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燕是做什么的?

郭海燕

郭海燕,女,汉族,北京人,中国会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她出生于1949年6月。虽然她已从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学岗位上退休,但她的教育和艺术生涯仍在继续和深化。自1984开春以来,她应邀在全国各地演讲、讲座、报告,受到观众好评3000余次。

郭海燕是中国教育艺术研究会、青少年教育艺术研究会和《教育艺术》杂志的创始人之一。

在长期的教育艺术研究和实践中,郭海燕教授不仅在教育艺术实践方面取得了成就,而且著书立说,建立了严密的教育艺术体系。同时,她关于教育艺术和演讲美学的系列作品被许多大学和专业演讲培训机构作为教材。

中文名:郭海燕。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49年6月

职业:教师、作家

毕业学校:首都师范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绩:2011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妇女标兵称号。

代表作:教育艺术

性别:女

头衔:教授

职位:青少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

轮廓

郭海燕,女,党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首都师范大学青少年教育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特约报告员,中共北京市委讲师团成员,北京市社会主义荣辱观宣讲团特约报告员,北京市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宣讲团成员 《教育艺术》杂志(国家一级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中国教育艺术研究会副理事长。

郭海燕的名字和成就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中国著名编辑记者词典》、《中国学术名人录》、《中国艺术名人录》等。

她被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山西机械大学聘为特聘或客座教授。

1994 ——1996作为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应邀出访美国、英国、韩国、日本、香港、澳门等地讲学、参加会议。

品德行为

发表由衷的讲话

30年前,带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郭海燕走出书房,在群众中发表演讲。他被首都的年轻人认可为演说家,并迅速走向全国,蜚声海内外。在三十年的演讲生涯中,她不断学习、总结、提高,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演讲艺术风格。

她去学校,去厂矿,去农村,去灾区演讲。哪里需要正能量,她就出现在哪里。她宣讲了真善美、改革开放、北京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等。每个主题都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她关注大学生创业,关注农民工子女上学,关注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关注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爱情观。她把自己的推理建立在现实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所以真挚火热的情感,因为有理性客观的内涵,所以更有感染力,感染力,说服力。2008年5月6·5438+02汶川大地震后,她请人制作横幅,并作为首都师范大学和教育部委派的专家志愿者,赶赴重灾区,行程1000多公里,为多所学校做志愿演讲和心理咨询。她带领上千名中小学生把“我不放弃,谁能打得过我?”我不放弃,谁能放弃我?”口号喊得惊天动地。时至今日,很多人对她的演讲仍有清晰的印象。她为自己的哭泣感到欣慰和自豪。她认为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真诚热情的精神呼应,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精神升华。

“首都百万大学生同课”活动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组织,共举办12场活动。每个班级在一个学校设立一个主班,其他高校以网络视频的形式组织相应的班级,与主班同步观看,同时学习。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著名党史专家朱良以及清华大学等高校的知名学者做了主旨发言。2007年2月3日,65438,“百万首都大学生上同一堂课”活动在首都师范大学继续进行。郭海燕教授作了题为“十七大精神与青年的责任和使命”的讲座。郭海燕教授作为12位主讲人中唯一的女性,以其卓越的才华,使单调乏味的政治报告充满了磁性、活力、灵感和感召力,起到了聚精会神、强基固本的作用。

郭海燕教授善于概括、阐释,将史实与现实相结合,引用短小精悍、群众易于理解和记忆的格言警句、诗词歌赋,使他的演讲在慷慨激昂中呈现出诸多亮点。她的报告内容丰富,生动感人,丰富多彩,充满激情,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她每次演讲,观众总是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做一个21世纪的强者!”她的开场白鼓舞人心,观众心中的热情之火瞬间被点燃!

