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是用来做什么的?

笔名是作家的选择和命运。笔名强烈地表达或暗示了命中注定者和使用者的意志、个性和偏好。

艺名一般是指演艺界人士出于某种原因,为表达自己的意图、专长、借鉴或纪念对自己有较大影响的某件事而取的特殊名称。

笔名和真名不一样。真实姓名是一个人的本名,包括家族符号(姓氏)和父母起的名字。笔名不需要标明家族的象征,也不需要他人的同意。如果真名是父母的选择和命运,那么笔名就是我的选择和命运。因此,笔名强烈地表达或暗示了注定者和使用者的意志、个性和偏好。

笔名的出现在中国应该是现代的事情。明万历年间出版的小说《金瓶梅》,署名蓝等。这个“兰邵生”既不是作者的名字,也不是作者的店铺名或其他部门。应该说是作者的笔名。如果是笔名,那么很可能是中国最早的笔名。清末(1905)出版的小说《聂海华》,最初是“由热爱自由的人发起,东亚病夫编”,后来改为“曾朴所作”。其中,“自由情人”是金松岑的笔名,“东亚病夫”是曾朴的笔名。另外,《老残游记》题为《洪都百炼》,应该也是刘英的笔名。以上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笔名。

五四新文学运动造就了一大批现代作家和诗人。这些作家和诗人在发表他们的文学作品时大多使用笔名。比如: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一个有才华的人。

郭沫若,原名郭开真,武将。其他笔名包括郭、、麦昂、高汝宏、易侃等。

茅盾,原名沈德鸿,原名闫冰。还有几十个其他的笔名。如:朱轩、浪尚、放坡、至境、不老、未名、诗梦等。巴金,原名李尧棠,名莫甘。其他笔名包括王文慧、欧阳景荣、宇易和裴淦。老舍,原名舒庆春,放弃了她的名字。冰心,原名谢婉莹。

作家成百上千,笔名自然五花八门。如果分类的话,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出自这首诗的笔名:

张恨水,本名张辛苑。它的笔名来源于南唐李后主李煌的词,但它在夜里哭泣):“林中的花在春天枯萎了,它们匆匆而过,却又无可奈何地来了冷雨,来了晚风。花花绿绿的眼泪让人沉醉。什么时候会重?自然,人长大了就讨厌水了!”

叶圣陶,原名叶。他的笔名来源于“圣陶俊的一切”这句话。

2.这个假名取自成语:

巴人,原名王。它的笔名来源于成语“下里巴人”。原名马,。成语“老马认路”。

3.取自代理的笔名:

戴望舒,原名戴朝弟。“王叔”是中国神话中为月神开车的神。也用来指月亮。

焦菊隐,原名焦承志。“菊花”是“菊花系”的简称。“菊部”是中国古代对传统戏曲的统称,也称“剧部”,是对旧剧坛或剧团的统称。

4.从外文音译的中文笔名:

原名周,。“Libo”是英文Liberty的中文音译。

5.以外国名字的音译汉字为笔名:

林妮,原名郭安仁。“林妮”是郭安仁小时候认识的一个外国女孩。女孩英年早逝,郭安仁时常怀念他们的友情,于是以女孩的音译汉字“Lini”为笔名。

6.一个破姓的假名:

曹禺,原名万家宝。万的繁体字是万,即“米”(草字头)下的“于”字。“草”的谐音是“曹”,曹在百家姓中;以姓氏为笔名成了曹禺。

艺名一般是指演艺界人士出于某种原因,为表达自己的意图、专长、借鉴或纪念对自己有较大影响的某件事而取的特殊名称。如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扮演者,其父张6岁登台,被称为“六小龄童”;张金来被称为“六岁男孩”,因为他是他父亲的学生。再比如豫剧后起之秀陈柏龄,她是豫剧名家常香玉的孙女。为了感谢奶奶的栽培,她又取了一个名字“翔宇萧”。上面说的“六小龄童”、“六小龄童”、“翔宇萧”都是艺名。

