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源流及代表人物李姓的成就。
第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衍生出构成王主体的嵇氏三派:
1是的第十五子毕的后代。
据《族谱》和《新唐书·宰相谱系表》记载,毕是的弟弟。周初封他为毕(今陕西咸阳西北)公爵,史称毕。春秋时,其后裔孙弼万从璧国到晋国为司徒,分封于魏,传至,与赵、朝鲜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后人四散。因为他们是国王,所以也被称为王家。
姬姓是先秦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姓氏。吴王灭商朝后,延续了三个半世纪的西周以姬姓为主。
姬姓的祖先是《史记》中记载的侯姬。传说后稷的母亲名叫姜媛。有一次她去野外,看到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非常好奇,因为她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她自己的脚大多少。谁知这一步怀孕了,后来生了个男孩。姜媛觉得这个男孩不吉利,就把他扔到街上,希望路过的牛马把他踩死。没想到,牛马见到孩子都绕道走了。姜媛又想把他扔到森林里,但是她去的地方都是人,她没有扔。最后,姜媛来到了一条运河边。当时是冬天,运河的水结冰了。姜媛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就在这时,另一只大鸟飞了过来,躺在冰上,用它巨大的翅膀温暖着孩子。姜媛认为孩子受到神灵保护,不是普通人,就放弃了抛弃他的打算,把他接回家抚养。因为孩子一开始就被遗弃了,所以孩子的名字就被遗弃了。
因善种五谷而被弃,在帝尧时被提升为农师。舜继位后,被封于太(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封侯姬,赐姓姬。
后稷之后的第三代,姬姓中出了一个叫巩留的人,使得姬姓迅速发展起来。此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前期。
在巩留之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中还有一个人,名叫顾的父亲。当时当地戎狄人经常入侵姬姓宗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的父亲带领部落从陕西省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脚下(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古代的傅玄公爵带领部落在这里建造有围墙的房屋,并建立官僚机构管理部落事务,从而有了国家的规模。
顾的父亲的孙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吉昌。在当时商纣王残暴统治的时期,嵇昶是一位仁德下士,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冀州的实力不断发展,先后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并将都城东移至丰邑(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北丰河西岸)。当我到达周武王姬发时,我终于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
有许多兄弟,其中之一是高,15文王的儿子。高技在武王灭商和周初政治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武王灭商朝后,举行了隆重的入朝仪式。进城后,高技奉命打开商朝的监狱,释放关押在那里的人。然后他接管了商朝负责音乐礼仪的机构。所以分封诸侯时,把分封到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也叫毕。武王死后成为国王。成王死时,召和辅佐太子赵。当一个国王死了,王子为康王挺身而出。
不知过了多少代,毕的后代失去了爵位和封地,成了平民,有的甚至去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是他们的姓因地而异——毕。春秋中叶,毕的后裔毕万来到晋国,使毕姬姓家族再次兴盛起来。当时,晋献公在晋国,毕万是晋献公手下的一个警察。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毕万、赵肃联合起来攻打霍、耿、魏,把他们消灭了。
毕绾被封为大夫,封在魏国(今山西芮城县北)。从此毕万及其子孙以封地为氏,改姓为魏。在一次又一次的政治斗争中,魏帮助了进士,也壮大了自己。最后导致晋国被韩、赵、魏瓜分,晋国灭亡。
魏创建的魏国,历来是战国七雄之一。魏的最后一个君主被俘虏,魏也死了。魏死后的第四年,秦朝统一了天下,魏的后裔分散在全国各地,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以王为姓。
2.王出自晋王。
晋太子是东周时期一位才华横溢的皇家贵族。据说,有一次的一位官员派他的叔叔去拜访周,晋太子的口才让他非常吃惊。回到晋国后,他对金平公爵说:“灵王晋太子才65,438+05岁,他这么厉害,我跟他理论,他却这么不讲理。让我们尽快归还周王室以前占领的土地,否则我们会有很大的麻烦。”站在一边的师旷并不相信。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力量,于是要求去找周廷和晋王理论。没想到见了晋王之后,竟被他问起。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种身体残疾为自己找了一块垫脚石。他说:“我是瞎子,我看不见,我只靠耳朵来了解外界。你听到的比你看到的少得多,所以很容易被问到。”说到这里,才真正领教了太子金的力量。
晋太子不仅和前来打仗的使臣吵架,还为自己国家的事情争吵。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水谷和洛水两条河流泛滥,直接威胁到宫殿的安全。周灵王有意阻挡洪水,但晋王坚决反对,主张通过疏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晋太子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衍生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并指出堵的方式其实是为了自保一时,激化矛盾。他说:“国王会保卫河流,不让它为装饰宫殿而争斗。是为了装饰混乱,帮助战斗吗?是不是章灾,有没有受伤?”自重,张扬,隐居,平和,贪天降灾,至于今日之祸。我怕儿孙满堂,皇室就越卑微?"
