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养殖对海南岛海岸地质环境的影响
(海南地质调查院,海口570206)
海南岛滩涂资源丰富,发展海水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根据海南岛沿海海水养殖的发展现状、经济效益、养殖方式和发展趋势,分析了海水养殖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对红树林和青皮林的危害。研究了海防林破坏、海岸环境污染(海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盐碱化)、水土流失、土地贫瘠(荒漠化)、港湾淤积、土地盐碱化、海岸侵蚀以及矿产和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海水养殖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建议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海岸带;海产养殖;地质环境;环境保护
1海岸地形
海南岛位于东经108 37' ~ 110 03 ',北纬18 10' ~ 20 10 '之间,海岸带距海岸线10 ~ 20公里。
1.1海岸类型及分布
海南岛海岸线曲折,有68个港湾,海岸线总长1528km。海岸有四种类型:泥海岸、沙海岸、岩石海岸和生物海岸。按其特征可分为三段:北段,从儋州市西部白马井至文昌市东部清澜港,主要为火山(玄武岩)台地的海蚀堆积岩岸,南渡江口、海口湾、东寨港等部分地段为砂质、泥质海岸;从文昌市东寨港到三亚市玉林港,东部主要是由溺谷演变而来的小型港湾式堆积地貌沙堤和泥堤。此外,还有宝湖角、铜鼓坟、南湾猴岛、界粉坟等部分地区的岩岸。三亚市玉林港至儋州市白马井的西段多为砂堤环绕的海相阶地砂岸,三亚梅山、长江昌化港以北等局部地段为岩岸。
1.2海岸地貌
东北部的文昌市主要是海洋平原,地势较低,海拔5 ~ 20m。北部海口-洋浦地区以玄武岩台地为主,地形稍有起伏;海头以西的洋浦是海洋平原;海头南至乐东九处为沿海平原;东起九所至三亚,为岩浆丘陵区;三亚自北向东至陵水为滨海平原-丘陵区;从陵水到万宁,是岩浆丘陵区。总的来说,北部海岸带以平原和台地为主,地势较低;东、南、西三面主要是平原和丘陵,地形起伏较大。最高海拔陵水梦水岭841m。
众多的海湾、沿海平原、沙滩、清澈的海水、较高的水温,为海水养殖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特别是海岛西部沿海海域,风浪少、滩面广,是发展海水养殖的理想场所,同时具有适宜种类多、养殖种类生长快等特点。目前仅利用了8483km2适合水产养殖的浅海面积,海水养殖发展潜力巨大。
2.海水养殖发展概述
2000年,全省海水养殖面积14526公顷,产值18.89亿元。根据养殖方式不同,可分为网箱养殖和池塘养殖。网箱养殖以鱼类和贝类为主,池塘养殖以对虾为主。2000年,全省对虾养殖面积7759公顷,占海水养殖面积的53.4%,平均产量2997公斤,总产值11.25亿元,占海水养殖产值的60%。海水养虾,高位池养虾面积1486公顷,占海水养虾面积的19.2%,平均产量6345公斤/公顷。低位池塘对虾平均产量为2204公斤/公顷,仅为高位池塘的35%。对虾养殖已成为我省海水养殖的主要产业,高池对虾养殖已成为对虾养殖的主导产业。
图1海南岛海岸带分布图
表1 1996 ~ 2001万宁市对虾生产发展情况
海南省海水对虾养殖主要分布在东部的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和南部的三亚、乐东。这些市县有很多泻湖,有利于发展低水位池塘养虾;同时,这些市县也有较长的沙质海岸,易于挖掘,有利于发展高塘养虾。
根据1996年至2001年万宁市对虾养殖发展趋势分析,6年间对虾养殖总面积基本稳定在1000公顷左右,高塘面积不断扩大,低塘面积相对稳定,但产量和单产大幅提高(表1)。
根据1998和1999海南省部分沿海市县高塘养殖面积和产量统计报表分析,1999各沿海市县养殖面积和产量均较1998有较大提高,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表2)。
表21998和1999海南省沿海市县高塘养殖面积和产量一览表。
3海水养殖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