艺名起源很早,不仅仅是现代。据考证,早在汉代,就有一位名叫赵的女子,善舞,身轻如燕,艺名“赵”。由于艺名影响很大,真名不详。据顾《日之录》记载,古代有“黄赞初”、“云”、“新镜磨”、“罗一清”等一些人,都是以艺名传世的。在最著名的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的贴身女仆的丈夫蒋玉菡原来是一个艺名为“关琦”的歌手。此外,书中还有几位唱戏的少女,她们的角色分别是灵官、文官、、关羽、芳官、瑞官、藕官、葵官、、、瑶官。其实这些都不是他们的原名,而是艺名。

娱乐圈的人最喜欢选艺名。这种名字和上面说的外号一样,是中国人名字的一部分。各种艺名的由来不尽相同,几乎每一个艺名都包含着一个鲜活的故事。比如五代十国时期,晚唐的李存元不仅喜欢演戏,还给自己起了个艺名“李天霞”。据说有一次他和一个艺名叫景新模的人同台演出,两次都忘不了自称“李天霞”的艺名。在现代,擅长宋武戏的京剧演员张英杰在事业初期就崇拜京剧大师谭鑫培父子。他模仿他们的艺名“谭叫田”、“萧叫田”,取名“萧叫田”。后来,因为被人耻笑,他干脆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盖叫天”,以显示他将超越谭父子。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和摸索,他终于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成为一名知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江南宋武”(他经常在江南的京剧舞台上表演)。可见一个艺名还是让人进步的动力。

现代人的艺名有的是自己取的,有的是别人取的,有的是老师排名来的,有的是观众给的。情况不同,人也不同。清末有个叫德金的知府,平时不拘小节,被一个叫王的人嘲讽,说他不是做官的料,只适合演戏。后来真的丢了官职,转行学戏剧。为了不忘当年王的嘲笑,激励自己,他取了一个“王小毅”的艺名,并用这个艺名编戏,终于自成一派,名扬沪上。豫剧演员牛曹德,原名牛郭俊。他原本在河南省会开封演戏,专门演小丑。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职业非常不符,就有人建议他说:“你姓牛,和侯(猴)、玉(鱼)、朱(猪)一样。姓侯的叫侯德山,姓余的叫余德水,姓朱的叫朱。这些都是很好的名字:猴子可以爬山,鱼可以与水共存,猪可以从糠(健康)中获得脂肪。你姓牛。像牛一样,可以用草发挥所长。为什么不叫它‘牛曹德’?”他一听这话,从此就用了“牛曹德”这个艺名。

解放前,北京有个“傅连成”班,培养京剧演员。这个班出来的人,都是用字代排列的艺名。这几个字分别是福、财、联、旺、世、元、韵,每组学生依次使用其中一个。用这些词的人,如马福禄和谭,都是有钱人,马和刘连荣是有联系的,和都是富贵人。这些名字并不是他们原本的真名,而是人文课之后获得的艺名。艺人是观众眼中的明星,观众有时会根据他们的风格给他们起一个合适的艺名。如山西梆子演员齐彩芬取名“浮在水面上”,山东五音戏演员邓洪山取名“鲜樱桃”,广东粤剧演员邝建莲取名“辛努红”,湖北汉剧演员取名“小牡丹”,河南越剧演员沈取名“活诸葛”,豫剧演员取名“洛阳牡丹”。北京京剧演员叶盛兰的艺名是“活周瑜”,陕西秦腔演员王炳忠的艺名是“活赵云”,等等。这些艺名都是观众给的。此外,例如,居住在日本的影视歌手翁倩玉的艺名是由热情的日本观众起的。

当代人取艺名的现象不仅存在于戏剧领域,在电影、电视、音乐书画等艺术界也有。比如画家李英的艺名是,戏剧家的艺名是杨,相声演员常宝龙的艺名是小蘑菇,杂技演员的艺名是洪,电影演员的艺名是夏梦,电视节目主持人黄的艺名是阿元。至于这些艺名,已经有了笔名或者假名的性质,应该是另一回事了。

至于楼主担心笔名不知道稿酬怎么收的问题,我给你支个招:在你的文章后面另附一页,附上你的简历和详细地址。一方面你不用担心收不到稿费,另一方面重要的是让编辑了解你,为你的稿件被采纳增加一些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