晋太子是东周时期有太子身份但不能继承皇位的人。关于他未能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直言不讳的建议而被废为太子;另一种说法是他英年早逝,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谱系表》记载,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其子为司徒。后来他的后代从洛阳迁到太原和琅邪。那时候叫王家,因为他们以为自己是姓。
3.出自的曾孙池。
河东夷家有王兴,是周平王的曾孙。在王萍统治了50多年后,他的王子浑浊的父亲在他之前去世了。浊世父子是周桓王的兄弟。平王死后,池继位,但由于他的势力不如他弟弟强大,很快就被推翻了,他不得不远走晋国。他的后代也改姓王兴,因为他们是王族,他们是山西的王家。
二是出自桂氏。
他是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为君,改为田齐。后齐国为秦所灭,齐国末代皇帝居共(今河南辉县),生了伊、桓、齐三个儿子。不同的孩子是安全的。项羽在反秦时被封为冀北王。项羽灭亡后,天安失去了皇位。为了纪念这一刻的辉煌,他的后人改姓王。这是河南练师。
桂姓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虞舜。虞舜以虞为氏,是因为这个家族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陕西省南端的、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也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作姚的接班人,姚为了考察和培养虞舜,就娶了他的两个女儿。虞舜和他的两个妻子当时住在妫水河边。这条妫河在今天山西省永吉县周浦镇的南部。它发源于历山,向西流入黄河。于是,舜的子孙就以自己居住的这条河为姓,称之为妫。
舜的母亲早逝,他的父亲娶了一个新妻子,后来与她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项。瞽叟爱他的新婚妻子和继子,他由亲转顺,由亲转恶,由恶转恨,并设计了许多谋杀来杀死他。有一次,让舜修理谷仓的顶部。当舜爬到山顶时,放火烧谷仓,企图烧死舜。幸好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顶大竹帽保护自己。
舜受尧荐而得天下。在他退位之前,他通过推荐把世界传给了于霞。顺帝继位后,将顺帝长子分封于(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桂氏的一个分支就在这里世代繁衍生息。
夏商以后,桂姓在妫河流域和禹州发展起来。到了商代末期,由于西姬姓周国的日益兴盛,两地桂姓与周国的关系逐渐密切。
妫水谷的桂姓与周国关系密切。豫州的尚军后裔在商朝末年也与西部的冀州有着密切的交往。一个叫祖福的人去了周国,做了一个和郑涛一样的官员,负责管理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分封制,被封的人有三种,一种是先贤之后;一个是英雄辅导员之后;一个是自己的亲哥哥。作为圣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子孙都有封地和爵位,舜的子孙桂也不例外。找到他父亲的儿子桂满,封他在陈,国号为公。陈国都城在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所以桂蛮被称为胡公蛮或陈胡公蛮,成为河南淮阳桂姓一个分支的始祖。
陈国国君的位置,传承了10代,改为15代。杵臼宣布建国时,中国发生了一场动乱。弓玄即位后,宇科被封为太子。后来,弓玄最喜欢的女孩生了一个儿子叫宽,赢得了弓玄的爱。弓玄打算让钱做他的继承人,所以他杀了王子虞寇。有一个非常亲密的人叫陈万,是陈厉公的儿子。虞寇被杀,陈完在陈待不下去了,就带着家人逃到了齐国。此时,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春秋时期,齐国在统治时期,正处于盛世阶段。有意让陈为拍照,陈婉言谢绝。所以他在齐国当工人,主要负责齐国的设备生产。陈万家定居齐国,由陈改姓田。
田湾入齐约170年后,田湾的后裔田七在自己的封地赢得了齐国的人心,使田氏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说:“恐怕齐国最终会落到田的手里。”齐景公死后,田七杀了支持太子顺茶的高,赶走了顺茶的另一个支持者惠子。最后,他杀死了听话的茶,并建立了龚景的另一个儿子,齐悼公杨胜,他是齐襄王,掌握了齐国的权力。100多年后,田忌的曾孙田和取代齐康公,成为齐国国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代齐事件。
战国时期,田治下的齐国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在第八位君主184之后,王琦田健时期,齐国被秦王嬴政扫入秦帝国的统一版图。齐王田健在亡国后迁居珙县(今河南辉县),其子田胜在秦末的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冀北王。项羽仅仅称霸四年就被刘邦打败了。随着项羽的失败,田胜的冀北王称号不复存在。但济北王短短几年的待遇,却为桂王开了先河。从此,的子孙世世代代以王为氏。
第三,是从姓氏上。
后为殷商太子而战。
子姓是殷商时期皇室的姓氏。殷商帝王家从契中以子为氏。传说齐的母亲名叫朱蝶,是成家的女儿。一次,朱迪和她的姐妹们在河里洗澡,突然她看到一只大鸟在天上飞。这只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就在朱迪附近。朱迪拿起鸡蛋吃了起来。说也奇怪,朱迪吃了那只鸟蛋后就怀孕了。10月怀孕后,她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就是齐。
