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七国都城名称及历代君主姓名和主要事迹。

齐国: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面朝大海,是周朝开国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地。都城位于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

楚国:据考古学家考证,战国时期,湖南属于楚国,楚国国都在今天的湖北荆州。然而,楚国疆域的最南端在哪里?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一直争论不休。近年来,湘乡、湘潭、衡阳、长沙、益阳等地发现了战国楚墓。可以证明,中国古代楚国的最南端应该到了湘潭和衡阳。

其实作为楚文化的一部分,绝对不是湖北和湖南的专利,因为鉴于楚国历史悠久,在鼎盛时期,楚国覆盖了很多省份,包括河南、陕西、重庆的部分地区,湖北、湖南、安徽的全部,以及当时处于楚国统治下的浙江、江苏的大部分地区。

郭艳:现在的北京周边地区。

韩国:

三族分晋后,汉定都于杨寨(今河南蔚县)。公元前375年韩灭郑后,迁都郑故都新郑,直到公元前230年韩被秦灭。

赵:

三族分晋后,赵国定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至邯郸,直至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魏:

魏在三族分晋后定都安邑(位于山西西南部),但由于安邑过于靠近秦国边境,难以控制魏国东部较富裕的地区,于公元前362年迁都大良(今河南开封),直到公元前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

秦:

商鞅变法前,秦国的都城是永城(今陕西凤翔西南),公元前350年(二十年)迁都咸阳,直到秦朝灭亡,咸阳仍是都城。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创业的时间(年)。前桓公姜前720-前750前40晋纪重耳前760-前510前160穆公前750-前770 30楚前790-前690100何吕前690。