我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对全省GDP的贡献率逐年上升,有力地促进了全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由于规划控制和管理的滞后,粗放式的水产养殖导致了沿海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破坏。
3.1海防林破坏
据调查,到1998年底,全省沿海市县因发展海水养殖(主要是高塘)而毁林的面积高达5795亩,其中距海岸0 ~ 100~200m范围内2246.6亩,3167.5100080806海防林人工断裂带长26.2km。10沿海市县1998年末,海水养殖发展造成的毁林面积共计4818亩(见表3)。
表3海南省毁林挖塘情况(截至1998年底)
根据1995影像与2000影像对比分析,文昌高龙湾沿岸高潮向内陆延伸约500m,1995沿岸森林等植被保存完好,但2000年海岸带已被密集水体所取代(见图2方框)。据实地调查,该海岸带密集水体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位虾池。此外,在1995 ~ 2000年期间,沿海其他市县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高水平的池塘养殖。高水平的池塘养殖虽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也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沿海植被或草地,对我省沿海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危害,甚至红树林、青皮林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红树林是生长在海滩上的热带森林,是热带海岸特有的水生乔木群落类型。红树林带状分布在河口或泻湖,就像一道绿色的长城,可以抵御狂风巨浪的冲击,保护海岸河岸,保护环境。它被誉为“海底森林”和“海岸警卫队”。
据1956统计,当时全岛海滩红树林有10000公顷,分布在西北和北部的新英港、新英港、马尼奥港、华昌港,东北的东寨港、埔前港、清澜港,东海岸的博鳌港、港北港,东南和南部的新村港、三亚港、王楼港。由于填海造地的影响,红树林面积减少,从65438年到0986年全岛仅剩3200ha。20世纪90年代,受海水养殖影响,沿海地区因毁林而建养殖场。到2001,只剩下2753ha(表4)。近10年来,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萎缩了47%,特别是在新迎岗。从1991到2001年,由于养殖池塘的大规模开挖,保护效能逐渐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红树林由8.18km2减少到1.99。
图2文昌高龙湾海岸遥感图像对比
表4红树林的现状和演变
图3新英港红树林的退化。
青皮林是热带海岸沙堤和沙地特有的低矮灌木,生长在海岸沙堤和沙地上,保护海岸沙堤不受海浪的侵蚀和冲刷,保护海岸生态环境。清光绪年间,在李记(石梅湾)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于1980+00年6月被海南省林业局确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使该保护区内的青皮林得到了相对较好的保护,是世界上仅存的纯林。但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开挖高位养殖池塘,该地区青皮林遭到严重破坏。从1996到2002年,保护区青皮林从1066.7公顷减少到948.9公顷,减少了117.8公顷(11%)。
1999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海防林红树林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虽然到2006年上半年,全省退耕还林面积为172公顷,占应填塘面积的55%。但挖塘毁林的新现象仍时有发生,毁林面积往往比已建高位塘大20% ~ 30%左右。砍伐森林后,沿海沙尘暴会肆虐,特别是在台风季节,暴风雨会直驱而入,沿海村庄受到的影响会更严重。
3.2环境污染
3.2.1海水和海滩污染
