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殿元生平事迹

1879年,16岁的石殿元邀请同村会拉二胡的石,与谭家村民中的艺人谭一起在临淄、寿光、魏县演唱。我从谭那里学了一些曲子,比如《流光》、《画扇》、《绣花鞋》等。从此,他以唱歌为生,开始了他的艺术生涯。

1880以后,广饶县北部和东营区南部的扬琴逐渐兴起。石殿元以唱扬琴为职业,经常与叔父石殿义、堂兄弟崔馨月、崔新庆等在广饶、东营区、博兴、临淄、宜都、魏县等地演唱。

为了提高自己的唱功,他于1887在鲁西南菏泽学习艺术,后又去河南开封、安阳边唱边学艺术,为期半年。先后学习了《三弦四劝》、《董斌戏牡丹》、《王天宝去苏》、《鹦哥当媒人》、《鸳鸯嫁老雕》、《后妈打孩子》等扬琴书目,以及《铺地》、《相思曲》、《荷花落》、《哭麦科》等其他曲牌。在演唱过程中,石殿元善于将所学的口音与当地流行的小调相融合,如《艮杨光》、《结二调》等,以适应群众的欣赏习惯,深受观众喜爱。

1893年,石殿元、崔馨月、崔新庆、谭明伦、吴春田组成音乐班,以扬琴为职业,经常在博兴、宾县、利津、沾化、周村、博山、淄川、张店、宜都、寿光、威县、胶东等地演奏,享有一定的声誉。石殿元等人的这一创新,让原本以坐唱为主的琴书焕然一新。事实上,扬琴《王晓赶脚》的演出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标志着一种新的剧种——鲁剧的诞生。

此时的石殿院已在民间获得了“石殿兰”的美誉(雅兰,当地的一种鸟,声音清脆,深受百姓喜爱)。他的名字越传越远,越来越响亮。有一段时间,远近的艺术家竞相向他们的老师学习。

1905年春,石殿元带领乐瞳班在蓬莱珠江口一带演出。翁老鸣,当地知名人士(相传翁大师与商是至交),晚清文武百官。此人学识渊博,精通旋律,善写文字。听说乐安教主典元来这里表演《驴跑》,我很感兴趣,就去看了表演。看了之后觉得和钢琴书不一样,确实有创新。我甚至说演得好,就热情邀请了。典元早就听到翁秀才的名字,恨不能相见。得到这个机会,他欣然接受邀请,去翁秀才家做客。石殿元虚心向翁先生求教,受益匪浅。没几天,两人就成了密友。滇源走的时候,翁老鸣赠送了十多本自己整理改编的钢琴书和书目。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表演技巧,石殿元还十分注意从一些独特的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

1906年,他独自一人来到广饶草桥,向“皮米戏”(一种专门研究笑哭技巧的民间艺术,现已失传)的艺人请教,学习和掌握一些鲜为人知的表演技巧。1906冬,石殿元又增加了宋、李老四、崔宝山、马宏喜等。以乐瞳阶级为基础,创立了共和阶级。共和班成立后,季节严冬,冻得滴水成冰。他们在史家村史克章的院子里挖了三个地坑作为排练场地。石殿元根据演员的特长分配角色,负责讲戏,崔馨月负责修改剧本。先后排演了《老幼换妻》、《王借为卒》、《曹庄杀狗》、《潘金莲摘麦》、《观画》、《宋江坐楼》、《拜谒》、《红鸾禧》等十余部剧目。当年春天,石甸园带着共和班跑遍了博兴、宾县、沾化、惠民、博山、威县、胶东,受到群众欢迎。

在演奏实践中,石殿元及其弟子不断创新发展化妆扬琴。在艺术表演方面,他不断借鉴和吸收其他剧种的表演节目,逐渐形成了生动自然、贴近生活的艺术表演特色。在唱腔方面,他和谭明伦认真学习,在凤阳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板式变奏的四音调,再以琴书上的“垛板”为蓝本发展为双音调。

1909年4月,共和班在威县东坝垭演出时,石殿院购买了皮鼓、宴席等武术领域的打击乐器,借用了京剧《锣鼓经》,首次加入武术领域伴奏。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化妆扬琴的演奏越来越规范。石殿元曾开心地说:“我们的小戏真的上套了。”1915,共和班解体后,石殿院又建立了石坛班。在此期间,他担任工头,同时接收学徒并传授技艺,使石家村成为传播和发展化妆扬琴的中心。

石殿元聪明好学,善于以人为师。他一生博览群书,积累了大量钱财,刻意求新,不断丰富自己的唱功。年轻时,他去了曹州和河南,在那里他广泛地学习和钻研钢琴书籍和各种民间曲调。成名后,他仍能虚心向艺术朋友和同行学习,丰富自己的表演技巧。

