷云南后,受命设府镇守云南,掌管军政。

康熙元年(1662)十一月,俘获并斩首桂王公,成为晋爵太子,还治贵州。他的儿子吴也选用了被称为“和硕额”的商公主,并加了少保和太子太保。

当吴三桂在云南建立政府,其势力和声势达到顶峰时,他与清朝中央政府的矛盾开始激化。云贵平定后,他梦想“把云南打造成世界重镇”,故意把云南变成自己的割据地盘。

对于吴三桂的这些活动,清朝持开放态度。所以云贵平定之初,就着手削减吴三桂的势力。

康熙二年(1663),以云贵军事行动已经停止为由,没收平溪将军的印章。然后,他“削去用人补衔权,移出部”。

康熙六年(1667),利用自己话少的优势,掌管云贵两省事务,命令两省巡抚服从中央。同时,他被剥夺了司法特权。“从平西藩出逃的人,都由本部审判,张静不许干涉。”吴三桂以“与苗蛮闹,借事打”报复,扩军索还。吴三桂与清政府的矛盾更加尖锐。

起兵反清

康熙十二年(1673)。

旧金山叛乱的情况

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请他回旧辽东,康熙帝乘势而起,作出了迁都藩的决定。接着,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仲晶被要求撤回他的封臣。迫于形势的压力,吴三桂也假惺惺地上书朝廷,请求撤回封臣,其实是希望朝廷安慰他。康熙帝非常清楚吴三桂的真实意图。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长期以来一直反对,“撤也是反对,不撤也是反对。如果你今天不开始,你仍然可以做到。”所以毅然决定允许他退出藩属,还派特使到云南坚决管理藩属的退出。十一月,吴三桂杀了云南巡抚朱国治,声称天下人民都在呼吁兵马大元帅,并提出“兴明取鲁”的主张,揭竿而起。

由于吴三桂在滇中的专制统治长达十四年,叛乱之初,吴军利用瑞联接管了贵州、湖南、衡州等地。福建靖南、广东平南、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的郑娇麟、谭红、吴志茂,广西的罗森、孙延龄,陕西的王、河北的蔡禄等,也纷纷举起造反的旗帜,纷纷响应。有一段时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在他看来,自己军队的战斗力远胜于八旗,举起反满大旗可以赢得广大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就指挥能力而言,年轻的康熙皇帝不是自己的对手。他以为自己稳操胜券,但实际情况恰恰与吴三桂的愿望相反。第一,吴三桂虽然实力强大,但是没有战略眼光。他出发后并没有“冲刺渡江北上”,而是试图以军事胜利来推动政治上的成功;没有“下金陵,渡长江,断南北通道”或“出巴蜀,据汉中,立固后方”,而是分兵湘赣鄂,逐一争夺一些战略价值不高的城镇。拖延了战机,给了清政府从容安排反击的时间。其次,由于清兵入关30年,民族矛盾早已降为次要矛盾。吴三桂号召抗满相,无非是刻舟求剑,脱离实际。而且吴三桂自清朝以来的自我表现太过丰满。在民族矛盾最尖锐、民族斗争最激烈的时刻,他发誓要“忠于新朝”,尽最大努力镇压各地反清叛军。曾几何时,他想“共同养育大明的文物”。吴三桂的自我表现让人看透了他是一个愤世嫉俗、表里不一、反复无常的有野心的人,汉族一些正直的知识分子甚至对他嗤之以鼻,羞于与之交往。所以吴三桂“反清复明”的号召在广大汉族知识分子中并没有产生什么重要的影响。虽然他代表汉族的利益,但大多数汉族知识分子还是看穿了他的真面目。

相反,按照吴三桂的估计,康熙帝年纪虽轻,但政治才能出众。早晨

耿仲晶

在退藩之初,他就已经做好了退藩可能带来的后果的准备,所以在得知吴三桂谋反的消息后,他保持冷静,处理得当。他先是停止撤平南、靖南三藩,在政治上孤立吴三桂,后又在京城处死吴三桂之子吴及其同伴,打击吴三桂的嚣张气焰,巩固后方。同时,为了分化瓦解吴三桂的部下,康熙帝还宣布吴三桂部下在各省任职的亲属互不牵连。军事上,康熙皇帝也做了周密的安排。他任命顺城郡王乐尔进为宁南京口将军,领兵平定吴三桂,并派得力大将朔岱、何叶、摩诃达、柯琨分赴荆州、兖州、太原、四川。虽然起兵之初,清兵败退。但由于他们在政治上平叛,在经济上独善其身,军事上的败局短时间逆转,使得正面进攻的吴军无法渡过长江,双方在战场上暂时僵持不下。

