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科
安东·谢苗诺维奇·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早期著名的教育活动家和创新教育理论家。出生于乌克兰共和国洛波利的一个工人家庭。17岁开始做小学老师。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卡连柯主要从事流浪儿童和少年犯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受命组织“少年犯工程组”。马卡连柯大胆开展教育实践,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规律,通过努力使数百名犯罪儿童成长为新人。1922,工程集团更名为“高尔基工程集团”。1927年离开工程团,组织领导了同样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他进一步发展了工程组的经验,在集体中创造了一种教学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工程团教育和公社实践中,他把3000多名误入歧途的青少年改造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一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和先进人物,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1935之后,马卡连柯主要是总结、研究和宣传教育理论。主要作品有《教育诗》、《塔上的旗帜》、《家长必读》等。
努力办学
马卡连柯的名字与高尔基工程集团和捷尔任斯基公社关系密切。在这两所特殊学校15年的教育实践中,他培养了3000多名技术人员、红军干部、学者和专家,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国家奖章获得者、先进工作者和卫国战争英雄。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教育思想,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扬。然而,人们永远不会忘记马卡连柯在创建工程兵部队时所遭遇的困难。
当时苏联十月革命后不久,苏维埃政权刚刚建立。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外国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中国许多儿童失去父母,流落街头,有的甚至成为罪犯,人数超过200万。为了解决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苏联政府成立了捷尔任斯基领导的“儿童生活改善委员会”,并在各地成立了工程小组。在此背景下,马卡连柯受命建立“波尔塔瓦少年犯工程团”,后更名为“高尔基工程团”。
工程兵团成立之初,马卡连柯面临诸多困难。由于战后国家经济处于暂时的困难时期,师生生活处于难以想象的贫困之中——挨饿受冻。老师和学生吃小米粥,穿几乎一样的破衣烂衫。老师几乎拿不到工资,连修靴子的钱都没有。靴子的鞋底破了很久了,还没拍掌。总有一块脚布可以钻出来。工程团的校舍都是危房,缺少任何设备;只有四个老师,除了马卡连柯本人,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总务主任和两个女老师。然而,他们面对的是持枪抢劫盗窃的不法分子——他们都是身强体壮、身手敏捷的少年。这些人对老师傲慢无礼,粗暴野蛮,任意拒绝和破坏工程组的一切自助规则。马卡连柯并不提倡体罚,但一开始他被学生们逼到绝望和疯狂,他还打了扎多罗夫。后来他冷静下来,觉得这种做法实在不合适,只能是在无能为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解脱。
在困难的情况下,马卡连柯每天工作65,438+05-65,438+06小时,有时甚至隔天晚上才睡觉。通过对实际情况的分析和研究,他逐渐形成了一个坚定的信念:少年犯是可以得到充分教育的。要采取严格要求、充满尊重和信任的态度,通过组织他们从事生产劳动,引导他们走上正常而宽广的人生道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带头和学生们同甘共苦,带领他们到附近的森林里砍树,共同完成劳动任务。他以此为突破口,对学生提出了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建立健全生活制度的要求。然后,马卡连柯抓住机会,利用逃亡地主的大庄园,组织学生自己动手,耕种土地。前三年,新生分批进来,工程组的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他们组织了铁厂、木工车间、制鞋车间、面包店、养猪场和牧场。学生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精神面貌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劳动改变了他们懒惰和唯利是图的坏习惯。
马卡连柯重视集体教育。他组织了一个“人民法庭”,对盗窃集团的首犯布鲁姆进行教育,让他了解工程集团接连发生的盗窃事件。根据当地人民的需要,组织学生自觉承担保卫国家森林的任务。在工程组,除了严格执行半天生产劳动和半天上课学习文化外,还定期举行诗歌朗诵会和政治学习会。就这样,同学们逐渐提高了认识和觉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工程团不仅改善了物质生活,而且有了“新集体的萌芽”
