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七韵

中秋节的七句诗如下:

风轻日沉,钱汇回祖宅。就算以后想的再多,也很难活在过去。烛光寄哀思,月到中原,祭奠逝者。币缎香香准备祭祖,泣不成声。一月中旬,洞灯明亮,西边的天空是紫色的。

供品红烛泪香,路人惊恐祈祷。黄昏霓虹闪烁,斟三杯酒敬野魂。不要在意每一片尘云的黑暗,祈祷少一点凶和浑。昨日雨打屋檐,千丝万缕送席凉。思念带泪,中原无月藏秋光。

韩:中秋四绝(平)

凄风苦雨随云暗,思念父母泪。哀愁点灯,苍天求冷。

中秋节的起源

中秋节是道教的名称,民俗上称为七月半,佛教上称为笠原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祭亡、烧纸锭、祭地等。

它的诞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祖先崇拜和相关节日。七月是吉祥月、孝顺月,七月半是初秋庆祝丰收、回报大地的民间节日。

有许多庄稼已经成熟。作为一个规则,人们应该崇拜他们的祖先,提供新大米等祭品,并向他们的祖先报告秋成的情况。它是纪念祖先的传统文化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在易经中,“七”是一个变化的数字,也是一个复活的数字。易经:“重复同样的事情,七天后再来,天就好了。”

第七是阳数和天数。天地之间的阳灭了之后,七天之后可以复活。这就是天地运行之道,阴阳循环之理。民间选择在七月十四(二七)祭祖,与复活的次数有关。道教的中元节和佛教的笠原节都定在7月15日。

七月三十本来是古代民间祭祖的节日,但被称为“中原节”,起源于东汉以后的道教。佛教称七月半为“笠原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七月半的祭祖节属于民俗,中秋节属于道教,笠原节属于佛教。

7月14、15日祭祖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国家和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这一天通过虔诚的祭祀活动,表达了慎终追远的情怀。

除夕、清明节和汉仪节是中华民族祭祖的传统节日。2010年5月,文化部在香港特区申报的“中秋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