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思想家、散文家冯桂芬简介冯桂芬是否属于改良派?
冯桂芬出生时,桂花盛开,所以取名桂芬。冯桂芬的祖上是名门望族。到了他父亲那一代,家里失火,他再也没有恢复过来。从小博览群书,学经史,算准,学会了如何勾股。他因他的才华而出名。从小就聪明特别,一眼就能看懂好几行。20岁弱冠,补县校生。冯桂芬在贫困中愤怒,渴望力量。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县令的书记员,也治理过钱谷。该县长因未交粮将被撤职查办。他极力为县长辩解,刷掉了。冯桂芬能深思熟虑,虽然沉默寡言,但面对大事大非,也会慷慨激昂,义无反顾地履职。冯桂芬严于律己,不轻易与人交往,尚未为官,已名满全国。
道光十二年(1832)参加省考,得了一名陪审员。道光十二年(1833),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认出素未谋面的冯桂芬,称其为“百年难得一见的人才”,收其为徒。道光二十年(1840)参加庚子科考试、殿试,中了两次进士,国子监编修。道光二十三年,任顺天乡试考官。道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冯桂芬为广西乡试考官。他是金陵“尹喜书院”的院长。道光二十四年,广西乡试,中了许多名次。道光二十八年(1848),冯桂芬回京。
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在南京建都,他被派到南京附近的苏州,帮助组织军队对抗太平军。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陷苏州,战败后他去了上海,继续参加李鸿章的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来协助李鸿章用英美武器的经验创建淮军。参谋期间完成了40部政治理论巨著《学派陆* * *》,提出“中国伦理道德为原,国家富强之术为辅”。他的思想对洋务派影响很大,被资产阶级改良派视为先行者。俞樾曾称赞他“学无所不能,惟其意为当代有用之学”(《贤之堂集序》)。
清军俘虏苏、常后,于同治元年(1862)力劝李鸿章减免苏南土地税。最后,朝廷同意苏州、松江、太仓减税三分之一,常州、镇江减税十分之一。章太炎曾在书版中抨击过它。晚年迁居木渎后,在家中设立地方志局,将苏州方志编纂成153卷。先后讲学南京尹喜、上海奉献、苏州* * *、正义书院、地理、数学、小学、水利、农田,都对当时的河水、军刑、盐铁等问题给予了特别关注。在学问上不是门户之争,而是可以接受资本主义的影响,主张“西学东渐”和“节制洋器”的书法,书法在欧洲、河南、工行草,稀疏而朴素,独具边城特色。冯桂芬死于木渎寓所,葬于天池山北竹坞纪可岭。木渎现在有了“第二名”。苏州士绅百姓为他立祠。他死后,光绪九年(1883),苏州府志在付梓出版。
学术命题与文学命题
冯桂芬从小就擅长写骈文。他还没做官,就已经在江南小有名气了。他一生学习,从未荒废学业。中年以后,他致力于古文。学习各种经典,以汉代儒学为师,以宋代儒学为师。除了历史,冯桂芬还读了其他所有的书,如天文、地理、军事刑罚、盐铁、河曹等。,所有这些都被仔细研究过,他们竭尽全力探索起源,怀着拨乱反正的伟大抱负。
冯桂芬的文学主张要求突破桐城派的藩篱。提倡“就心而论。”在《浮庄卫生学》中,他宣称“不信义法之论”,并指出,文虽载道,“道未必名为天命率真,一切法度、名象皆道所发,即不可写于文”。针对桐城派标榜的韩、刘、欧、苏文学传统,指出“精于经济者,必精于论事,未必无敌于韩、刘;长于考证者,论古文献,会更胜一筹,你的考序,未必能在欧洲苏联立于不败之地。”明确要求“要知足”,拓展散文的思想性,解放散文的语言形式。他认为桐城易发是约束散文创作的典范,反对“曲条框框,步其后尘”。因此,他在《学陆* * *》中指出,“国之大计,谓陈有切”,“陈所施之一切,皆救世之急用,此一百年前之明智之言。”他的文章“更善于抓住论据,而不是叙述”。体现了鸦片战争前后打破桐城桎梏的进步趋势。
冯桂芬的散文善于持论,不浮言,以政论散文成就最高,往往细致周到,指陈精辟流畅。有40个“学陆* * *”,其中最突出的曾被俞樾比作仲长统的“常艳”。比如《论外国之制》开篇就说:“开天地以来,空前愤慨。任何知道血与气的人都会被冠上手指。今万历为地球最大之国,受制于孝义。”而儿子编的《仙芝堂集》中遗漏了最具代表性的18篇,如《西学东渐》、《使洋》,仅收录了22篇。
秉承顾的思想
冯桂芬深受顾学术思想的影响,对顾十分敬重和钦佩。凡是进京的人都会去古严武庙祭祀。冯桂芬本人信奉两种伦理:一是即使千军万马也改变不了他的节操。年少贫穷的他,懂得了解和理解民情,关注民间故事。第二,是私下的自作主张:在人们眼里,他永远是个文学士,不会以官职待人。?