尊重信任
马卡连柯在教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他从来不把不良少年当作罪犯或流浪者,而是当作有积极因素和发展可能的人。在他看来,尊重和信任人是育人的前提;只有尊重和信任人,才能产生合理的教育措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马卡连科接受教育的谢苗·卡拉巴林曾回忆起他在高尔基理工学院读书时,马卡连科是如何尊重和信任他,并使他走上了新的课程。
那是高尔基工程兵团成立后不久的一天。马卡连柯去监狱抓卡拉巴林。马卡连柯和典狱长办理卡拉巴林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好心地请他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的卡拉巴林对此并不理解。十年后,当卡拉巴林已经是一名人民教师时,马卡连柯告诉他,“我当时让你走出典狱长办公室,是为了让你看不到保证你出去的纸条。因为这个程序,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马卡连柯注意到了我的个性,但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什么是个性。这是他第一次和我温暖而人性化的接触。“当他们从监狱去省人教育厅的时候,卡拉巴林总是走在马卡连柯前面以示不打算逃跑,而马卡连柯总是与他并肩而行,同时与他交谈,这让他很开心。我们谈论的都是工程兵,对监狱和他的过去只字未提。
有一次,卡拉巴林这样问马卡连柯;“请坦白告诉我,你相信我吗?”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不要提过去”,“相信”,“我知道你和我一样诚实”。马卡连柯也参与了行动。他先后两次委托卡拉巴林带枪取巨款的任务,深深打动了这位学生。他走出马卡连柯的办公室,忍不住唱道:
在山的后面,
飞出一群鹰,
他们飞着,尖叫着,
寻找更好的生活。
(见教育诗,第224—227页)
是的,这首清脆悦耳的歌曲告诉人们,马卡连柯用尊重和信任的良药治愈了卡拉巴林受伤的翅膀,让他明白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从而自信地翱翔在祖国的天空。后来,这个卡拉巴林终于成为了他的老师马卡连柯的可靠接班人和得力助手。
卡拉巴林的变化过程显示了尊重和信任在教育中的力量。马卡连柯用这种力量唤起少年犯和流浪儿童的自尊,把他们从自虐、自暴自弃、自卑、失望、堕落的深渊中解救出来。让他们点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追求。
通过娱乐来教育;寓教于乐
高尔基工程集团的最初几年,生活艰苦,工作任务繁重,学校生活显得有点单调。马卡连柯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让学生们晚上在宿舍集合,师生们玩一个叫“官打贼”的游戏。
游戏是这样玩的:给每个参与游戏的人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小偷”、“告密者”、“检察官”、“法官”、“刑事官”。首先是“线人”
宣布自己有幸成为“告密者”,然后手里拿着一根绳鞭,努力猜测谁是小偷。所有人都向他伸出手,在这双手中,他必须用鞭子打小偷的手。平时他总是打错“法官”或“检察官”,这些被他冤枉的老实人“公民”会按照惩治诬告陷害罪的规定,打“告密者的手掌”。如果“告密者”下一次终于猜出谁是“小偷”,他的痛苦可以终止,但“小偷”的痛苦将开始。这时“法官”裁定,五倍,十倍,五倍。“刑官”拿着绳鞭前来行刑。
因为游戏中玩家的身份一直在变化,上一次是“小偷”的人,下一次就会变成“法官”或者“刑事官”,所以整个游戏的主要利益就在于轮流受罪和报复。如果一个恶毒的“法官”或残忍的“刑事官”充当了告密者和小偷,就会遭到现任“法官”和现任“刑事官”的残酷报复,让他想起自己以前给过别人的各种判决和惩罚。
平时一本正经的马卡连柯和孩子们一起玩这个游戏,扮演儿童同伴的角色,孩子们体验他的可爱。所以人们在和其他老师见面玩耍的时候,总会觉得拘谨,“刑官”在执行刑罚的时候,态度总是很温和。在和马卡连柯玩的时候,他是自由的。当了“小偷”后,他经常被狠狠地揍一顿,好像是为了体验他的忍耐力。这个时候,马卡连科别无选择,只能硬着头皮去当英雄。而马卡连柯当“法官”时,总是让受害者失去自尊,大喊:
“马卡连柯,这可不行!”
然而另一方面,马卡连柯也深受其害。经常回家左手总是肿的,换手被认为是不体面的,还得留着右手写字。
这种游戏不仅让学生玩得开心,融洽了师生关系,还培养了学生的毅力、胆识和无畏精神。对于这些特殊的学生来说,无疑起到了强化法制观念的作用——“小偷”都被唾弃,都将受到严惩。(见教育诗,第96-97页)
祝大家。
工程团成立之初,粮食特别匮乏。虽然马卡连柯多次向有关部门求助,但每次都只得到一点点,根本无法解决师生的温饱问题。生活的第一需要是温饱,这就导致了学生德育改革的复杂性。有的同学开始偷东西,却屡禁不止;一名学生Taranets和几名学生想出了一个主意。他们自己找了些渔网,在附近的河里捕鱼,只为自己小圈子里的人满足口腹之欲。一段时间后,塔拉内特大胆决定将马卡连科吸收进这个小圈子。有一天,他带了一锅炸鱼到马卡连柯的房间。“这条鱼是给你吃的。”“哦,是给我的吗?但我不能接受。”“为什么?”因为这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和所有的学生分享这条鱼。“这是为什么?”塔拉内特气得脸红了。“我得到了这张网,我抓到了鱼,我在河里浑身是水;但是鱼要分给大家?”