高位池塘养殖的污染源很多:(1)化肥、粪肥;(2)用于清理虾池的石灰、福尔马林、硫酸铜;(3)对虾池释放的二氧化氯进行消毒。(4)饲料中含有大量抗生素;(5)排泄物。这些污染物导致海水和海滩受到污染,尤其是在养虾和池塘清理的后期。污染物浓度很高,其废水基本不经处理直接排海,对近岸海域造成了严重污染。2002年8月,海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文昌市埔前镇谭文后高位池养殖基地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废水的CODcr为224 ~ 252 mg/L,超标1.24 ~ 1.52倍。水质COD指数在一类和二类之间,监测值在1.00 ~ 2.18 mg/L之间,但正受到大量废水(锰法,总排放口COD为21mg/L)的影响,高出二类标准10倍。废水中无机氮达到7.11 ~ 7.26 mg/L,超过海水二级标准近35倍。活性磷酸盐为0.122 ~ 0.459 mg/L,比海水二类标准高3 ~ 14倍。废水悬浮物达到88 ~ 116 mg/L,超过排放标准18 ~ 46mg/L;而且该海域粪大肠菌群为940 ~ 1200mg/L,比人类食用贝类水质标准高出5.7 ~ 7.6倍。
根据海南省近岸海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石梅湾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高于其他地方,说明石梅湾多样性指数属于中度污染水体,清澜新源路口和梅山丁蕉多样性指数接近重度污染水体,清澜新源路口近岸水体较其他两地严重(表5)。
表5海南近海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
在底栖生物方面,多毛类是海南省底栖生物的主要种类。除了距离岸边500米的清澜新苑路口外,其他采样点均有刺桐的分布。因此,在所有采样点中,广玉兰都是一个常见的物种,而且是一个耐有机污染的物种,特别是在清澜新苑和眉山山顶的交汇处,说明它是优势种。
统计各采样点的底栖动物并用分析秤称重后,结果显示石梅湾底栖动物数量最多,而清澜新源与梅山角交汇处底栖动物数量相对较少,石梅底栖动物数量较多,种类较多。而另外两个点的物种数也有所减少,说明石梅湾及该海域不进行水产养殖对底栖生物影响不大。然而,清澜蓝欣与梅山角交汇处的大量虾池和鱼塘排放的污水和废弃物,对近岸海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部分底栖生物的生存受到威胁,不仅使物种减少,而且使数量和生物量减少(表6)。
表6底栖生物的数量和生物量
根据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方程的计算结果,认为多样性指数1以下为重度污染区,1 ~ 3为中度污染区,3以上为清洁区。根据计算,清澜新源路口和眉山角头顶部近岸海域的多样性指数在1以下,为重度污染区。而石梅湾的多样性指数在1.7 ~ 1.9之间,为中度污染区。这说明石梅湾附近虽然没有水产养殖,但距离石梅湾4 ~ 5公里处也有虾池废水排放,间接影响了石梅湾(表7)。
表7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表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我省近岸海域进行大规模海水养殖,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直接排海,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海洋生物数量增加,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养殖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有机营养物质,会促进沿海藻类的繁殖。清澜新苑路路口和梅山角顶藻类数量已达到或超过富营养化阈值。如果不重视,遇到合适的条件,爆发海水赤潮是必然的。
我省高位池养虾废水沿沟岸排放,不仅对滩涂景观造成严重污染,而且未能充分利用海洋的环境容量,使污染物集中在200m左右的海岸带,造成较大污染。而且取水点一般距离排污口100m左右,养殖废水容易因海水涨潮落潮扩散到100 ~ 200 m的距离,造成自身污染,对我省赖以发展对虾养殖的环境优势提出严峻挑战,现行对虾养殖方式缺乏可持续性。
3.2.2地下水污染和地下水盐碱化。
据调查结果显示,几年前修建的高位池,虾池壁和池底大多没有防渗漏设施,主要进排水通道开口过多。在进水或排水期间,经常发生许多大规模的渗漏,导致一些农田盐碱化和饮用水源污染。如琼海市潭门镇潭门村100亩虾塘的九桶,污染了附近蒙自源村的九桶农田和水井的水质。农田被盐碱化了,这使得水井不适合耕种和饮用。5438+0998+00年6月,部分村民多次到琼海市市政府上访。
