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了解一下重庆。

地理位置:

重庆位于东经105 17 '-10 11 '和北纬28 10'-32 13 '之间的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的过渡地带。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约18℃,冬季平均最低气温6-8℃,夏季平均气温27-29℃,总日照时数1,000-1,200小时,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云,雨热相同。2004年平均气温18.4℃,年总降雨量1182.1毫米,辖区东西长470公里,南北宽450公里。边界东部与湖北和湖南接壤,南部与贵州接壤,西部与四川接壤,北部与陕西接壤。重庆地大物博,有河有山。北部有大巴山,东部有巫山,东南部有雾灵山,南部有大娄山。地势由北向南向长江流域倾斜,起伏很大。地貌以丘陵和山地为主,坡度面积大,层理明显,分布着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典型的喀斯特景观。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长江干流自西向东贯穿全境,全长665公里,穿越巫山三个背斜,形成了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嘉陵江从西北而来,折入长江。有毕丽峡、温塘峡、观音峡,是嘉陵江的三峡。重庆市中心城区被长江和嘉陵江环绕,两江两山环抱,风光旖旎,景色独特。各种建筑依山傍水,以美丽的“山城”和“河城”而闻名。尤其是美丽迷人的“山城夜景”,每当夜幕降临,城内的灯光与水天相接,蔚为壮观。钟灵美丽的山川地理孕育了独特壮丽的集山、水、林、泉、瀑、峡、洞于一体的自然景观。最著名的立体长廊——长江三峡,群峰陡峭,悬崖对峙。以曲塘雄、巫峡秀、西陵险景闻名,形态各异,韵味十足,还有大宁河小三峡、马渡河小三峡。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猴止不住哭,轻舟已过万重山。”唱三峡的歌,留下持久的印象。神奇的自然地理也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被誉为自然基因宝库的南川金佛山,世界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森林江津四面山,乌江、嘉陵江、大宁河等江河峡谷风光,长寿湖、小南海、青龙湖等湖泊风光。

少数民族人口:

以汉族为主体,有土家族、苗族、回族、满族、彝族、壮族、布依族、蒙古族、藏族、白族、侗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哈尼族、傣族、佤族、拉祜族、水族、纳西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总人口654.38+0.75万,其中土家族人口最多,为654.38+0.1.30万,其次为苗族,约52万人,主要分布在黔江开发区和涪陵地区的5个民族自治县。全市总人口3144.23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5.6%,以土家族、苗族为主。这个地区的所有少数民族仍然保留着他们自己的传统习俗。土家族有摇摆舞、唱傩戏、打灯笼,苗族有秋节、踏山节,还有羊马节、火星节、哭嫁、跳丧等民族风俗活动。土家吊脚楼和苗族刺绣、蜡染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民俗已成为重庆重要的旅游资源。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长江上游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之一。巴渝文化源于巴文化,是指巴人和巴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地域文化。巴人一直生活在山水之间。大自然的熏陶和险恶的环境,锤炼出了坚韧、顽强、勇猛的性格,所以巴人以勇猛善战著称。巴军在参加讨伐商(殷)战争时,总是唱着行军的歌谣,跳着冲锋的舞蹈,勇往直前,正如古书所说的“吴王伐周,舞于宋前”。

古代巴人善歌善舞,其歌舞内容主要从“战舞”演变为巴渝舞,后来逐渐成为表演用的宫廷舞蹈。巴渝舞是集体舞,浑厚有力。在汉代,巴渝舞被列为宫廷宴会,并在宫廷庆典上表演。此后,巴渝舞不断演变,其分支有今人的“羽毛舞”、江南的“盾舞”、土家族的“摆手舞”、川东的“踢踏舞”。

春秋战国时期,巴人的民歌也颇有名气。它们不仅在巴境内流行,而且在楚国也很流行。《昭明文选》中有巴山调被民间广为传唱的记载:“县内有歌者,起于下里巴人,千人属中。”此时所说的郡指的是楚国的都城,也就是现在的湖北江陵。巴山调在楚国还有千人唱的壮观场面,在巴基斯坦就更不用说了。巴山调,又称支竹词,是民间创作和传唱的民歌,受其影响,文人纷纷效仿。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模仿民歌写了九首关于支竹的诗。其中有“柳绿江水平,我听阆江歌。东边日出西边雨,路上风和日丽”,因其对男女关系的巧妙比喻而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自刘禹锡以来,支竹词开始成为一种与民歌并驾齐驱的诗歌形式,在中国历代的诗歌总集中得以保存,可见巴山调对中国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