行动

春秋时期,始于“平东移”。他的名字来源于《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革、政治局势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多姿多彩的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逐渐向中世纪文明演变的过渡时期。770年前,被迫放弃“濠江”,依靠金、郑等诸侯的力量迁都“洛邑”。从此皇族开始衰弱,周号令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封建霸权,列强吞并,医生独裁,对外斗争上台。春秋初年,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有170多个,但它们结盟征讨的事迹是显而易见的,包括齐、晋、楚、秦、鲁、宋、魏、燕、陈、曹、蔡、郑、吴、越。平东东移后,一些诸侯国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后发展起来,但皇族势力逐渐衰落,逐渐失去了控制诸侯国的能力。有权有势的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室。他们有的侵占周的土地,有的攻击其他诸侯国。周桓王十二年(公元前708年),周桓王带兵讨伐桀骜不驯的郑国。郑伯不仅敢于领兵抵抗,还打败了王师,一箭射中了纣王的肩膀。这说明此时的周王地位已经严重下降,但仍保留着天下共主的名号。孔子把鲁寅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65438+公元前0年)这段历史编成了一部史书《春秋》,后来被称为《春秋》。春秋时期,史书上有128个诸侯的名字,但重要的有十几个。主要有今山东的齐、鲁,今河南的魏、宋、郑、陈、蔡,今山西的金,今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燕,今陕西的秦,今河南、皖南两湖的楚,今江苏中南部的吴,今浙江的岳。这些比较大的诸侯国凭借实力,用战争来扩张自己的领土,迫使弱小的国家服从他的命令,相互竞争,从而形成诸侯争霸的局面。巴,也写博,意思是王子中最年长的。齐桓公是第一个主宰。齐是吕尚、太公的诸侯国,其后历代君主致力于整顿政治,发挥沿海鱼盐优势,提倡家纺业,发展商业和手工业,国力逐步发展。齐桓公(685-643年在位)继位后,以管仲为宰相,整顿国家行政,废除公田制度,根据土地的肥沃程度确定赋税,设置盐、铁官和铸币,增加财政收入,将士兵纳入农业,将基层行政组织与军事组织合二为一,增加了兵源和战斗力,迅速成为华夏国中最繁荣的国家。然后打出了“尊王拒洋”的口号。多次召集诸侯帮助或干涉他国,抗击义帝入侵。最后,他们在周诺国王的第三年(公元前679年)成为霸主。周惠王二十一年(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领八个诸侯国的联军,以优势兵力迫使楚国臣服于他,缔结昭陵(今河南盐城)之盟,达到顶峰。齐桓公死后,齐国发生了一场争夺君权的内乱,削弱了齐国的实力。楚国趁机发展势力,灭了它北面的几个小国,又把矛头指向了中原。宋襄公(650-637年前在位)以抵抗楚人北侵为号召,试图成为中原的霸主。然而,就国家实力和表现而言,宋襄公还不足以占据主导地位。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年),楚、宋两军在洪水相遇,大败。就连宋襄公也腿部中弹,很快死去。正当楚国称霸中原的时候,西方的晋国发展起来了。晋文公·重耳(636年至628年在位)因“反对李记的叛乱”而流亡了19年。即他即位后,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顿军队,取得人民的信任,稳定皇族,对秦国友好,在诸侯中获得了很高的威望。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3年),楚军包围了宋国都城商丘。第二年年初,晋文公带领他的军队拯救了宋朝,在城濮打败了楚军,成为了霸主。死后,寻求向东发展,遭到金的阻挠。一战,秦军全军覆没,转而西进,吞并部分戎狄部落,独霸西戎。成濮之战后,楚国向东发展,灭了很多小国,势力南达云南,北达黄河,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楚庄王(613前-591前在位)改革内政,平定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渐强。他甚至向周定国王的特使询问周鼎的大小。周定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和金在翟(今河南武陟东南)交战,大获全胜。没过多久,晋人就不敢救宋朝了,于是中原小国纷纷投靠楚国,楚人称霸中原。连绵不断的战乱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引起了中小国家的厌倦。另外,楚谨两个大国势均力敌,谁也吃不了谁。于是由宋朝发起,在周建王七年(公元前579年)和二十六年(公元前546年)举行了两次绥靖联盟。从那以后,战争大大减少了。前朝诸侯争霸告一段落,地处江浙的吴越开始发展。周十四年(前506年),吴王阖闾以吴元(伍子胥)为将军,统兵攻楚,攻楚都。二十四年前(前496年),周率南征越。越王勾践带兵打仗,越国大夫古灵打中了阖闾,阖闾伤重而死。周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父报仇,打败了岳。越王勾践媾和,把媾和让给了吴王的宝贝美人石,由他亲自牵马为夫差。吴王北伐,大败齐军,成为霸者。越王勾践,同居十年,生活十年,终于在灭吴三年(前473)。福查羞愧地自杀了。勾践北上,在许与齐晋会师,成为最后的霸主。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共杀君主36人,灭诸侯国52个,战争480余次,邀诸侯结盟450余次。春秋时期有五霸,史称“春秋五霸”。郑庄公、齐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和越王。春秋时期无数次的齐、楚、燕、汉、赵、魏、秦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了战国时期,最强大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汉、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为“战国七雄”。战国初期,韩、赵、魏结盟,打败了齐、秦、楚等大国,成为强国。后来这个联盟破裂了,齐秦兴盛。战国中期,魏军攻打赵国,赵国请求齐国帮助撤退。魏国内部空虚,军事家孙膑率领齐国军队直捣魏国首都。魏国的军队已经攻破了赵国的首都,当他听说自己的国家处于危急的情况下,他很快地从赵国撤退以拯救魏国。刚走到半路,就遇到了齐军的埋伏,挡住了魏军,大获全胜。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围魏救赵”。两年后,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军队在孙膑的指挥下围攻魏国拯救韩国。齐军假装撤退。第一天撤离后,营地里剩下的炉灶足够65438+万人做饭;第二天剩下的炉子只够5万人做饭;第三天剩下的炉子减少到只够3万人做饭。魏军从炉灶的数量推测,齐军大批逃跑,于是挑选精兵,追击齐军,直到到达马岭(今河南省),不料被埋伏在此的齐军彻底击溃。这就是著名的“马岭之战”。经过两次战役,齐国取代魏国称霸中原。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其他六国无法单独抵抗秦国,所以想联合起来共同抵抗秦国。秦国为了打败其他六国,挑拨六国关系,促使六国向秦国靠拢。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在关键时刻无法与齐国联手,这就给了秦国可乘之机。秦征服他国,灭周王室,统一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