近几年新建的高位池基本都采取了防渗措施,池塘四周有水泥墙,底部有塑料薄膜,但高位池内的水仍然向外界渗漏。调查表明,大部分高位池附近地下水氯化物浓度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小于250mg/L),但也有部分高位池含盐量和氯化物浓度较高。如陵水县城乡,氯化物为1.71×103mg/L;三亚市王林镇江海养殖场,盐度2.0‰;三亚市王林镇何康农场,盐度4.1‰;乐东县剑峰镇龙母湾养殖场,盐度1.9‰;乐东县佛罗镇太阳城农场,盐度1.5‰。1999 65438+10月,临高县夏美乡博中村、富提村村民反映,村里的摆井大部分水质偏咸,不能饮用。调查监测表明,博中村至东营高池海水养殖场东侧200m处地下水含盐量为18.0%,是对照点(距离养殖场500m以上)的44倍,200m处地下水氯化物为1.10×104mg/L,是对照点的95%。富提村至橡源高池农场西侧200m距离地下水含盐量为25.6%,是对照点的56倍,200m距离地下水氯化物为1.40×104mg/L,是对照点的36倍,高于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的55倍。
3.3破坏旅游资源
文昌冯家湾有几十家虾苗养殖场,养殖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海,污染海滩和海水,直接影响麒麟菜和珊瑚礁的生长。根据最近的调查,这个沿海地区的珊瑚几乎全部死亡,没有开发潜水旅游的价值。尖峰岭国家公园辖区内的乐东岭头湾,与尖峰岭的山海相连,是我省滨海旅游和森林旅游最理想的区域。然而,由于岭头湾沿岸的许多防风林被高级池塘取代,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失去了将蓝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相结合的机会。
3.4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港口淤积
3.4.1水土流失
自然条件下,海岸带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对表层土壤的侵蚀较小,水土流失程度较低。除河流三角洲地区河岸侵蚀崩塌造成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外,其他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发育程度较低。
近年来,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沿海沙堤沙地上建起了大量高水平的养殖池塘,海防林和灌木被砍伐。植被破坏严重,降低了水土保持能力,地表水直接冲刷松散土层,在水流作用下造成水土流失。建在砂堤上的高位繁殖场,采用原地开挖、原地填筑的施工方法,池塘内开挖的土方向四周堆放,形成池塘堤岸。坝体未经处理,表土疏松陡峭,在雨水作用下易形成水土流失。
据有关资料分析,近年来,高水平养殖场所集中的沿海断面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耕地和农田被淹,河流和海湾淤塞等。对周围环境有害。文昌高龙湾、琼海市长坡、万宁神州半岛、陵水新村港、三亚梅山近岸海域形成泥沙淤积,对浅海区生态环境影响较大。
3.4.2土地沙漠化(荒漠化)
沿海沙堤沙地土壤颗粒、有机质、腐殖质含量低,土层透水性强,蓄水性差,植物生长条件差。在自然条件下,木麻黄、野菠萝、灌木等。主要生长在沙堤沿线的沙地上,草本植物稀少。因为在沙岸上建造繁殖地需要砍伐树木和破坏植物。
更大,导致地表沙丘裸露。在海风吹拂的作用下,沙丘向内陆移动,掩埋农田和农作物,土壤表面的粘土、有机质和腐殖质被海风吹走,表面留下中粗砂、细砂、半粗砂等沙粒,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植物或农作物生长困难,形成土地退化(或沙化)。根据沿海海水养殖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资料分析,近年来,沿海海水养殖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沙化,其面积约为高水平土地面积的20% ~ 25%。海南岛东部沿海气候湿润,降雨量大于蒸发量,植物生长条件好,贫瘠的土地容易开垦。而西海岸干旱,蒸发量大于降雨量,植物生长条件差,很难开垦荒地。
3.4.3港口淤积
港湾淤积是海湾周围和河流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高,海湾海水循环不畅造成的。近年来,在沿海沙堤沙地开挖高位养殖池和湾内网箱养殖造成的港湾淤积,主要分布在东澳小海、神州半岛岔口和新村港湾。
