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者
阿道夫·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巴伐利亚步兵团服役,被授予一级铁十字勋章。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失败促使他投身于政治。1919加入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成为纳粹党领袖,1933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成为德国国家元首。二战期间,他也是德国武装部队的最高指挥官。他还是公认的杰出演说家、政治家、战略家、心理学家、建筑师和画家。1933被任命为德国总理;1934成为德国元首。二战期间,他也是德国武装部队的最高指挥官。德国总理,德国国家元首,德国纳粹党领袖,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二战是种族灭绝政策的核心人物,是德国帝国主义、日耳曼民族主义、雅利安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反资本主义、反共的主要始作俑者。
阿道夫·希特勒的家庭背景非常混乱复杂。希特勒这个名字的由来应该是他爷爷说的。这位未来德国国家元首的祖先住在瓦尔韦特尔,这是奥地利多瑙河与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边境之间的一个县城。这里是丘陵地带,森林茂密,也是奥匈帝国的腹地。这就像捷克农民的近亲结婚,然后阿道夫希特勒的父母是。有很多私生子。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真名叫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希特勒的姓是由阿道夫·希特勒的祖父原来的姓希德拉·希德勒改过来的。阿道夫的父亲随母姓,这是因为阿道夫的父亲阿洛伊斯·希特拉也是私生子。他出生于1837年6月7日。在39岁之前,他使用母亲的姓氏,施克尔格鲁伯,所以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伯这个名字伴随了阿道夫父亲的大半辈子。虽然没有证据证明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是阿洛伊斯·施克尔格鲁伯的父亲,但约翰·格奥尔格·希德拉在消失30年后出现在瓦尔德维特尔和维特纳镇,并在公证中承认了父子关系。这时,他们的姓氏。
希特勒的父亲阿洛伊斯是边境小镇布劳瑙的一名海关官员,是一名42岁农妇和一名流浪磨工的私生子。阿道夫的母亲是阿道夫父亲的侄女。阿洛伊斯结婚时48岁,新娘刚刚25岁。这是阿洛伊斯第三次结婚。他以前有过两次不幸的婚姻。阿道夫是他婚姻的第四个孩子。也可能是这种在世人眼中极其奇特的出身和血缘关系造就了希特勒与众不同的气质和性格。
希特勒只有四年中学证书,所以不能申请建筑学校(建筑学校要求考生六年中学毕业)。他没有给家里写信,也没有回家。而是一个人待在维也纳,关上门,埋头看书,听听歌剧或者茫然地在街上闲逛。直到10结束,他才回到林茨。此时,患乳腺癌的母亲克拉拉生命垂危。65438+2月21,他妈妈终于去世了。母亲去世后,希特勒面临着设法谋生的问题。他虽然完全独立,但是没有一技之长,一直鄙视体力劳动,从来没有想过靠自己挣一分钱。然而,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仍然充满信心。他告别亲人,宣布如果失败就再也不回老家了。
1908年2月,希特勒回到维也纳。1909的平安夜,穷困潦倒的希特勒典当了最后一件冬衣,住进了一家无家可归者收容所。但很快,在一个朋友的鼓动下,希特勒搬进了廉价的单身公寓。他画了一些大水彩画给朋友卖,销量不错。他靠画这些画赚来的钱和可以继续领取的孤儿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
这期间,希特勒经常阅读鼓吹极端民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反犹主义的小册子。希特勒还观察了奥地利各个政党的活动。他特别注意阅读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报刊,分析其言论,总结经验。经过反复推敲,他终于得出结论:政党必须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掌握在群众中宣传的艺术,否则将一事无成。
1913年5月,对伟大的德意志民族充满热情的希特勒,特别集中研究了叔本华的意志论。1914一战爆发。1年8月,德皇向俄国宣战。8月3日,希特勒立即写信给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三世,恳求国王允许他加入巴伐利亚军队。8月4日,希特勒获准以志愿兵身份加入巴伐利亚步兵团16,成为陆军下士,并担任团长。
