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航的详细事迹

陈航,1931 11 25,出生于浙江杭州,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古典文学、音乐、科学知识等诸多方面。1937-1944,陈航在湖南农村就读中小学,1945-1949,先后在南京明德女子中学、杭州红石女子中学就读高中。受米秋林思想的影响,1949考入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深受其老师吴庚敏教授的影响。他还记得老师的话:“不仅是读好书,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注重实践让她受益终身。

大学期间,陈航各科成绩优异,经常随吴庚敏教授走进果园、菜地,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鉴于对国民党腐败无能的厌恶,向往解放区,倾向*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作为新一代大学生,陈航决心不辜负祖国的培养。她工作努力,品学兼优,加入了共青团。充满青春活力的陈航急切地等待着祖国的召唤。

1953年,陈航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东北农科所兴城园艺实验场。北方的景色和南方完全不同。寒冷的风雪、土豆、白菜和高粱米,艰苦的生活并没有让她害怕。在东北,她去厂矿,下乡,做调查,做实验,大部分时间吃住都在农家乐。历时三年,她成功完成了利用工业余热培育大棚蔬菜的实验,为解决东北人吃菜难的问题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凭着努力,陈航赢得了同事的赞誉和领导的重视。上世纪50年代,由于气候恶劣,蒙古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蒙古政府决定邀请中国专家帮助解决当地人吃蔬菜的问题。受农垦部委派,陈航作为10专家中唯一的女性,于1957赴蒙古人民共和国。在那里,他们负责新建菜场的温室技术设计和蔬菜栽培技术实验。当时条件极其艰苦:土地贫瘠,气候寒冷,木屋简陋。陈航和蒙古族人民组成的专家组齐心协力,终于荒地上出现了新绿,24种蔬菜在这里成功种植。专家们还为当地温室条件下的保护性耕作提供了技术和科学依据。为此,蒙古国人民共和国总统亲自授予陈航金星奖。

回国后,陈航被调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在河南农村调查收集甜瓜品种资源。1961年调入北京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建设京郊蔬菜综合科学实验基地。“文化大革命”期间,她受到迫害。和丈夫一起被派到山西、江西搞农村重建,一度中断了对蔬菜的科研,浪费了几年的科研成果。她后悔了一辈子。

粉碎“四人帮”后,祖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陈航回到了北京农科院蔬菜研究所。65438-0979,作为访问学者,到威斯康星大学合作研究。在美国期间,她宣传和介绍了中国的蔬菜情况,并考察了美国的农业大学、研究所和实验室,与美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80,陈航谢绝了美国同行的挽留,毅然回国。

上世纪80年代初,陈航担任北京农科院副院长、北京蔬菜研究中心主任。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粮农组织援助的北京蔬菜研究中心建设项目中,陈航的计划卓有成效,组织严密,赢得了联合国有关部门官员的赞赏。1987年,他们让中国、朝鲜、巴基斯坦负责蔬菜品种区域试验,之后又把区域范围扩大到泰国、孟加拉、尼泊尔等国。同时,他们接受了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的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项目,在北京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建设了4个现代化实验室,拥有全国一流的蔬菜研究设施。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1991年,英国皇家园艺学会授予陈航维姬金奖,以表彰她对世界园艺和国际传播的贡献,她也成为当时中国唯一的农业专家。

在40多年的蔬菜科研生涯中,陈航取得了20多项科研成果,成功完成国际项目5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38篇。1991分别被授予北京市、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当选为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代表。

我国蔬菜栽培历史悠久,但蔬菜研究领域的技术装备与发达国家相比十分落后。1980陈航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回国后,根据我国蔬菜生产和消费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持了“蔬菜的营养品质及其保健价值研究”,率先建立了种子生理检验实验室和蔬菜营养品质实验室,开辟了该领域的系统研究。她建立的蔬菜营养品质数据库系统研究了20多种蔬菜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首次研究了蔬菜的抗癌和诱变作用,分离提取了防病保健活性物质,筛选出十字花科蔬菜、食用菌等一批具有保健价值的物质,为防病保健蔬菜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蔬菜食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项研究是蔬菜应用科学的新发展,引起了国际专家的关注,并得到了德国等国外研究基金的支持。这项研究在国内外处于先进水平。