广泛利用各方面的专门知识
冯桂芬强调学习的有用性,并认为写文章没有空谈。他对改革政治的真理的论述,确实可以阐明古代先人统治的哲学精神,但批判了末流的错误。他曾经写过40条评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十年的学习,涉及30年的艰辛和虚情假意,有时也有私下的讨论。不能不私揣测,甚至议论洋人,但以不叛逆三代圣人之法为宗旨。”也就是说,博采众长,不离圣贤忠告的目的。
学术成就思想
冯桂芬贯通林、魏,启迪康、梁的思想,不仅与"西学、维新"一脉相承,而且率先提出了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向善、顺从"。冯桂芬的“唯善是从”思想根植于中国文化中的智性传统,是从中国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能够引领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极有价值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冯桂芬更全面地论述了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他继承林则徐、魏源的传统,肯定“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军工。但是,军工只是他学习的一个方面。冯桂芬指出“另外,如算术,强调学习,视觉科学,光学,化学,都得合理。土地上的书是为山川准备的,埃塞俄比亚的物产是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我看到“各种工作都需要农具和编织工具,轮子用得多。事半功倍,可以用来谋生。”明确提出了在工农业生产中使用机器的思想。外国人有哪些技能?冯桂芬的认识比魏源有了很大的进步。他总结说,中国在五个方面不如易。除了认识到强枪不如蛮子,还认识到“人不弃不如蛮子,地不如蛮子,名实不如蛮子。”冯桂芬在这里提出了“君民不分”的问题,很有价值。冯桂芬提出了“自强抗夷”的思想,他将其概括为“以中华之名教伦理为原,以富国强兵之术为辅。”
冯桂芬非常重视中国自己掌握新技术。他用了一句很精彩的话:“或者,买船雇人怎么样?”哦,不。能够建造,修理和使用是我的利器。如果它不能建造、修理或使用,它仍然是人们的武器。利器在人手中,能翻低谷,终有一天能让我饥肠辘辘;去运盐,而且有一天能让我吃光;为了涉入江海,也为了有一天能使我再淹死┅ ┅借兵雇船都是暂时的,很也。目前固体与固体之间没有间隙。以后不会有缺口,也不会是永久的。最后,自创、自学、自用都没有坏处。“它包含这样一种思想,即发展中国家必须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脉,以确保在向发达国家学习时的独立性。这一思想对今天第三世界国家处理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具有借鉴意义。
冯桂芬不满清朝的腐败统治,建议改革时政。他非常重视西方实用知识,主张采用西学和制造外国工具。他以中国的伦理道德为基础,辅以外国的新技能而变得富强。他的思想理论对洋务派影响很大,也被资产阶级改良派视为先行者。
冯桂芬死后,他的治理国家的理论,如裁减冗员、细化规则、停止捐纳、改变科举、招贤纳士、废除武功、采纳西学、制作洋仪等等,都被朝廷认定和采纳,并且大部分得到了实施。即使在光绪年间,也是要改革,未能偏离他的统治。
其他成就
他擅长书法,以篆书、隶书,尤其是隶书著称。冯桂芬性格古板,举止严肃,禁欲,弃安逸。林则徐早期做官,在江苏做巡抚的时候,很看重冯桂芬,认为他是国家人才。林则徐在编辑西北水利方面的书籍时,冯桂芬参与编辑和校对。
曾辅佐陶澍,担任李鸿章幕僚。冯桂芬是清朝最有才华的学者之一,当时他设立了防御局,调和中外。冯桂芬在困难的时候很努力。虽然做了十年仆役,但他在漕河尽了力,建学校,积各种政策,议文章。他精研算术,酬意造方向尺,倒罗盘踩场画图。冯桂芬著述甚丰,其中第二卷《学陆* * *》更是切中要害。说明冯桂芬对西方事务的熟悉和他的进步思想。因此,这本书对世界来说尤为重要。?
主要著作有《陆* * *》校勘、《淮河盐法志》、《训诂考辨》、《算术乞田草箭图》、《西算直解》十二卷、《贤之堂诗集》、《广东游记》、《淮河盐法志》等,共计数百卷。?
清代的思想家和藏书家。字林逋,号敬亭,号怀骚,别号邓维善,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组成县学生。道光十二年(1832)在乡举行。二十年(1840)中进士,授编修,右春坊、右中云为辅,入李鸿章幕府。他不满清朝的腐朽统治,多次建议改革时政。他注重实学,先后在南京尹喜、上海叶静、苏州* * *和正义书院讲学近20年。他学的东西很多,除了讲历史的故事,还特别讲究天文、地理、数学、小学、水利、农田。曾任《苏州府志》主编,东南文史退休官员。有带牙签的“益仁堂”和“耕玉轩”图书馆,并请龚管理和整理图书。同治十二年(1874),叶会同等人为其整理了20部书,分经、史四子集。藏书印有《校诗小经》、《校陆》、《邓巍山人》。著有《陆* * *》校勘、《献志堂集》、《训诂考辨》、《弧损算术图解》、《西算新方法的直接解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