“那就拿走你的鱼吧。我什么也没做,也没全身湿透。”“这是给你的……”“不,我不能接受。我不喜欢这套。这是不对的。”“怎么了?”“因为你没有买渔网。网是政府出的吗?”“这是一份礼物。”“是给谁的?是为了你还是为了整个感化院?”“为什么是为了整个感化院?是给我的……”“我以为是为了我和大家。你用谁的锅煎鱼?是你的吗?它属于每一个人。你向厨师要了谁的葵花籽油?它属于每一个人。燃烧的木头,炉子和桶?你怎麽说?只要我没收你的渔网,这事就结束了最重要的是,这不是你对待同志的态度。你的网-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应该为所有人着想。钓鱼是大家的事。”
“好吧,”塔拉内特说,“我会照你说的做。但是请收下这条鱼。”
马卡连柯还是接受了孩子们送的鱼。从那以后,捕鱼的工作就由大家轮流承担,产品被送到厨房。(教育诗,第33-34页)
“特殊学生”
马卡连柯有这样一句名言:“我们要善于这样说话:让孩子在我们的话语中感受到我们的意志、我们的修养、我们的个性”。在这一点上,他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教育诗词》《塔上旗》等教育文艺作品中的许多优秀范例。我举个例子:他和Apli Schick对话的故事。
Apli Hicko死活不肯从流浪儿童临时收容所去工程组,马卡连柯只好亲自出门迎接。这个“特殊”的人物躺在床上,轻蔑地和马卡连柯打招呼;
“去你妈的,我哪儿也不去!”
关于他“勇敢”的性格,马卡连柯是从别人那里听说的,所以这时马卡连柯说:“先生,我讨厌打扰您,但我必须尽我的职责。我求你坐上为你准备的马车。”
Apli Hicko一开始对马卡连柯“极其殷勤的态度”感到惊讶,甚至在床上坐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那喜怒无常的老脾气又占了上风,他又把头埋在枕头上。
“我已经说过不要去了!.....别啰嗦了!”
“既然如此,亲爱的先生,我非常抱歉,所以我不得不对你使用武力。”
阿普利·希科从枕头上抬起长满卷发的头,毫不掩饰惊讶地看着马卡连科。
“哦,你从哪里弄来这样一个家伙?你以为用武力阻止我这么容易!”
“请注意……”马卡连柯强调了威慑的语气,又加上了讽刺的语气:“...亲爱的阿普利斯克……”
接着,马卡连柯突然对他大声喝道:
“喂,收拾一下,还躺着呢!叫你站起来!”Apli Schick跳下床,跑到窗边:“真的,我要跳窗了!”"
马卡连柯轻蔑地对他说;要么跳窗,要么上车。我没时间纠缠你。
他们在三楼,于是阿普利斯克开心地笑了笑,直截了当地说:“你真麻烦!.....我能做什么?你是高尔基工程集团的董事吗?”“正是。”哇,你应该早点说!我告诉过你,我们早就可以离开了。“他们准备兴高采烈地上路。(教育诗,第178至179页)
这件事说明,教师进行任何谈话都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时间、环境和语气,即教师在谈话中要有一定的“表演技巧”。
“无言的教育”
有一次,一个男生侮辱了一个女生。马卡连柯得知此事后,并没有马上来找他谈话,而是给他写了一张纸条:“耶夫斯基·格涅夫同志,请你今天晚上十一点钟来。”把它装在信封里,交给记者。
通讯员知道所有的细节,但他就是不表现出来。他拿着纸条去了食堂。他找到耶夫斯基·格尼耶夫,说:“你的信。”“什么事?”“马卡连柯老师找你。”“为什么?”“我会告诉你。记得吗?你昨天侮辱了哪一个?”
上午10点30分,通讯员再次来到耶夫斯基·古尔涅夫:
“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吗?”
“他在等你。”
当时的耶夫斯基·古尔涅夫已经忍无可忍了。晚上十一点之前,下午三点来到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小姐,你想见我吗?”