1886年春,向东寨张兰田、张志田兄弟索要凤阳歌,为后来的四平戏创作奠定了基础。

1897年,西上村著名书法家尚邀请书法家尹天长到广饶北部及东瀛区西上、尤果、东寨、辛集、范家坡、北绥、贾伟等地演出。有几次,他甚至和石甸园邻村合唱,旨在同时争夺甸园的级别。然而,当典元求知若渴时,他不仅不与他们竞争,反而向殷商俯首称臣。真诚邀请他们到村里唱歌,把他们当客人,虚心向他们请教。他虚心好学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尹天长和商。所以也和石殿元互称师弟,一起唱歌,互相切磋技艺。在一起的几天里,石殿元从他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唱歌的技巧,并学会了尹天长教授的一些曲调,如快上快、寡妇南、相思调、谭大刚和汉口多,以及上的新凤阳歌。1910年,九月冬,石殿元和弟子们在地窖里学戏练功。一天,共和班到了东营区胜利镇新镇。这是石殿元和他的弟子们第一次搭起舞台单独行动。为了吸引观众,争夺小剧团的出场,他们先从钢琴书《邓云与妻子离婚》中摘录了一段,改成了小话剧。当时典元和蔡丹演邓云娘,谭明伦演邓云的妻子,两个徒弟分别演王登云和桂姐。他们身着盛装走上街头,边走边唱,赢得观众阵阵掌声。他们在村子里走来走去,吸引了无数观众。然后,搭起舞台,唱了十多天。这个时候,石甸园的名气大大提高,跟着老师学戏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大多是穷人。所以,不管他有没有钱,他都教书。庙会和元杂剧的教戏方法是以街巷为舞台,口授台词,唱腔和动作一起教。一个学过化妆和唱歌的观众,能唱几句小品,就称自己是他的弟子。

评书和唱歌的成败,关键是看能否吸引观众,能否靠观众的支持增加收入。有一次,1932左右,石殿元带着石潭坂来到沾化县的一个集镇,搭起戏台唱歌。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个剧团,自称是“辛苦剧团”。t还在石潭班级不远处搭起舞台,与石殿元对唱。这个“辛苦剧团”。因为有好的道具,演员们表演得很好。他们的戏开场不久,谭板台下的大部分观众都走了。点圆看到这一幕,不慌不忙地走进后台,找了把剃须刀,剃了个光头,然后用画笔画了‘后脑勺出现了一张脸’,回到台上唱歌。然后扔椅子和白布做棺材。在舞台上,这出戏是《空棺材》。观众看到这一幕,都哄堂大笑。在“辛苦剧团”前看戏的观众也觉得新奇,于是又回来看戏。以后会有“空棺开棺,三日不换景”的说法。

1934,东营区北遂村一大家子给母亲过生日。请著名钢琴、书法艺术家石殿元、尚业兴(尚之侄)、关演唱庆祝。当时,这座寺庙几乎是古老而罕见的。不过点头不老,在《小阴线》中饰演婆婆刁,赢得满堂喝彩。尚业兴也是当时的钢琴曲作曲家。他的歌唱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是舒勤东路的大师。一开始尚业兴的琴书还没有师典园的化妆扬琴响,最后尚业兴把他的。著名的笑话《王婆骂鸡》唱完,全场齐声欢呼。袁鑫到寺后,感受到无穷的魅力,清新独特,连赞带唱。论资排辈,石殿元是尚业兴的前辈,名声早已奉若神明,但他却把资历和名望抛在脑后,主动上了商,闭门前自称大师,虚心求教。他以全能者为师的高尚艺术美德,至今仍让人赞不绝口。石殿元虚心好学,吸收借鉴各种艺术元素,博采众家之长,逐渐形成了活泼幽默、生活气息浓厚、节奏轻松的艺术特色。滇源在世的时候,国家多灾多难,民生萧条。流浪乞讨和苦难培养了他坚强不屈的性格。他痛恨旧社会的丑恶,痛恨欺软怕硬的土豪劣绅。敢于斗争,能为穷人带来正义,打击不公正。施殿元外号。《石雅兰》称赞他唱功纯熟,但他的原名却另有出处。当时牛庄贾伟村有个士绅叫陈百龄,他的父亲陈是镇压东路捻军的八大义勇军首领之一。陈百灵依仗自己的财富和权力,经常欺压村民,作恶多端。他还能言善辩,非常善于诡辩,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陈百龄”。

1889年夏天,陈家饲养的130多头牲畜下到北洼放牧,途经谭村时,啃食践踏两村大面积青苗,损毁大半。石和谭两个村派人到陈家索赔。陈百灵不但不赔偿,反而无理取闹,把人赶出去。当时谭村的老百姓很愤怒,但是他们去县政府投诉。政府害怕陈家的势力,拒绝接受。后来石、谭村的人连请了几个“刀笔”书生,都是没钱没势的;没有打赢官司。典元看完演出回家,听说后义愤填膺,挺身而出,决定去政府投诉。经过多方奔走,他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广泛同情。球场之上,石殿元不顾个人安危,巧妙周旋,据理力争。反驳陈百龄的论点。朝廷怕引起公愤,只好命令陈赔偿谭、石二人损失的全部青苗。官司打赢后,不少村民称赞:“百灵鸟的嘴再聪明,也打不过鸭子。”此后,“时光鸭兰”逐渐流行起来。讲述石甸园地主勇武不畏强权的故事T,至今仍在广饶北部和东营区流传。还有一点,在石甸园的家乡也是很有名气的。1920左右,东遂村财主隋家祥娶了一个寡妇做他的小老婆,请了石甸园的石潭班来唱戏。石殿元知道这个人阴险毒辣,在当地是有名的恶霸。群众中有一种说法,南有殷,北有隋。不唱这部戏,隋家祥是不会放弃的,唱着唱着,觉得喘不过气来。他灵机一动,对徒弟说:“唱《小寡妇的坟》。该剧吸收了东北民歌的演唱形式,音乐优美,情感真挚感人,乡土气息浓厚,深受群众喜爱。但是,在大日子里,唱着扫墓哭的悲调,是不吉利的,是故意的懦弱。剧中石殿元加了自己的戏文,指鸡骂狗——他骂隋嘉祥,他很不高兴,气得走了。

石殿元一生致力于鲁剧艺术,直至80岁高龄,为鲁剧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48年秋,病逝于故乡,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