“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她的声音洪亮。

19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个人榜样是年轻人心中最有用的阳光,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郭海燕教授的教育艺术实践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郭海燕教授的演讲生涯中有许多日子。她忙于教学、研究、办刊、开会、写书、写文章、主持讨论和培训、处理信件和接待来访者,每年受邀演讲超过100次,让人惊叹她的能量。忙碌的生活和紧张的节奏并没有让她的报告有一丝瑕疵。她的报告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她善于将深刻的哲理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深入浅出地讲解,一如既往地展现出滔滔不绝的激情,让听众得到心灵的洗礼。

郭海燕教授在教育艺术方面的潜心研究和积极实践为她赢得了许多荣誉。自1993以来,郭海燕教授一直是北京市理论宣传和干部教育的品牌——灵山杯的一等奖获得者。2007年,她的《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报告获得“灵山杯”特等奖。2008年6月,郭海燕教授获得北京市灵山杯特等奖。2009年9月,郭海燕教授被授予“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1年2月,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的全国妇女五一奖(奖章)和全国妇女三一模范(模范)评选活动中,荣获“全国妇女三一模范”称号,是北京市唯一一名教师。2065438+2002年9月,郭海燕等人组成的师生宣传组在北京市“党在人民心中”双十佳活动中荣获“优秀基层人民宣传组”称号。她从众多理论宣传员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学习宣传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理论宣传之星”。2013年4月获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颁发的“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理论研究

郭海燕教授的研究与她的实践密切相关,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她都能不断创新。她非常擅长寻找各个学科之间的结合点,在边缘领域进行突破。她把哲学、政治经济学、文学、美学结合起来,形成了她的思想教育艺术理论框架,然后在教学和演讲实践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提升,上升为理论。作为首都师范大学的老师,她接触的最多的是青年学生,此外,还有各行各业的人。因此,研究青少年和受众是郭海燕教授教育艺术理论研究中的两个重要部分,也是非常精彩的部分。因为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她的理论更贴近生活,贴近青年,贴近群众,往往知之甚少。她的教育实践以严谨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支撑,凸显了教育的本真。

郭海燕教授认为,如果一个演讲要受到听众的欢迎,它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说,与时俱进。讲不好,台下的观众会吃亏,台上的演讲者更吃亏。所以,一定要研究受众。她在很多论文和著作中都谈到了对受众的研究。就《说教与演讲口才的艺术》一文而言,这篇近两万字的长论文,有四分之一是关于听众的研究,直接提到“听众”的有61次之多,可以说都是从听众的角度来讲演讲艺术的,所以很有针对性,是研究演讲艺术的重要文献。在这篇文章中,郭海燕教授系统地阐述了演讲要努力达到“意为贵,言贵辩,句贵新,言贵练”的境界。一次成功的演讲应该具备四个素质,即讲道理、深情、开明、有序。否则,你的发言会脱离听众,甚至引起反叛。在她看来,有思想但没有口才的演讲,没有思想的口才,有思想但缺乏人文关怀和必要激情的口才,都是有缺陷的。

6月1994 165438+10月至6月1995 165438+10月,郭海燕受首都师范大学委派到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访问学习。在港期间,香港主权回归祖国的时间日益临近,香港年轻人的思想空前活跃。郭海燕以一个教育家的视角看待香港,以一个社会学家的工作方式理解香港。在时任学会学术委员会主席郑博士的配合下,从对香港主权回归的认识和基本态度1997、政治和宗教信仰、对中国和香港历史的认识、对香港社会的看法、人生价值取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等五个方面对香港青年的状况进行了调查。郭海燕用了10个月的时间,接触香港各界各领域的青年,多次参加他们的集体活动,组织他们的讨论,与他们个别谈话,并发出大量匿名问卷。在10个月的时间里,郭海燕为港大学生和社会青年举办了45场讲座,参加了8场青年聚会,组织了4场青年研讨会,走访了7所高校,与青年进行了73场推心置腹的谈话,获得了真实可信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份13000字的调查报告《香港青少年状况研究》。这份调查报告通过对香港65,438+08-40岁青年群体思想动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对他们做出了较为科学和全面的评价。

郭海燕在研究报告的结论中指出:“香港青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是香港社会最敏感、最有冲击力的部分。”香港青年是一个务实诚实的群体。香港青年是一个文明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不成熟的社会群体。“香港青年和内地青年一样,是一群希望和失望的人,一群思维伴随着迷茫的人,一群兴奋又容易沮丧的人,一群勇敢又常常懦弱的人。他们需要关心、理解和帮助,需要全社会为他们营造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

郭海燕的报告对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乃至中央政府正确有效地开展对青年一代的教育引导工作,有针对性地给予青年一代必要的关心和呵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由于她对香港青年的深入了解和对香港社会的深刻认识,郭海燕近200篇关于香港的报道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报道,她也成为中国大陆和香港最受欢迎的“香港问题专家”。