“不,现在不行,现在是晚上十一点。”在马卡连柯看来,活动结束后的谈话需要在晚上晚些时候进行,这样谈话才不会被打断。
那个学生回到队里,在场的人都问:“怎么了?受罚了?”
“受罚了。”
“为了什么?”
然后大家知道了学生的错误,就严厉斥责了Ievski Gneyev。晚上十一点,他又来到马卡连柯。因为白天的刺激,他有点不安,脸色苍白,焦虑不安。马卡连柯看见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问他:
“你明白吗?”
“我明白了。”
“去吧!”
仅此而已。没必要多说什么。
采用这种方法是马卡连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在他看来,光说不会有什么帮助。当你发现谈话没有必要时...不要再说什么了。这种以沉默说服为主的教育方式,起到了触动学生思想,使其信服,达到教育目的的作用,似乎也更能体现教师对教育失误学生的尊重。
非凡的观察
高尔基曾指出:马卡连柯了解他的每一个学生,他能三言两语地说明每个学生的特点,仿佛用快速照相机拍下了他。这是马卡连柯非凡观察能力的真实写照。他只需要和你说几句话,和你接触一次,就能洞察人心。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反映了他在这个领域的能力。
两位年轻的女大学生得知高尔基工程集团并没有按照“儿童学”的观点成立专门的机构研究儿童心理学,感到非常惊讶。于是我和马卡连柯进行了一次对话:“你们这里有儿科研究室吗?”“没有儿童自习室。”“那你是怎么研究人格的?”“研究孩子的性格?”马卡连柯试图严肃地问。“嗯,是的。你的学生的个性。”“为什么要研究性格?”“你怎么叫‘为什么’?你还能怎么工作?你如何处理你不知道的事情?你的学生有什么鲜明的特点?”
另一个女大学生打断了她,轻声说:“你在工科组不研究性格,你问他鲜明的特点也没用。”
“不,何必自讨苦吃?”马卡连柯严肃地说。“我可以谈一点突出的特点。这里的主要显著特征与你的相同……”
“你怎么知道我们是谁?”第一个女大学生生硬地问。
“你现在不是坐在我面前和我说话吗?”
“那又怎么样?”
“所以我能看穿你。你们像玻璃人一样坐在这里,我能看到你们心中的变化。”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马卡连柯是一个善于观察和理解学生心理的教育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征。(教育诗,第3465438页+0至342页)
听从好的建议,就像河水顺流而下一样自然——随时倾听/接受/听从好的建议
有些人认为好老师不使用惩罚。马卡连柯对此有不同看法。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他认为这种“不处罚”的说法纯粹是一个“知识分子”和一个“教育者”的意见。这样的逻辑会让老师无所适从。在他看来,惩罚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手段,但他并不主张把剥夺食物和体罚作为惩罚。所以在他的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他采取各种具体的惩罚方式,比如禁闭、批评、禁止休假、调换工作等。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学生集体采用的,但他在进行处罚时往往心软,引起了学生的不满。
这已经发生了。Makarenko将工程队成员关在他们自己的办公室里进行惩罚。他说,常常只坐半个小时;回家吧。在他看来,成员们会认为他是一个如此慈善的人,在半个小时的惩罚后放了他。大家一定都很喜欢他。不管怎样,你要明白,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但是在全体会议上,有人突然说;“我们有一个提议,马卡连柯有权惩罚成员,我们支持并欢迎这一权利。但我们提出,他没有原谅和释放的权利。是什么感觉——马卡连柯总是惩罚成员,但后来他心软了,人们问他,他原谅了他。他有什么权利去原谅?有时马卡连科会摆摆手说“十小时单独监禁”,但后来,一小时后就被释放了。这是不对的。在你宣布处罚之前,你应该想想你应该被处罚多少小时。不然你说了十个小时,然后就原谅了。这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全会决议:“长官有权惩罚,但无权宽恕。”对于这项集体决议,马卡连科说:“谢谢你,不是因为你提出了正确的动议,而是因为你教育了我。”他觉得自己随便原谅,命令是下不了的。这是他行为放肆,自决散漫的表现。他在大会上说:我们应该向学生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这件事体现了马卡连柯领导的集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也说明了惩罚必须是必然的、公正的。教师在使用惩罚时,既要有极大的警觉性和谨慎性,又要有严格的标准,不能滥用惩罚。