齐在瑶族土生土长,表现出很大的天赋。大禹治水成功,舜表彰他时,大禹说这里面有纪、齐、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特别下旨,立他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子等伦理观念教育百姓,封他在商(今河南省商丘县南),并给他改姓为子。
这份契约在他自己的封地里代代相传。到孙唐13代时,已经八次迁都,最后在渤(今河南商丘北)建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强大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与夏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商朝正处于繁荣发展时期。汤,商朝的领袖,善于治理国家。汤也是一个仁慈的国王,人们纷纷来找他。在这个远离夏本唐的人群中,有一个能人叫伊尹,他成为了唐治理国家的好助手。最后,唐攻打夏朝,打败,一举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定都于锡伯(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商朝也延续了500多年,最后灭亡在第三个地方,纣王。毕干是纣王的祖父泰鼎和商纣王的叔叔的儿子。当时,他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昏庸得让人走了,纣王的弟弟魏子走了,另一个弟弟姬子装疯卖傻。但是比根下定决心要说服纣王改变路线。当他遇到纣王时,他给了他认真的劝说。纣王不听,所以他不去。他一连三天在宫里劝他。最后,纣王变得不耐烦了。他说:“听说圣人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这样。”说着,他剖开了比根的心脏,活活打死了他。
据《通志·民族概论》记载,殷商太子毕干(之叔)因多次向纣王进谏,被割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于当时的都城朝戈(今河南省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后人世世代代为他守墓,同时为了纪念他,改名叫“王”。
第四,他家改了姓或者给了姓。
1,刘改姓王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了新的王朝。建国第二年(10),他上书说:“明德公、刘嘉等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象,或长篇大论,或逮捕控告造反派,功不可没。与三十二人同宗者,不应止,赐姓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曲飞跟随刘守启为河阳行军司马。李攻破梁河、漯河地区后,刘曲非投奔高继兴,在驻扎了荆南兵马,成为高继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继兴表示臣服,曾在后唐任兼任大臣。高继兴在后唐一直与李关系密切,刘曲非因与李为敌,改姓王,称为自保。
2.刘改姓王。
北朝时,西域胡人迁居新丰(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北),不久即亡。他的妻子带着儿子,在北周嫁给了王灿。因此,他改姓王,他的儿子是王,在隋末称帝。
3.谢改姓王。
明代汀州府(今福建省长汀县)经历王德仁,姓谢。"家父避敌,改姓王."
在所作的《王序》中,他说:“我家属此族,后出晋为中郎将谢。在田亮的监狱里,翟晶害怕感觉到吴兴,一个官员,是一个太守。因为他的家庭,他是谢。建明初,钟烈公为北平都督,受张兵、张欣派遣,监督燕王。张新密和颜地换钱,颜地装病,上书请张冰和钟烈公调查,两人都被杀。而靖南兵,夷人严明,忠幼之子公权免袭族名。
4.改姓王。
明都王原姓杨,大历判官王大崇原姓孙,都改姓王。
动词 (verb的缩写)少数民族改姓王。
1.鲜卑人在北魏孝文帝时频繁从北平城迁都,多代鲜卑人跟随至此。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所有迁居洛阳的鲜卑人,将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葬于洛阳北部邙山,改姓汉。柯平换成了王巍。
2.羌人的大耳朵
舒威《宦官王虞传》卷九十四曰:“王虞,自庆时生恶,冯异为镇。有雷,有党,有蒙古人,都是羌中强者。由于先姓王,后改姓佟二耳,世宗时改姓王彦。自晋代以来,一直是运河之长。”
羌人的佟二氏、佟二氏、佟二氏在隋唐时期是兄弟。在大业期间,两人“取皇后之弟,改姓王”佟二哥是从的皇后萧论成了皇后的兄弟。萧的妹妹嫁到了羌族的佟二家。按辈分,佟二哥可能是萧皇后的同时代人。
3.朝鲜人
北朝至隋唐时期,颍州地区的朝鲜族改姓王的现象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蒙传》记载:“王蒙,王蒙之子,亦明德皇后之弟。其首乐浪人。”《唐书》卷110《王思丽传》记载:“王思丽,瀛洲城也在朝鲜人旁边”。160卷的《王茂忠传》也说,霍公王茂忠是“朝鲜人”。王茂忠是不是颍州一带的朝鲜人不得而知,但他改姓王是朝鲜人是肯定的。
4.维吾尔人
安东都护府建立于总兵章唐高宗元年(公元668年)。在安东都护府所属的维吾尔族中,有一个家族叫阿布斯,是最受欢迎的维吾尔族姓氏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府被撤销,一个阿布斯姓的叫的人入了我驻成德节度使李的帐下,被李将军王收养,改姓王。
5.匈奴人
匈奴是中国古老的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他们游牧在燕、赵、秦以北地区。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有战争,也有柔情。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大分裂,北匈奴留守漠北,南匈奴归汉,形成了匈奴与汉朝在中原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下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几个政权。许多匈奴人在进入中原时都改姓王兴。
