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银行信用卡业务PK
今天我的推送就以这张信用卡“五小龙”为例。用年报数据对他们一年的发展进行排名,从中选出佼佼者,也以这些卡业务的龙头银行为风向标,看金融科技渗透零售的大趋势。
2018,哪个更“拼”?
我们为2018动态选取的第一组指标是:流通卡的增加和贷款规模的增长。
众所周知,2017年,所有银行的信用卡发卡量都在增加。当年银行业的整体情况是几乎家家都在零售转型,轻转型,而零售业务本身也在重组,个人房贷增速受到控制,资产结构需要调整到效率更高的消费信贷产品。以上种种,让信用卡业务成为最好的起点。
但在2017年底至2018年初网贷、现金贷乱象整治,以及过去几年住宅部门宏观杠杆率快速上升的情况下,个人信用风险开始向金融机构蔓延。信用卡业务作为零售的排头兵,很有可能是“春江水冷先知”,部分银行信用卡不良增速有可能放缓。
所以2018的一大看点就是这些银行是继续全速前进还是减速。(当然,这只是一种战略观察,一种无为的价值判断。实现风险滞后的主动调整也是可取的。)
我们使用选定的第一组指标同时检测所有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增长可持续性”和“网点扩张”。
从持续发卡占领市场的“地盘扩张”来看,招行、平安、中信的增长位列前三。
从卡的总发行量来看,招商银行仍居股份行梯队之首;平安信用卡近年来增长迅速,2018突破4000万和5000万。(中信和光大银行在财报中没有公布流通卡数,所以只能看到累计发卡指标,分别为6706万张和6053万张。)
信用卡的另一种“地盘扩张”在于贷款规模的增长,拉动消费分期等核心业务是各家银行的发展重点。
在这个指标上,从势头来看,平安信用卡去年一马当先,以55.9%的贷款增速带动贷款余额飙升至股份行梯队第二位;余额指数方面,招商银行略高,平安和中信分获亚军和季军。
对这部分讨论的“站点扩展”和“快乐理财”再做两个补充。
首先要补充的一点是,在获客能力上,招商银行、平安更具渠道特色的手机APP以及集团一体化运营下的平安综合推广团队,是这两家银行跑赢同业的“秘籍”。
去年,招商银行“掌上生活”App共贡献信用卡账单384.44万笔,通过“掌上生活”App渠道成功的消费金融交易占总消费金融交易的49.47%。
平安的“口袋银行”应用程序已经升级,并嵌入了多种金融技术和服务。月活跃人数超过2500万,信用卡用户超过3400万,信用卡商城年交易额同比增长231.2%。
另外,科技赋能金融,平安信用卡这两周审核,现在是“8秒结案,48小时把实体卡送到客户手里”。平安的智能客服也可以7×24小时在线,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解决客户的需求和问题。
平安另一个令同行羡慕的客户“秘籍”还在于其背靠平安集团的全面拓展渠道,如集团654.38+0.3万保险代理人的综合业务拓展能力。在年报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董事长谢永林透露,综合延伸渠道不仅获客能力强,而且推荐客户的资产质量也优于其他渠道。信用卡综合展期渠道不良率为1.10%,比整体不良率低0.22个百分点。
第二点要补充的是,很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定位已经成为“桥梁”:获取客户并转化,全面发展客户使用集团内其他金融产品。
在这一点上,平安信用卡最具代表性,也因此将信用卡业务定位为平安集团内部的“排头兵”。它构建了多维度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基于集团的综合金融优势,为用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综合服务,成为上文所说的“桥梁”——比如寿险客户通过平安信用卡成为银行客户,信用卡客户被平安圈层后也可以成为保险、证券、信托等平台客户。
在具体操作上,平安银行信用卡与消费金融事业部总裁曾宽洋表示:“比如我们为财险、寿险客户定制了一些分期产品,相对高价值的保单可以分期购买。同样,对于证券、信托、lufax等。,我们还将根据平安各子公司的客户和业务特点定制信用卡产品,为这些客户打造一站式便捷服务平台。”
平安集团构建的综合机制也有利于客户转化。例如,建设“新口袋银行APP”,集合原有口袋APP、桔子银行APP、平安信用卡APP,使持卡人拥有一张信用卡,相当于登陆了一个集贷款、证券、理财、支付等业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金融平台,连接客户的生活、消费、金融场景;再比如,平安实现内部数据接入(在客户充分授权的前提下),共享零售和信用卡客户的信用数据,实现整个产品体系的嵌入式营销。
平安银行财报中提到,未来随着战略转型的深入,零售端将逐步实现用LUM(资产业务)驱动AUM,用信用卡驱动借记卡。
中信银行的财报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称新增550万借记卡客户是由信用卡带动的。
2018,哪个更“容易”