近年来,由于大规模开挖砂堤上的高位养殖池塘,大量流沙排入附近海叉(或小海),使东岙的海叉和小海形成严重淤积,使中国半岛海叉口的船只无法通过海沟驶入内海。在东澳小海、新村湾,湾内大规模网箱养殖堵塞了海湾进出水道,导致海水补给不畅,淤积严重。由于湾内淤泥和腐殖土增多,海水含氧量降低,多次发生大量鱼类死亡的严重事件。
3.5破坏矿产资源
海南岛沿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根据现有地质资料统计,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钛铁矿、锆石、独居石、玻璃砂等。钛铁矿、锆石和独居石矿物主要分布在文昌、琼海、万宁、陵水和三亚的东海岸。玻璃用砂矿主要分布在儋州、长江和东部沿海。据统计,截至2000年底,海南省共有钛铁矿产区25个,其中大型3个,中型9个,小型13个。储量12826837吨(矿产),全国第三。潜在价值为6543.8+033.4亿元,占海南省全部矿产潜在总价值的8.27%。全国共有28个锆石矿产地,其中大型3个,中型6个,小型19个。储量1176481(锆石)吨,居全国第二。潜在价值74.66亿元,占海南省全部矿产潜在价值总额的4.63%。独居石矿物产地有6个,包括5个类型,1个类型。储量12137吨(独居石),国内排名16。潜在价值0.65亿元,占海南省全部矿产潜在价值总额的0.04%。全国有8个玻璃用砂矿产地,其中大型6个,中型2个。储量67885万吨,全国排名1,潜在价值339.43亿元,占我省全部矿产潜在价值总量的21.03%。上述四种矿产的总潜在价值占海南省全部矿产的33.97%。
沿本岛海岸线分布的钛、锆、独居石砂矿易采易选,为海南省矿业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开采条件和发展潜力。
由于海水养殖场建在从矿体表面到地下3米的深度范围内,破坏和淹没了矿产资源。
丰富的盐资源被破坏了。海南岛海水日晒主要分布在岛的西南和南部沿海,有莺歌海、东方、玉林亚盐场三大盐场。由于盐业萧条,晒盐场改为海水养殖场,导致食盐产量减少。同时,养殖场排放的污水污染了晒盐用海水,导致食盐质量下降。
3.6海岸线的内陆迁移
海南岛东西海岸以沙滩为主,海岸线上有宽窄不一、高低不一的沙堤。早期,沙堤上生长着茂盛的野菠萝、灌木、仙人掌、椰子树和根系发达的木麻黄,具有良好的固沙和防冲刷功能。生长在浅水区的大型珊瑚礁能有效减少海浪或风暴潮对海岸的直接冲刷和侵蚀,起到保护海岸的作用。所以早期沙质海岸抗入侵能力强,相对稳定,海岸沙堤不易崩退。海岸沙堤和浅海珊瑚礁共同构成了沙质海岸的天然屏障,使得沙质海岸长期以来基本保存完好,海岸线变化不大。
近年来,一些沙质海岸遭受了严重的侵蚀和崩塌。据调查资料显示,海水养殖业较为发达的金山、高龙湾、乐和、黎安、藤桥、眉山、板桥等地均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侵蚀,年侵蚀率在5 ~ 10m之间,局部沿海地段达10m以上(表8)。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湾内人类活动加剧,浅海和湾区网箱养殖发展迅速,水质受到污染,导致浅海珊瑚礁大量死亡,引起海浪(或风暴潮)直接冲刷海岸,造成海岸崩塌后退;此外,由于修建高位养殖池塘,沿海砂堤被挖掘或平整,造成严重破坏。沙堤上生长的防护林带、野生菠萝、灌木被大量砍伐,使沿海沙堤成为松散的沙丘,使海岸容易发生侵蚀和崩塌,导致海岸退缩。
表8海水养殖引起的主要海岸断面一览表
4建议和对策
海南岛海岸线长,沙质海岸和海湾多,浅海滩涂资源丰富,日照充足,水温高,具有大规模发展海水养殖业的独特地理条件。在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1)科学规划,严格控制。目前全省、三亚、文昌的海洋区划(规划)和万宁的对虾产业发展规划还比较粗略,许多生态环境问题还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不能作为实施对虾养殖规划的最终依据。所以要做一个详细的计划。在详细规划中,要综合考虑林业、旅游、海洋、环境、矿产、工业、农业、港口、水产养殖等方面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关系和影响,进行必要的模型计算和分析,明确提出水产养殖布局、废水处理方式、处理强度、污水排放方式、排污口和取水点位置、污泥处置、防风固沙对策等可行方案。有必要将海南岛作为一个整体,战略性地、动态地开展我省海水养殖环境影响评价,为我省海水养殖规划提供技术依据。
