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良模笔下的人物生活
1915年,年仅14岁的戴良模背井离乡,顺乐安河而下,来到鄱阳湖湖畔的饶州市,入省立第五中学。在五中就读六年,恰逢中国新文化运动全面展开的时期,让这个从偏远农村走出来的年轻人大开眼界。他热切地吸收各种新思想、新知识,决心把德先生、赛先生请到这片积贫积弱的土地上来。为了将来更好地为国家和民族服务,他不仅注重学术修养,而且非常重视体育锻炼。他认为,只有优秀的学业,没有强健的体魄,绝不是健全合格的青年。因此,在课堂上,他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在操场上,他精力充沛,是当之无愧的运动员。
当我度假回家时,我看到我的祖母为她的姐妹们缠足。与她平时对长辈的顺从相反,她竭力反对这种摧残女性的恶习。因为他的坚持,她的姐妹们幸运地保住了一双脚。当时偏远农村的封建意识还很强,戴良模的行为无疑在家乡这片死水中激起了波澜。
1921年,戴良模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东南大学(后更名为中央大学,现恢复原名),师从竺可桢、吴、熊清来等著名学者,专攻数学。1926大学毕业后,曾在江苏无锡中学、江西新源中学短期任教。此时南方大地革命正如火如荼。作为一个有志于为国效力的年轻人,戴良模通过吴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国民党。
1926年8月,北伐军福柯乐平、戴良模满怀报效家乡的热情回到家乡,当即被任命为县教育局长。当时的乐平县是一个20万人口的大县,却没有一所中学。学生要上中学深造,近的去鄱阳,远的去省城,极大地制约了乐平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戴良模一上任,就多方奔走,高喊:“不能让乐平县的学生背井离乡去外地上中学。我们县应该有自己的中学。”当时,乐平县的一些社会贤达和普通民众被戴先生的热情所感动。经过多方筹款,乐平县中学终于在县儒(今市委大院)成立。戴良模亲自当了校长,之后又扩充人才,聘请教师。当年9月,他招收了两个班近百名新生,戴良模亲自担任数学老师。乐平县立中学是乐平近代中学教育的开端。此后,乐平的教育逐渐发展壮大,并引起了周边县市的重视。当戴良模在经营中苦苦挣扎,竭力振兴家乡的教育事业时,形势却犹如白云苍狗。国民党内左右两派的斗争已经白热化。很快,国民党右翼完全控制了乐平县的政局,左翼和* * *都遭到了驱逐和迫害。戴良模原本是国民党左派,一直同情* * *。但他也知道,仅凭自己的同情,永远改变不了国民党右派执政,左派和* * *人民受迫害的残酷现实。1929年春,他愤然辞去乐平县教育局长、乐平中学校长职务,离开国内的家,前往日本,转学到东京帝国大学深造。
由于戴良模品学兼优,为人诚恳,热心公益,组织性强,在中国留学的学生中很受欢迎。时任中国留学监督室主任的王克仁先生对戴良模的人品和才华大为赞赏,破例任命他为监督室总务主任。除了学习,戴良模并没有觉得太繁琐,一门通识课做得很好。
王可仁先生曾任中国无锡中学校长,戴良模曾在这所著名中学任教。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们有着亲密的友谊。担任总务部部长后,我更加亲密了。一次,在王先生家,他遇到了两个漂亮的女孩,并立即被她们的自然美和优雅端庄的举止所吸引。经王夫妇介绍,原来他们是同胞姐妹,是清朝八大铁帽子的第一任外孙女,清朝太子王,是名副其实的前青格格。我妹妹的名字是艾辛吉奥罗·季连,也叫金·舒慧,她的日文名字是后藤惠子。我妹妹的名字是艾辛·吉奥罗·廉贞,也叫金·舒针,她的日文名字是后藤敏子。两姐妹于1924年随父亲王素次子贤德来到日本,随后贤德回国,两姐妹留在了日本女子职业中学。因为能说一口流利纯正的北京话和日语(东京发音),两姐妹在西京函馆开了一家中文补习班。来补习班的大多是东京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和妇女协会的成员。王可仁夫人不懂日语,经常找金的姐妹们做家教,出去做生意或者逛街,大部分都是她们陪着。于是戴良模在王克仁家见到金妹妹的机会越来越多,他对她妹妹金的印象也特别好。戴良模是个好学的年轻人。当他刚到日本时,他并不精通日语。他经常向金女士请教日语。时间长了,金也对这个英俊博学的南方学生产生了好感。当时有很多日本贵族子弟追求他。但她对戴良模情有独钟,发誓要“嫁给中国布衣而不是日本王子”。从此,在富士山山麓、别府温泉和上野的樱花树下,经常可以看到这对恋人。