山河造就了激情、坚韧、豪迈的重庆男人,也造就了柔情、豪迈的重庆女儿。

长江像一条绿色的丝带,蜿蜒穿过巴山。自古以来,重庆人常常唱不到爱情生活就唱不到水。比如江边的渔人追逐爱情姐妹,用水来抒发感情:“河水上涨,河水清澈,渔船向上斗;钓不到鱼就不收网,钓不到妹子就不收心。”山中少年要试探女友对他是否忠诚,时刻不忘向河中发出深深的询问:“叫山妹子来答,叫水妹子来答。为什么山不回应你,流水有声你无声?”这些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唱出了长江两岸人民朴实清新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从重庆到巫山的千里川江上,水道狭窄弯曲,暗礁暗石多,险滩险滩不计其数。旧社会,江面上的船只多靠人力推或拉纤航行,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集体在江面上作业,只有号子用于统一指挥。因此,在滚滚川江上,流传着许多歌颂船夫生活的水谣——川江号子。

旧社会船夫的生活极其艰苦,于是他们用悲凉的声音倾诉自己的不幸:

踩着石头爬上沙滩,

肩膀上拉着八根弦。

霜、雪和雨,

全年海滩攀登。

全身骨骼被撕裂,

爬上岩石,爬上斜坡。

拉船的人就像牛马,

没有足够的食物很难养活一个家庭。

糟糕的海滩和糟糕的水船被打碎了,

船夫淹死了,喂鱼虾。

离开父母,妻子,孩子,

饥饿,眼泪...

昔日天性乐观大方的船夫们除了倾吐自己的苦难,还用歌声唱出了长江两岸的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随着河船的移动,船夫看到的东西让他们即兴发挥。有一首很流行的船夫号子,唱的是依山傍水而建的重庆城门:

长江上的滨水码头是重庆、

开九门关八门十七门。

朝天门码头迎客接圣人。

成千上万的鲜花包子,洁白如银。

临江门卖柴卖树卖得整整齐齐。

隔着远门,锣鼓喧天,埋葬死者,

南纪门白菜种子倒出来又倒进去,

金子门面对政府办公室,

楚奇门卖药材给人治病。

太平门卖海鲜和美食。

东水门有一口方形古井,

在真正的巫山鱼跳龙门。

咏中文字不多,却生动地描述了古代重庆的城门建筑和风俗。

历史终于翻开了新的一页,新社会的大部分江面上的船只都实现了机械化和半电气化操作。即便如此,在特殊情况下,有些工种依然离不开人的努力,江上千里的口号依然荡漾在重庆千里之下。老船夫蔡曾唱过这样一首赞美新生活的歌:

嘿嘿嘿!

说长江(哟)就是长江(哟)的意思,

长江两岸都是好风景。

烟囱里全是马达(哟),

瓜果就像蜂蜜,大米和小麦,

江的船只只有梭子(哟),

收拾东西就跑,没日没夜的忙(哟)...

《河上船夫歌》生动地表达了新时期船夫兴风作浪的风格。1987年7月,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组织了一场“世界大江大河交汇在切罗尼河上”的民间艺术交流活动,会议主办方通过中国文化部邀请蔡等人在会上演唱。来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民谣歌手,在舞台上洒下千千万万长江船工用鲜血和汗水凝结而成的嘹亮歌声时,都惊呆了。他们都用眼睛、耳朵、心灵读着一个古老而年轻的民族的历史,读着长江上发生过的种种悲欢离合。国际友人以“河乐”为题,盛赞蔡等人演奏的《船夫号子》,说它完全“体现了中国对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视”。

重庆民歌中有各种类型的劳动歌曲,如打石头的“圬工歌”,抬杆子的“报路歌”。自古以来,巴渝人民就喜闻乐见“讲故事”。民间口头文学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喜欢“讲故事”至今仍是重庆民间文学的一大特色。

独特的巴渝文化在重庆这片土地上创造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人才不断涌现,文化精品异彩纷呈,文化艺术空前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