“平行影响”
马卡连柯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是“平行影响”。其实质是要求教师通过集体影响人,频繁地从个人转向集体或从集体转向个人。这种方法有一个好处,就是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不要让学生总觉得自己是被教育的对象,这样会产生厌恶感,甚至会疏远和破坏正常的师生关系;而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从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里仅举两个马卡连柯采用这种方法教育学生的例子。
学生瓦夏痴迷于踢足球,以至于忽略了家庭作业。结果他只拿了两分。马卡连柯自己并没有和瓦沙说话,而是利用一个很好的机会,找好朋友舒拉聊起了班里的一些事情,然后很自然的聊到了瓦沙。
他用一种非常悲伤的心情和语气对舒拉说:“按照瓦沙的能力,他可以成为班里的优秀学生,但他却沉迷于踢足球,把一切都毁了。”然后叹了口气,说:“你朋友的意志是不是太弱了,克制不了自己?不,绝不,我相信瓦沙能克制自己。”随后马卡连科谈到了其他问题。
谈话结束后,舒拉立即跑到瓦沙那里告诉老师谈话的内容,并利用老师的姿势和语气让谈话更有力量。
从这一天起,瓦沙可以坐下来做作业了。直到准备好上课,他才离开座位。
在马卡连柯看来,这种方法的正确运用,既要区分教师与受教育者直接教育关系的“成对影响”,又要克服这种方法运用的不灵活和僵化。掌握教育技能并灵活运用尤为重要。
一天,成员彼得·连科上班迟到了。马卡连柯在得知此事的报道后,并没有像一些采取“结对影响”方法的老师一样,立即给彼得连科打电话,训斥他或者给予他适当的惩罚;而是采用“平行教育影响”的方法,通过集体来影响个人。他打电话给佩特连科队的队长,对队长说:“你们队有人上班迟到了。”“是的,彼得连科迟到了。”船长回答。“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况了。”“是的,不会再发生了。”
然而,彼得连科第二次迟到了。马卡连科还是没有亲自给他打电话,而是把全队人召集起来,训斥道:“你们队的佩特连科第二次迟到了。”
马卡连科责怪全队,球队集体承诺保证不再发生。会后,团队立即对彼得连科进行了教育,对他说:“你上班迟到了,意味着我们所有团队都迟到了。”之后团队把彼得连克当成了团队的一员,整个小组的一员,对他提出了很多严格的要求,而在小组的影响下,彼得连克克服了迟到的现象。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平行教育影响力”的应用需要教师对学生和教师机智有深刻的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并善于在不同条件下运用。如果机械地使用这种方法;那么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是不可想象的。
美化集体
马卡连柯根据人们对美的心理感受,用美学的观点来考虑学校建筑,组织了许多与美育有关的活动小组,采取了军事化原则等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美,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追求美,再造心。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反映这种教育和结果。
夏天,一群从火车站新来的流浪儿童被带到公社浴室前的院子里。马卡连柯告诉他们:房间里有卫生间和理发室。请大家洗个澡,理个发,穿上新制服,新鞋子,新马裤。
新来的孩子光着身子走进浴室。马卡连柯让其他同学把新同学脱下来的破旧衣服放到车上。刚才额外要求大家注意纪律,让新人们脸都红了;现在收走旧衣服的举动,让这些人更加尴尬。洗完头发,他们穿上新衣服,被领到公社花坛中间的广场上。此时,他们的旧衣服已经堆了一大堆,正在用煤油当众焚烧。之后,一名成员拿着扫帚和水桶,扫去蓬松的灰尘,厉声对最近的新人说:
“你所有的经历都烧完了,现在你穿上了新衣服,开始了新的生活。”
工程组成员哈哈大笑,嘲笑这位成员的智慧。而有些大一新生胆怯地环顾四周,有些似乎对“穿新衣”感到不自在...
这一系列独特的欢迎新流浪儿童进入公社的活动,象征着这些流浪儿童的旧生活、旧思想和坏作风已经永远结束。这种洗漱、梳洗、穿新衣,对新生来说是一种美好的熏陶。
此后,通过对这些会员的教育和培训,马卡连柯惊讶地发现,新会员和老会员一样,都能自觉执行会员大会关于在电车上自觉“给老弱妇孺让座”的规定。一名成员坐在电车里,没有看到马卡连科。一个人上了电车,该成员立刻小心翼翼地让出了位置;同时注意不要让别人发现,悄悄做好事,不留名,成为成员行为之美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