1931年,东北三省已经是大事缠身,贤德召回两姐妹回国。临别之时,戴良模和金许下了今生今世相互承诺的诺言。
几天后,戴良模也毅然回国,前往皇宫求亲。此时虽已是民国,但金的父亲贤德仍死抱着皇族不能嫁“布衣”的坏规矩,回绝了戴良模的亲朋好友,但仍有一线希望——如果戴良模得了“功名”,婚事可以通融。
当时,戴良模的导师熊清来教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的系主任。当他得知弟子留学归来,立即邀请他到清华任教。但是,戴良模是个有血性的人。为了娶到艾辛吉奥尔罗·连,他不得不忍痛感谢老师的聘用,来到中原腹地的开封高中任教。与此同时,他将参加2000年在河南省举行的公务员考试。
1931年底,戴良模在河南省公务员考试中名列前茅,随即被任命为宁陵县令,最终成就了所谓的“功名”。直到后来贤德迫于无奈,看到戴良模确实年轻有为,不是一般纨绔子弟能企及的,终于答应了这门亲事。俗话说,“旧社会,王谢堂飞入寻常百姓家。”虽然戴良模付出了很多钱,但一对恋人最终还是结婚了,并相守终生。
宁陵是豫东的一个小县城,土地贫瘠,交通闭塞,民风淳朴。由于连年饥荒,土匪多如牛毛。戴良模带着新婚妻子上任时,亲自带领县治安大队剿灭土匪,处决了两个杀人盗货的歹徒,让宁陵得到了一段时间的安宁,老百姓也能过上稍微平静的生活。然后组织人力物力兴修水利,治理河流;同时要办教育,文明民风,坚决禁烟赌,停止缠足,在本县开设体育场,作为体育比赛和群众集会的场所。他的妻子金也积极配合,经常下乡露脚,动员农家女停止缠足。在一次小学运动会上,她看到场上女生很少,就马上下到场上参加比赛。县长夫人矫健的身姿和开朗的性格,在宁陵传了一段时间。
戴良模在宁陵当了两年县令。尽管他成就卓著,深受人民爱戴,但他仍然是一位经济学家。他一生奉行科教救国的道路,对复杂险恶的官场和千变万化的政局深感厌倦。于是,他不顾各方挽留,毅然辞职,应聘到清华大学教学部工作。当时,华还得到了熊清来教授的赏识,被聘为数学系教师。熊清来安排这两个心仪的学生一起工作,却是用心良苦。从此,华和戴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戴良模并没有因为华不是“科班出身”而看不起他,华也没有因为自己的才华而骄傲。他们互相学习,一起写论文,一起编讲义,成为同事和朋友。华在撰写《堆积系数论》时曾多次与戴亮模交换意见,戴亮模后来发表的重要论文《得得肯系数》也得益于师从华。
1937年初,清华大学决定派戴良模赴德,华赴美深造。但不久全面抗战爆发,日德形成轴心。戴良模的德国之行失败了,而华有幸去了美国。
“七七事变”后,北平被日军控制。因为那天苏太子的家族有很深的大陆渊源,尤其是苏王的十四个女儿,也就是金碧辉(日本著名浪人川岛芳子的养女,日本著名浪人川岛·苏朗),已经成为北平的“保安司令”。她广泛征集亲友与她一起为日本人工作,并派人游说戴良。立即遭到戴良模的拒绝,他义正言辞地回答来人:“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绝不会做日本人的跟班!”戴夫人深明大义,始终站在丈夫一边。虽然此时是一家六口,怀里还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但夫妻俩还是决定跟随清华南下,尽快摆脱川岛芳子等人的纠缠。
不久,戴良模夫妇举家南下,经南京、武汉、广州到达香港,渡海到越南海防,经滇越铁路进入云南。他们历尽艰辛,风餐露宿千里,终于到达昆明。此时,北大与南迁昆明的清华共同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戴良模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当时熊庆来教授还在昆明创办了云南大学,于是邀请戴良模到云南大学兼职,并一度担任工学院院长。
在云南期间,戴良模和西南联大的大多数老师一样,把家安在了离昆明100里左右的普宁县农村,独自在昆明租房。当时,在戴良模住的私宅里,闻一多住在楼上,杨武之、吕叔湘等著名教授住在隔壁。此时,杨武之教授的儿子杨振宇才16岁,却已经是西南联大的高材生了。戴良模见证了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他当时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生,常常博学多才,刻苦钻研。