(2)规范建设,规模化发展。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村集体进行海水对虾养殖规模化发展和集约化发展,鼓励公司加农户、村集体加农户合作发展,减少养殖户和个体户的无序发展活动。
(3)严禁在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区挖塘养殖。自然保护区的虾池要坚决退耕还林。污染饮用水和农田的虾池必须停止治理,不能达到满意治理效果的也必须退耕还林。
(4)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环境违法案件,必要时曝光和警示一些破坏生态的案件。
(5)加强环境资源监管。合理安排虾池排水方向,严格控制养殖废水排放、污染物总量和浓度。对养殖废水全额征收排污费。要加强巡逻,发动群众举报,坚决制止擅自挖塘养殖的违法行为。
(6)加强海水养虾技术研发,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引导、鼓励和推动水产养殖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采用少用水、少用药、少换水、少排放的技术,选用抗病品种,在饲料中添加植物蛋白,最大限度减少环境污染。要实行科学的轮作和混养模式。通过虾蟹轮作,充分利用虾耐高温、青蟹耐寒的季节性优势,有效预防重养殖带来的疾病。另外,养青蟹的时候,江蓠是混养的。一方面用江蓠分解吸收螃蟹排泄物和残留饲料,有效克服了水污染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虾池,提高虾池的单位产值。引进海水过滤防病养虾系统,将提取过滤后的清洁海水用于养虾,克服高位养虾和海水加淡水养虾污染环境、养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的缺点。
(7)加强水产养殖全过程产品质量保障,引导绿色海产品发展。
(8)加强公众参与和宣传。加强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接受公众监督,特别是对涉及农民土地等切身利益的海水养虾项目,通过广泛有效的公众参与,合理分配利益,减少负面影响,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可持续发展观,提高人们的法制意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参考
[1]庞宜春,等。广东省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海南岛工程地质报告。广东省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地质矿产专业队,1986。
[2]庞宜春等.广东省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海南岛海岸水文地质报告.广东省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大队地质矿产专业队,1986。
[3]赵大鹰,华林,等.海南岛海岸带生态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海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院,2004
[4]岳萍,傅·。海南岛海岸带(典型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报告。海南省国土资源厅,2002
海南岛海岸带海水养殖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徐中生、薛桂成、夏长健
(海南地质调查院,海口570206)
文摘:海南岛沿海滩涂资源丰富,发展海水养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结合海南岛沿海地区海水养殖的发展条件、经济效益、养殖方式和发展趋势,分析了海水养殖带来的环境地质问题、对红松林和绿皮林的危害;研究了海水养殖造成海防林破坏、海岸带环境污染(海水污染、地下水污染和盐化)、水土流失和土地荒地融化(荒漠化)、港口淤积、土地盐碱化、海岸侵蚀和矿产及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提出了海水养殖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几点建议和相应对策。
关键词:海岸胶带;海水养殖;地质环境;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