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上的五次翻译高潮各有什么特点?

1.迄今为止,中国的翻译事业经历了五次高潮,即东汉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东渐翻译、建国初期至文革时期的东西方文学翻译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翻译全面开花时期。

1.从汉代到唐宋的翻译时期

从汉代到唐宋,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相融合。随着佛经的传入,印度的哲学、文学和艺术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的医学、天文学、算术甚至语言在中国也有一定影响。佛经翻译对中国第一次中西文化大碰撞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一时期的翻译活动主要是为了传播宗教。虽然在佛经中出现了一些描述外国科学知识的书籍,但不能说在中国已经形成了独立的科学翻译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翻译充其量只能是宗教翻译的附庸。

从汉代到唐宋,一批著名的翻译家对翻译方法提出了许多见解,初步构建了中国早期的翻译理论。比如石主张直译,译文不增不减,只是在语序上做了一些调整;另一方面,鸠摩罗什倾向于自由翻译,经常改变原文以适应中国的风格。他们关于翻译方法的观点对中国后来的翻译理论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比如清代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标准,就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的翻译方法理论。

中国翻译史上有三位伟大的翻译家,他们分别是鸠摩罗什、真言和玄奘。

1)鸠摩罗什(344-413):东晋以后秦朝的高僧,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北静经》、《维摩诘经》、《管仲论》、《白伦》等74卷,对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真理: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学者真理应梁之邀来华,翻译了49部经典,其中大乘学说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很大。

3)玄奘(602-664):唐代僧人,俗称唐僧。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赴印度取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的翻译场,用了65438+。

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明朝万历年间,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度量的意义》等著作,标志着中国翻译的方向性转变。以崇祯皇帝为代表的朝廷,以修订历法为主要目的,对翻译西洋历法很感兴趣。2008+0629年,朝廷设立历法局,组织传教士与中国懂历法的人一起系统编纂数学和天文学书籍。徐光启、李之藻等人。他们一方面热爱科技,另一方面试图用科技改变中国的经济状况。他们除了参与历局的书籍翻译工作外,还翻译了西方几何、测量学、算术、农业、水利、机械、哲学等方面的书籍。

明末,科学翻译引发了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接触。明末,科学翻译是中国少数有识之士试图突破长期封建保守和傲慢的风气,自觉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开始。这不仅与热衷于传教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目的不同,而且还面临着保守派官员的顽固抵制。由于朝廷和翻译家的支持不够,当时已经传入中国的大量西文书籍无法翻译,使我国错过了一次机会。

严格来说,清初的科学翻译活动主要是围绕康熙皇帝的个人兴趣展开的。他利用传教士翻译了少量关于天文仪器、历法、地理、数学等方面的书籍。但这些翻译只是被搁置在皇宫里,对民间没有影响。清初中国唯一有影响的翻译家是薛凤佐。他与传教士牟尼格合作翻译了一些关于对数、天文、三角学的书籍,使这些知识能够及时在民间传播。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翻译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林纾和严复。林纾(1852-1924),光绪年间举人,与部分英美人士合作。已经翻译了65,438+060多部欧美文学名著,其中最著名的有《茶花女》、《汤姆叔叔的小屋》、《大卫·科波菲尔》、《王子的复仇》等。有趣的是,林舒不懂英语。是别人口述给他的,然后由他记录整理。林纾的译文有许多删节,但可读性很强,对西方文学的介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些翻译首先让中国读者接触到了西方文学,引起了他们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打破了张辉小说的旧格式,对中国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严复(1853-1921),又名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到宣彤三年,严复致力于翻译书籍,其中大部分是西方的政治经济理论,这显然是为了向国人介绍西方的进步思想。严复也被称为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译著主要包括《天演论》、《伦理学》等散文和《国民性与原因的探讨》。法律精神,政治史,社会学研究和自由。严复的“信、达”

从“五四”运动到建国前,中国的翻译活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和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李达译)。世界文学巨著《莎士比亚戏剧》(梁实秋译)和苏联《死魂灵与毁灭》(鲁迅译)。这一时期翻译的典型特征是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这使得东西方优秀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读者。翻译理论的研究也扩展到语言学、哲学、美学和心理学领域,为中国翻译理论的系统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建国初期至文革前的东西方文学翻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翻译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我们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翻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毛泽东选集。我们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翻译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翻译标准方面也达成了共识。我们把外国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介绍到了中国,也把中国的国情和发展介绍到了国外。

从建国初期到文革前只有17。事实上,真正繁荣起来的是20世纪50年代。那十年的翻译工作以翻译东西方文学作品为主,翻译的作品数量远不如今天。但由于组织得力,翻译质量普遍较高,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翻译家。(孙志立人口65.43万)

5.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在各个领域蓬勃发展。

这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仍方兴未艾的翻译高潮,无论是规模、范围、质量水平,还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都大大超过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翻译队伍当时不是几千人,而是已经形成了一支几十万人的浩浩荡荡的大军。他们所投身的翻译领域不再是文学艺术的“一枝独秀”,而是社会科学、科技、军事、外交、贸易、法律、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的“百花齐放”,在世界文化史上首屈一指。这一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到来的结果。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翻译爆炸。在今天的“地球村”里,谈论知识和信息而不翻译是不可思议的。此外,这一翻译高潮的出现也是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强国之路的契机。中国要想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就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在学术和文化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这些都离不开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