1940年,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创办国立中正大学,邀请全国各地的江西学者回国任教,由著名生物学家胡显素任校长,著名建筑工程师蔡方银任工程学院院长。当时南昌已经沦陷,战时省会设在太和,中正大学设在太和凌星。此前,江西没有综合性大学。戴良模深感欣慰的是,他的家乡终于有了一所国立大学。虽然他知道当时是基层之初,又是战时,肯定有很多困难,条件会比国立西南联大的还要艰苦,但他还是不远千里,带着家人和家人,从昆明来到江西太和,到中正大学工学院任教。
戴良模是当时中正大学最受爱戴的老师之一,因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教学朴实,善于引导,关心学生。
1941年,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掀起了又一次反共高潮,在各地搜捕* * *人士和进步青年。中正大学学生、地下党员徐贤被捕入狱。徐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戴良模出于强烈的正义感和爱才之心,前往各地营救,并与蔡方银先生联手,将徐取保候审。后来,许成了长春地质学院的教授。此时,蒋经国先生被任命为江西赣州专员,锐意创新,提出了“建设新赣南”的口号。他在赣县虎岗办了新儿童村,在正奇办了中小学,请求中正大学在赣县龙陵办分校。任命戴良模为分校教务主任,主持分校教学工作。蒋经国多次与戴良模见面,并邀请他到正气中学教授高中课程。中正大学分校所在的龙陵和正气中学所在的虎岗,分别位于赣州市区的两侧。为了不耽误两所学校的课,戴良模经常乘坐戴岳的飞机,步行几十里往返于两所学校之间。即使途中遭遇空袭,也是冒险和艰辛,这样才能保证按时上课。
1944年,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沿粤汉路南下,侵占赣南,赣州城即将沦陷。情况危急,戴良模和几个同事临时雇了一条木船带着全家,避开日军前沿,向北航行到南昌附近三江口时,被日军巡逻艇拦住。好在戴夫人机智冷静,心地纯洁。
乐平的父亲热情欢迎了当时县里唯一的大学教授、曾经的青格格金,把他留在乐平中学教书。今年春节,他和家人一起回了老家。作为曾经的清朝公主,戴夫人对公婆和其他家人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丝毫没有皇室的风度,深受长辈和邻居的喜爱。
戴良模把家人安顿在大寺小学的两间空房里。在乐平中学任教一段时间后,他得知中正大学已迁至宁都长生复课,立即只身前往宁都赴任。
1945抗战胜利后,中正大学迁至南昌北郊王成刚,戴良模继续在该校任教,并任数学系主任。戴良模夫妇为人随和,乐于助人,所以他家几乎成了乐平及周边县市中正大学在读学生的“同乡会”。逢年过节,他们都把这些学生请到家里,妻子亲自下厨,聚餐,弹琴唱歌,和师生们玩得不亦乐乎。乐平的许多学术名人,如张天生、吴光英、田玉山、于,都出自。毕业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本来可以留在省会找到工作,而另一些人将继续他们的学业。但在戴良模先生的劝说和教导下,他们终于回到了乐平,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工作,为乐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
1947年,国民党政府准备召开“国民代表大会”。乐平推荐的主要人选是蒋介石的嫡系。时任13军军长的张雪中、戴良模也被推荐为参加“陪选”的候选人之一。“选举”的结果自然是张雪中“当选”。但此后不久,蒋介石又让当选的士兵放弃当选资格,为的是让士兵集中精力准备内战,同时也避免“国民大会”代表士兵太多太杀气腾腾。就这样,戴良模被第二名取代了“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的位置。硝烟弥漫的“国民大会”让戴良模进一步看透了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即将走到穷途末路。由于一些极其偶然的“机遇”,戴良模几次被卷入政治漩涡。先是当了两年县长,后又当了“人大代表”,这使他成为解放后历次“运动”中的重点审查对象。但也正因为他有学者的良知和正气,所以才充满自信,经受住了历次运动的冲击。他在河南宁陵担任县长期间,处决了两名十恶不赦的黑帮头目。他在“平叛”时曾被怀疑是“血债”,是宁陵的父亲为他洗清了嫌疑。在“全国代表大会”期间,他没有去追那股腥气,而是做了一个正直书生该做的事。