6月9日,德国政府被迫签署了《凡尔赛条约》。和约只允许德国维持65438万人的常备军,所以当局非常重视军队的忠诚可靠,成立了一些特别委员会,担负着特殊使命,报告军队中可能出现的政治颠覆活动,监视工人组织。阿道夫·希特勒是第一批被选中执行这种“侦察”任务的士兵之一。在开始执行任务之前,希特勒和他的战友们被送到慕尼黑大学的一个特别培训班接受训练。老师发现希特勒是个注意听课、能言善辩的学生,于是提请希特勒的上级注意这一点。就这样,希特勒很快被派到慕尼黑的一个小组去演讲,宣讲反对和平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危险思想的斗争。对希特勒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那是他第一次在自己想进入的政治领域得到认可,而他自己也发现自己所拥有的——善于演讲——一下子就被证实了。
1919年9月,希特勒接到陆军政治部的命令,调查一个自称“德国工人党”的小政治团体。就这样,希特勒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只有54名党员的党内特务。希特勒加入工人党后,其演讲内容、语言天赋和雄辩的论据迅速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党内对他印象深刻,党主席挤过人群,任命希特勒为“宣传部长”。
2090年3月31日,希特勒被开除军籍。从那以后,希特勒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党的工作中。他策划了党旗和党的标志,党旗以黑、白、红为底色,标志为万字。希特勒组织的民族主义符号和象征,以及军事化的风格,立刻吸引了普通市民阶层的强烈诉求。
魏玛共和国初期,经济非常困难。接受《凡尔赛条约》后,德国不得不支付巨额赔款。10月底,巴伐利亚与柏林中央政府的矛盾激化,希特勒决心利用这一矛盾。他要求巴伐利亚州政府在柏林对慕尼黑下手之前向柏林进军。希特勒认为时机对他有利。他坚持效仿一年前意大利独裁者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夺取政权,并开始策划“进军柏林”,建立由他亲自行使独裁的专制政权。然而,巴伐利亚政府的首脑优柔寡断,无意按照希特勒的意愿行事。1923 165438+10月8日晚,巴伐利亚州政府三巨头及其他重要官员在慕尼黑南郊的Bigblatkeller啤酒店举行集会。希特勒趁机带领他的600名冲锋队,强行冲进会场,先对着天花板开了一枪。随后希特勒在戈林、赫斯等人的簇拥下登上讲台,喊道:“国民革命开始了,现在大厅被包围了。谁也不能擅自离开!”“现在巴伐利亚政府已经垮台,从今以后我就是德国的领袖!”但希特勒突袭劫持巴伐利亚的企图以失败告终。然而,希特勒并没有放弃。第二天,他与一战期间被迫参与其中、一心要建立军事独裁的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商讨对策。他决定在慕尼黑举行示威,扩大宣传,唤起士兵和居民的支持。于是希特勒和鲁登道夫一起,率领一支2000多人的队伍从啤酒馆来到慕尼黑。然而,他们立即被警方镇压。16纳粹被杀,希特勒逃离现场,但111于10月被捕入狱,随后州政府下令取缔纳粹党,关闭纳粹党党报。至此,希特勒苦心孤诣通过“进军柏林”夺取政权的企图宣告失败。
希特勒的政变失败了,但他从这次失败中为自己和他的政党获得了一个宣传资本。由于首席大法官在“民族主义”思想上与希特勒没有原则性分歧,希特勒最终被判入狱五年。事实上,希特勒在监狱服刑仅八个月后就被赦免了,他也没有被驱逐出境。在狱中的八个月里,希特勒向鲁道夫·赫斯口述了他的著作《我的奋斗》。这本书全面收集了民族主义、帝国主义、种族主义、反犹太主义和反民主思想。反犹太主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他认为犹太人和斯拉夫人是劣等种族,而雅利安人是优等种族,所以它有权征服和统治其他种族。这本书的另一个想法是提倡复仇。希特勒宣称,他必须撕毁凡尔赛和约,与德国人民的死敌法国算账。
希特勒从啤酒馆暴动的失败中悟出了自己的道理:那就是不能通过政变剥夺台上统治者的权力。相反,他们只有通过与他们合作才能获得政权,他们应该充分利用共和国宪法提供的一切合法条件夺取政权,铲除共和国。于是,1925年10月4日,他出狱后,拜访了巴伐利亚总理,承认1923年的政变是一个错误,并承诺以后一定遵规守法。国家总理随后得到的印象是,这头凶猛的野兽现在已经被“驯服”了,人们可以放松紧绷的弦了。就这样,2月,巴伐利亚政府解除了对纳粹党及其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的禁令。2月26日,《人民观察报》正式复刊。2月27日,纳粹党正式重建,希特勒获得了独裁者的地位,但被禁止公开讲话。
1930-1933时期,魏玛共和国不得不由所谓的“总统内阁”治理,经济危机加剧了社会各阶层的矛盾。人民对魏玛共和国政府极为不满,强烈要求建立新政府来拯救德意志民族,给社会带来稳定,给人民带来幸福。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方面,希特勒对国家社会主义进行了更有力的宣传,并对各阶层人民做出了符合其意愿的慷慨承诺。一方面通过纳粹党的宣传机器,宣称该党不是阶级政党,而是“群众政党”,发动攻势讨好中下层民众,以争取他们的支持。希特勒最终于1933 65438+10月30日通过“后门”交易登上总理宝座。从此,魏玛共和国正式灭亡,第三帝国诞生。