陈航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蔬菜活力的保存为重点,系统论述了蔬菜种子活力与环境条件及其遗传的关系,以及种子预处理和保存过程中活力的变化,提出了处理技术和保存技术。她主持的蔬菜种子生产与检验标准项目,由同行业专家研究,制定了蔬菜良种的程序、方法、品种纯度和种子质量检验。根据北京市实际情况并参考国内外资料,确定了相关技术标准,制定了《北京市蔬菜种子生产和品种纯度检验技术规程》,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探索先进的蔬菜栽培技术是陈航一生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地区首次成功利用工业余热温室栽培蔬菜,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温室设计和栽培技术,并在东北地区推广应用。正因如此,陈航获得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称号。在援助蒙古人民共和国建立菜场期间,提出了当地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措施和科学依据,极大地促进了蒙古的蔬菜生产。65438-0978,陈航负责完成北京四季青蔬菜综合科技实验基地建设,获得国家科技大会奖。在“西瓜优质高产延长供期综合技术研究”中,她发挥多学科合作优势,为扭转北京多年来西瓜产量不稳定、品质差、供期短的局面做出了贡献,使首都西瓜生产和供应达到发达国家(日本、美国等国)先进水平,西瓜含糖量由原来的七八度提高到十多度,平均单产提高到30%以上。供应期由1个月延长至3个月,西瓜人均占有量达到50公斤左右,创下了质和量的双重纪录。这项成果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她主持的“8、9月淡季蔬菜供应综合技术及技术经济发展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本研究对反季节蔬菜水果的生产系统、生产成本和优化模型进行了研究,综合应用经济技术和系统科学,提出了蔬菜产销系统的线性规划模型,为丰富北京市民的菜篮子做出了贡献。

陈航认为,蔬菜科技没有国界,国际交流合作可以促进其快速发展。她曾在美国、日本、泰国、巴基斯坦、法国、英国、丹麦、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国家访问学习。她多次主持或参加国际园艺学会、亚太地区蔬菜专家研讨会和国际蔬菜专业学术研讨会,宣传我国蔬菜研究的成果和进展,扩大我国蔬菜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引进和推广国外新技术成果。中日合作培育的京欣1西瓜是中日友好的结晶,陈航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京欣1西瓜是国内外最佳早熟高产品种,全国总推广面积26.7万公顷,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园艺学会西甜瓜协会全国早熟西瓜品种一等奖、1997全国农博会金奖。同时负责中美“西瓜甜蛋白基因提取”、中德“蔬菜采后生理研究”、中法“蔬菜品种资源交流”等十余项国际合作项目,对我国蔬菜科技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航时刻牢记著名园艺师吴庚敏教授的告诫,既注重学习,又注重实践。她平时沉默寡言,但做事一丝不苟,脚踏实地。

东北气候寒冷,冬季和淡季很难吃到新鲜蔬菜。从小在江南长大的陈来到东北,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对她都是严峻的考验。但她凭着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为解决当地群众冬季和淡季吃新鲜蔬菜的问题做了大量工作;蒙古是草原民族,主要吃牛羊肉。平时不太会吃肉的陈航,只能喝点汤类食物。她克服了生活中的许多困难,坚持蔬菜实验。在北京四季青综合实验基地,她带领着由种植、大棚、植保、气象等技术人员组成的服务团队,坚持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她患有心脏病,但仍坚持和大家一起早上6点浇水施肥。那一年,她的小女儿因病住院,抽不出时间去探望,让其他战友顺道过来替她看看。这位农民朋友说她没有架子,同事们更被她的行为感动。1976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地震发生的第二天,陈航带领大家继续进行科学实验。正是这些人,在陈航之后,成为了单位里的蔬菜科研技术骨干。

陈航生活简朴,对自己要求严格。她的爱人在部队工作,住处随时变动。按照级别,她每天可以坐车上下班,但她坚持和群众一样挤公交或者骑自行车。她要求自己不要脱离群众。

陈航非常重视单位的人才建设。在她任职期间,先后有40多人出国深造,提高了专业水平,为单位的科研增添了活力。作为浙江农业大学的兼职教授,陈航已经培养了近20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其中许多人都出国深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