康熙十五年(1676)是双方军事形势的重要转折点。因为三年战争,吴三桂感到兵力和财力严重不足,吴在各地的心腹也纷纷离开德国,各有所图。相反,清政府以全国军事财力为后盾,兵分几路进行反攻,迫使吴军处于守势。在湖广战线上,清军将领安王琴岳月石出湖湘、连克萍乡等镇,矛头直指衡州。在西北战场,自图海年初被任命为总司令以来,一切都很成功。六月,穷王被迫投降。在东线战场上,太子康也率部从浙江打到福建,甚至成为重镇。10月,耿被迫投降,清军进入福州。受此影响,盘踞在桂系的孙延龄和盘踞在粤系的尚志新也表达了反抗吴江青的愿望。12月,孙延龄因事被杀,尚志信派使者到江西简亲王拉布的军队投降。

衡州称帝

康熙十三年(1674)为“周王”元年,与福建靖南王耿联合。

昭武元年的通关文书

广东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志新与各地反清势力发动起义。

康熙十五年(1676)十一月初五,吴三桂领兵经潭州至衡阳,以衡州知府衙门(衡阳市旧衡南区政府所在地)为“行馆”,统率各路兵马。

清兵的反击挫败了吴三桂的锋和锐。为了鼓舞士气,挽救危机,稳定军心民心,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3月23日)三月初一筑坛,在衡州府(今衡阳市)的峰前举行加冕典礼,称其为“周”帝,国号为“周”。回雁门是“正阳门”,主街叫“棋盘街”等。均以京师为名,以妻子张为皇后,以孙武世为皇帝的曾孙,并加文武百官,制作新历,铸“昭武”和“用”币。大周帝国统治着衡州、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和甘肃省。8月,我们开设了Corus,60名学生被录取。建成95座皇宫,象征九五。

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初,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市)亲率大将马宝,率五万大军南下攻打兵家必争之地永兴。他打赢了两场战争,在清军立下了汗马功劳。一战中,他杀了统帅伊力布和禁卫军指挥哈克三世,夺取了清军河外的营地(永兴站在雷水,此水接衡州)。一战败北的前锋,率领硕岱、副都督陀岱、伊率领的援军。营地被冲走,河南岸沦陷,清军被迫退回广东,对清军和康熙造成了严重的军事打击。

康熙十七年(1678),六月中旬,张皇后驾崩,吴三桂精神受挫。

康熙十七年(1678)七月,吴三桂亲自部署大举进攻两广。在衡州,胡、、等将军率领数百大军进入两广,几次得手,尤其是广西,除梧州外均被吴军收复。北越州战争由吴三桂的侄子吴应骑主持,清军数次渡江均未成功。

老死

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衡州酷热难耐,吴三桂心情恶劣。

旧金山叛乱

焦虑太重,肝火太旺,突然得了“中风呛咳”的病,然后又加了“拉肚子”的病,医生治得太多了,也不管用。吴三桂指示心腹大臣迎孙武士祯皇帝到衡州,委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死于都城衡州(今衡阳)的宫中。他67岁,当皇帝才5个多月。

康熙十七年(1678),八月二十二日,吴三桂的侄儿、女婿、心腹大将、胡、夏国祥齐聚衡州,推选吴总理军务,派胡回滇,欢迎到衡州参加丧礼。胡到了云南,把百姓的意见传达给留守的郭壮图,准备在衡州(今衡阳)护送登基。郭壮图有一个女儿,嫁给了吴世璠。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他敦促吴世璠离开云南,到衡州继承他的王位。9月,召集并主持了一次吴将领会议,讨论今后的政策和计划。其最重要的计划是“弃云南而不理,北争天下:一军图荆州,略襄阳,直取河南;一支军队下到武昌,顺流而下,路过江北。不要怕困难,不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宁进必死,不要退缩,誓死奋战,剜去中原之心,切断东南漕运。就算混不下去,我黄河以南也该有。”虽然吴是一个有远见和勇气的统帅的周帝国,但将军们想保护小财产在云南,这一建议被拒绝,没有仔细讨论。11月,胡等人将吴三桂尸体用棉花包好,秘密经运至贵州,经运至贵州。将军马宝留在衡州(今衡阳)。吴世璠被欢迎到桂阳,在那里他成了皇帝。康熙十八年,元改弘化元年,祖父吴三桂为“太祖高皇帝”,父亲吴为“孝公皇帝”。官制由三桂决定,郭壮图的女儿升为皇后。

康熙十八年(1678),二月初七,简将军太子复辟衡山郡。五月中旬,吴、、弃衡州,逃往永州、郴州,入黔。9月,清军收复帝都锦州(衡阳),结束了衡阳作为帝都的短暂历史。以此为契机,清政府加强了政治叛乱和军事打击。康熙十八年(1679),恢复湖南、广西。

康熙十九年(1680)赴川黔,入云南。

康熙二十年春(1681),师围昆明,分兵收复附近各县。10月,昆明市食物告罄,吴世璠自杀,其余的人投降。一场由吴三桂开始,持续了八年的大规模内战彻底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