为了彻底打击反对自己的势力,特别是反对纳粹最坚定的* * *,纳粹炮制了震惊国内外的2月27日议会大厦纵火案,并将其归罪于德国人,在中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反共浪潮,导致德共的机构遭到彻底破坏,数千名德共干部被捕,被迫转入地下。
老人兴登堡于8月1934去世。这给希特勒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最终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希特勒随即颁布法律,将总统和总理两个职位合二为一,并要求军队、法官和官员向他个人宣誓效忠。作为国家元首和总理,他现在已经成为国家权力的唯一统治者,整合了除军队和教会之外的所有政治和社会机构。
从1933开始,德国纳粹党一直处于独裁统治,随后逐渐发展出大规模的反犹行动。同年,纳粹德国政府剥夺了所有犹太公务员的职位,并从军队、警察和司法机关中清除了那些被认为劣等的犹太成员。1935年通过的《纽伦堡法案》对“犹太人”进行了定义——所有拥有一个以上犹太祖父母的德国人都将被视为“犹太人”。
1934年9月底,希特勒发出秘密重整军备令,到1935年春,公开宣布计划:将国防军从65438+万扩充到30万。这是对《凡尔赛条约》的公然违反,立即引起西方国家的强烈反应。法、英、意都提出抗议,达成共同防御的协议,但一切只是停留在纸面上,从未实施。相反,它的背后隐藏着阴谋和胆怯。尤其是英国中途变卦,和德国签订了海军协定。这也是英国绥靖政策的开始。
于是,1936年3月7日,希特勒悍然宣布废除《洛迦诺公约》,并不顾《凡尔赛条约》的规定,派3万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在德国西部边境沿线设置防御工事。1936 165438+10月,德日缔结反共国际协定,意大利于9月加入这一协定1937。就这样,德意日正式组成了法西斯集团,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3月1938,11,希特勒软硬兼施,在奥地利亲德分子和纳粹的帮助下占领奥地利,迈出了他在中欧侵略扩张的第一步。英法只是对希特勒的行动听之任之。法国从未表示英国只是通过其驻德国大使进行抗议。苏联政府发表声明予以谴责,并要求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制止德国侵略的措施,但遭到西方国家的拒绝。
吞并奥地利后,希特勒计划对捷克斯洛伐克动手术。他针对英法等国不愿为捷克斯洛伐克承担战争风险,利用纳粹党培养的苏台德德国人作为马前卒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了65438年9月30日+0938年9月29日-9月30日英法德意首脑签署的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定。英法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以避免战争爆发,签订慕尼黑协定,是一种绥靖政策。没有开一枪,苏台德区就被德国占领了。1939年3月,希特勒撕毁慕尼黑协定,不流血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英法除了提出口头抗议,并没有对希特勒的行为采取任何重大措施。
希特勒在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得手后,立即将手伸向波兰,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以治外法权提供通往东普鲁士的陆上走廊。波兰坚决拒绝了希特勒的无理要求。希特勒害怕波兰的不让步态度,害怕英法声明波兰独立,害怕他们正在和苏联谈判,可能结盟。因此,他还秘密派代表与苏联谈判。鉴于英法谈判缺乏诚意,苏联暗中拉拢德国,继续推行绥靖政策,同时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利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于1939年8月23日与纳粹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因此消除了对两线战争的恐惧!
希特勒意识到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于是在1939,1年9月,他终于实现了几个月前用“闪电战”进攻波兰的计划。8月31,1939日夜,德军身穿波兰军服,逼近靠近波兰边境的格雷维茨的一个小镇。在成功占领该镇后,德军故意破坏了镇上的电台,并向空中开火。随后,正在收听广播节目的德国民众听到一个带有波兰口音的声音宣布:“波兰人民!波兰和德国的战争就要开始了,团结起来,打败德国人,打击所有反对我们战争的德国人!”演讲者是一名被纳粹强迫穿上波兰军装的囚犯。然后他被党卫军杀死了。这是盖世太保头目赫德里亲自导演的“波兰入侵”的一个情节。
第二天早上10,希特勒向德国宣布德国被波兰入侵,德国被迫反击。事实上,在希特勒宣布之前,德国已经对波兰发动了闪电战。随后,英法被迫对德宣战,二战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