作为学者,她主持完成了中共宣传部重大项目《思想教育艺术概论》、教育部重大项目《全国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工程子项目——班主任培训》、教育部重大项目《2009年全国重点高中班主任培训及2010》等多项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并担任首席专家。还主持完成了教育科学“十一五”重点课题“教育艺术与言语美学研究”子课题、大成美育子课题——教育艺术与言语美学研究、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北京市高校优秀教材项目等。她像一台火车头,牵引着教育艺术研究队伍的列车向前,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教育艺术研究和实践方面成绩显著,影响深远。

她的研究植根于现实,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她治学严谨,力求用详实的数据和无可辩驳的事实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她的学术论文一扫演讲文本的风格,庄重严谨,充满思辨色彩。详实的数据、客观的描述、公正的评价,使她的论述理性、朴实、严谨、厚重。

为了真正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她经常深入青少年的娱乐场所进行调查。当她了解到贩毒吸毒现象还在蔓延时,北京一些娱乐场所的吸毒人员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吸毒人员也就三十多岁,其中最集中的是16岁到19岁的青少年。经过深入研究,她撰写了《高度重视毒品犯罪——北京青少年涉毒问题研究》一文,发表在《当代青年研究》上。她的《论当代中国青年价值取向的特点》、《大学生恋爱价值观发展趋势分析及相关措施》等论文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看到青少年思想教育面临困境,她主持了爱国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的讨论,探讨了新形势下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和对策。互联网兴起的时候,网络和手机上色情信息等丑恶现象泛滥,侵蚀和危害青少年,她感到痛心,更感到责任重大。为此她大声疾呼,指出我们所追求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独立完整的权利载体的教育,是诗意化、美化、艺术化的教育,是可以让一切淫秽、低俗恶搞的东西。“我们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反复证明,这种教育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非常有效!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为祖国的下一代创造一片清澈的蓝天’!”

她以厚重的实践、开阔的视野、扎实的功底、勤奋的思考,写出了上百万字的作品,建立了自己独立的演讲美学体系。她是当代言语美学研究最重要的先驱。她的《生活、社会、理想》、《实用演讲艺术》、《实用演讲美学》、《思想教育艺术概论》、《磁性与魅力》、《生活论证》、《思想教育实例分析》、《思想教育英语对话精选》、《思想教育简讯》、《思想教育方法举例》、《思想教育艺术漫谈》等。《言语美学》、《素质教育论坛》、《小演说家》等著作已再版一版。多部作品被奉为言语训练的经典教材,多篇论文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她的名字和成就已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中国著名编辑记者词典》、《中国名人录》、《中国名人录》等。她曾应邀出访美国、英国、韩国、日本、香港和澳门等地讲学和参加会议。

她学术成果丰硕,是名副其实的学者,但她从未停止学习。观众称她为演讲艺术大师,但她始终谦逊平和,始终保持着一颗进取的心;她帮助著名演说家、教育家、国学大师李燕杰完成了大量工作。她是李燕杰先生最得力的助手,但她从不居功,而是视其为职责。她历尽艰辛,没有压垮她,反而使她刚毅顽强;她在人生最辉煌的年纪受了委屈,但她始终相信党、忠于党,主动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布道者和实践者。她用几十年的艰苦实践,兑现了党旗前的庄严承诺。

赢得荣誉

1998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同年获北京灵山杯优秀党课一等奖,2002年、2005年获北京灵山杯优秀报告一等奖(北京党课报告最高奖,由北京市委宣传部设立,每年在全市范围内评选),2006年、2008年两次获此奖项最高级别。曾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1994,2004),首都师范大学优秀党员,铸魂金杯奖。2010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10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全国女标兵称号,是北京高校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爱国主义教育新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论》、《实用演讲艺术》、《演讲美学》、《素质教育论坛》、《美丽的和弦》等。,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完成主题

1,中共宣传部重大项目:思想教育艺术概论

2.教育部重大项目:班主任培训,国家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工程子项目。

3.教育部重大项目:2010国培项目——全国重点高中班主任培训。担任首席专家

4.教育部项目:大成美育之子

5.北京社科规划项目: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理论

6.北京社科规划项目: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

7.北京大学优秀教材项目:《言语美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