信用卡还有一个关键指标:交易金额。这个指标实际上反映了卡产品和服务是否足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在这一关键指标的领奖台上,招行和平安再次领跑行业。
第三和第四名的排名也挺有意思的。光大信用卡发卡总量比中信少近700万张,但在交易金额上已经超越中信。看来,正如光大在财报中所说的“围绕‘大旅游’和‘大健康’方向拓展产品线,推出覆盖广泛客户和消费场景的信用卡产品”,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此外,虽然PUFA信用卡去年的交易量略低于最好的股份制集团,但与“五小龙”之外的其他同业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值得注意的是,该行零售业务近年来是由信用卡带动的,同比增长565,438+0.42%。
我们还对这部分的讨论做了两点补充:卡片产品设计和金融科技的应用。
第一点无需进一步解释。丰富产品体系,满足客户日益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需求,是信用卡红海竞争格局中的不二策略。例如,去年平安信用卡先后与曼联足球俱乐部、腾讯视频、汽车之家、同花顺等合作推出将双方权益结合在一起的联名卡产品,打造全新的卡权分离平台,满足持卡人需求。
第二,在对多家银行的采访中,我们都发现金融科技为卡产品赋能,让消费者用卡体验更好,也是提升交易量的法宝。
例如,平安信用卡持续发力智能科技,推进智能客服、智能机器人、一键服务等智能科技矩阵建设,以科技的力量带给用户“快、易、好”的极致体验;招行信用卡在微信、QQ、掌上生活App三个智能渠道完成AI深度学习,探索“终端+云服务”的互联网服务新模式,建立客户体验实验室“VLab”,挖掘客户真实需求,为产品创新提供灵感。
2018,哪个更稳?
如前所述,在2017年末至2018年初网贷、现金贷乱象发生,居民部门杠杆率前几年快速上升的情况下,个人信用风险开始向金融机构蔓延。信用卡是“先知”吗?
这部分来PK信用卡资产质量,按照不良率指标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
从资产质量表现来看,招行和平安再次成为“优等生”;光大银行没有单独发布这个指标,中信银行信用卡不良率暂时垫底。
不过,不用太担心。中信银行表示,“有信心通过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将业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该行表示,报告期内,受现金贷等行业乱象影响,国内信用卡贷款不良率上升,市场对信用卡风险存在一定担忧。但与国际经验相比,我国居民杠杆率、信用卡应付余额占比、人均持卡量等前瞻性指标仍处于相对安全的水平,信用卡业务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从银行自身实际来看,经过多年的系统建设和资源投入,其信用卡全流程业务体系和风险控制体系已经建立。
另一方面,就资产质量相对稳定的招行和平安而言,两家银行在财报中都提到了智能风险管理的作用。
平安深度应用AI技术,在涉及客户的所有节点部署约40套大数据风险模型,全方位监测评估风险,并启动“AI+风控”项目。经过65,438+0年的建设,构建了零售客户统一的智能信贷管理系统和自动化审批流程,应用于信用卡、个人贷款、汽车金融等产品线;同时,该行将对借记卡和信用卡的反欺诈进行统一管理,构建大型零售商的企业级反欺诈防线,支撑日均数千万的金融交易量,改变传统反欺诈运营平台需要依靠增加人力来提高运营平台整体生产能力的现状,具备为各类信贷产品的审核提供服务的能力。
纵观过去五年,平安信用卡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中。自2014年以来,平安银行信用卡发卡量从1643万张飙升至5152万张,交易金额从6151亿元攀升至2.7万亿元。在持续高速增长的形势下,信用卡不良风险从2.77%降至1.34%(其中2017年信用卡不良降至1.18%)。2018年以来,受现金贷整顿、P2P爆发等因素影响,共债风险蔓延,2018财年不良率回升0.14个百分点,但相比2017年至2018年卡行业不良反弹0.65434
2018,哪个更“赚”?
商业的发展总是考虑到利益的。随着银行零售转型的深入,零售业务收入在全行的占比不断提升,其中信用卡的收入贡献较大。
收入贡献方面,招行和浦发信用卡领先。这个排名并不意外,席位和上面的贷款余额基本一致。(虽然平安信用卡在年报中没有公布收入数据,但根据其排名第二的信用卡贷款余额,我们可以推测其收入也是名列前茅。)
在这份排名中,值得关注的是浦发银行名列前茅。尽管该行发卡量在“五小龙”中并不算高,贷款余额也仅在中游,但在年报发布会上,副行长潘卫东表示,信用卡业务过去一年在手续费等中间业务收入方面表现良好。2065438+2008年,浦发银行全行录得手续费及佣金收入462.05亿元,其中银行卡手续费贡献高达50.6%,金额达233.9亿元。
据悉,在浦发银行围绕“一流数字生态银行”战略目标推动零售转型的多极发展中,财富管理和负债是第一极,信用卡是第二极,零售信贷是世界屋脊,私人行为是第四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