6.契丹族
根据《新唐书》和《日本唐书》的记载,上文提到的回纥王廷错的养父王是齐国人,其祖父、父亲、儿子、孙子、玄孙在唐五代都很显赫。在这两个时期,契丹人建立了辽国,皇室中有许多人改姓王。
7.女真族
女真族在宋朝建立了金朝。金代皇族在金死后也改姓王。《王墓志》载:王祖籍金皇族氏,住磁州(今河北磁县)。王的父亲万延元被任命为特命全权大使。年轻时丧服,曾居大明、濮阳等地,改姓王。
8.蒙古人和满族人
宋朝以后,相继建立了元朝和清朝。在与汉族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不少蒙古族和满族也改姓王。
▲李的历史名人
李二:老子是春秋末期陈国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提倡自然。他以《道德经》闻名于世,提出了“人治地,地治天,天治道,道治自然”的思想。他是中国重要的哲学思想“道”的创始人,也是《史记》中记载的第一个叫李的人。
李四:河南上蔡人。战国时期,他是秦国的宰相,帮助秦始皇统一六国,成就了封建帝国工业。
李冰:战国时期的水资源保护者。被秦任命为蜀郡太守,依法治水,修建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国家农业生产和水利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后人奉为川神。
李白:甘肃秦安人,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被称为“诗仙”。他一生作品众多,有900多部,如《蜀道难》、《难行》、《静夜思》等。
李广:出生于陇西季承(今甘肃秦安),西汉时期著名的军人。他参加了70多次抗击匈奴的战争,以勇猛善战著称。当右北平太守时,匈奴几年不敢攻,称他为“飞将军”。
李春:隋代的工匠。由他一手缔造的赵州桥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拱桥,在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建设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李世民:也就是祖籍在陇西的唐太宗,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封建帝王。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刑法宽大,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贞观之治”。造就了“从命不拾遗,夜不关门”的关震盛世。
李清照:济南(今山东)人,南宋女词人。在词论上,强调和合,崇尚雅、情,提出词“异于一家”论,反对写诗的方法。她一生中写了许多诗、词和文章。原《李易庵集》失传,后人编《漱玉词》。
李元昊:党项羌族,1031年,继承父业,决定不用唐宋赋予的姓氏,宣布西夏王室改姓为“名氏”,自称“伍兹”,称西夏皇帝。
李时珍,字东碧,名临湖,明朝周琦(今湖北蕲春县)人。出生于中医世家,是明代杰出的医学家。他花了三十七年的时间编写了《本草纲目》,为中医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明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绰号“闯王”。1643年,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建立大顺政权,攻克北京。1645被杀。
李鸿章:字少泉,安徽合肥人,清代政治家。为剿匪和太平天国立下汗马功劳,历任直隶、湖广、广东总督。尤其擅长外交,曾多次代表清廷与外国签订条约。后来因积劳成疾呕血而死,被提升为侍候一段时间,死为文忠。
李汝珍:直隶大兴(今北京)人。清代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镜花缘》。
李宗仁:慈德邻,广西桂林人,系广西部首领。解放战争后期任国民党政府副总统兼代总统。1949年底去了美国,1965年7月回到北京。1969因病去世。
李大钊:子寿昌,河北乐亭县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历任《晨钟》主编、《新青年》主编、北京大学教授、图书馆馆长。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缔造者之一。
李先念:魏礼曾是湖北黄安(今红安)人。生于1909,1927年参加黄安、麻城农民起义,加入中国* * *。从此,他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之奋斗。1983年6月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92六月在北京去世。
李四光:地质学家。湖北黄冈。蒙古人。早年入团。参加了辛亥革命。1919毕业于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1920回国。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从事古生物学、冰川学和地质力学的研究和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地质部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二至四届政协副主席。著有《中国地质学》、《地质力学导论》、《地震地质学》、《天文学》、《地质学与古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