难能可贵的是,他一回到讲台,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学术生涯中,认真教学生,勤奋学习。
65438年至0952年赴北京出席中国数学学会全国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代表大会主任,兼任江西省数学学会副理事长。他投身于博大精深的现代数学,同时非常重视和热心于科普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正大学更名为南昌大学。在南大任教期间,他多次应陈司令员的邀请,到江西省军区部队干部讲学。他的讲座简单易懂,很受军队学生的欢迎。
1953,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他服从分配,来到武汉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任教,担任数学研究室主任。他一向以治学严谨、知识细致著称。他的数学功底深厚,造诣极高。甚至一些其他学科的老教授在写论文的时候也经常找他讨论解决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可以说,他学而不倦,教而不倦,人品博学,在华中工学院是有口皆碑的。
晚年,他几乎迷上了科普工作。他愿意把高等数学从象牙塔里请出来,直接用在社会和生产活动中,这与他的同事兼好友华教授晚年在清华推广最优化方法的意愿是相契合的。
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锅炉厂、武汉重型机械厂等大型民族企业,仰慕他的名声,都争相邀请他做他们的夜校教授。78岁时,受水电部武汉高压研究所邀请,到职大任教。
湖北黄石钢铁厂想创新一项重要技术,却遇到了一道数学计算题,解不出来。它写信给华中理工大学寻求帮助。这封信转给了戴良模,戴良模立即开始计算,很快就有了结果,使这一创新卓有成效。
当WISCO的第七个项目启动时,有一个日本计算机编程指令需要紧急翻译。项目指挥部向华中工学院求助,院领导把任务交给了戴良模。二话不说,在次子戴铁元的帮助下,他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翻译了这份65438万字、专业性极强的日文资料,保证了项目的进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健康发展阶段,戴良模被错划为右派的事也得到了纠正,一个知名学者应得的政治、生活待遇也得到了全面恢复。晚年的戴良模感慨万千。也是这一年,在他的腹部发现了一个肿块,被诊断为回盲部腺癌。戴良模以他与生俱来的冷静对待疾病带来的死亡威胁。他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在更加忘我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治疗。此时,他正在高压研究所职业学院上业余课,领导、亲友都在鼓励他在家休息,但他决心把自己一生所学,尽可能地传授给被文革耽误的那一代学生。他在给华中理工大学党委的信中写道:“拨乱反正,云开雾散,国家振兴,前途可期,老当益壮。我们宁愿明年为四个现代化而死,也不愿浪费时间。”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尽管灾难重重,对党、对民族、对国家的忠诚。
他继续在高压所职业学院任教,同时还努力翻译了一本外文数学专著,直到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
1981 8月中旬,戴良模先生终于因癌细胞扩散导致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0岁。当家人清理遗物时,发现了他生前写的一首诗。诗中说:“一匹病马还在思考,马嘶声不高总有声音。旧音不如强音重,但胜于雷,胜于寂静。”这首诗可以说是戴良模坎坷而辉煌的一生的最后注脚。戴良模大半辈子都在领奖台上度过。他的许多学生都是国际知名学者和中国科学院院士。从教后,他潜心学习,大量写作和翻译。他的重要著作包括:戴德肯对实数乘法的新定义,微积分讲座,高等数学等。,翻译作品有《非标准分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