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民间舞蹈
对河北民间舞蹈比较熟悉的有:徐水狮子舞、唐山地秧歌、昌黎跑驴、石家庄井陉拉花、沧州罗子舞、燕山武术扇、莱文朱马罗子、邯郸永年小曲和曲周花车、邢台秧歌鼓、衡水凤阳歌和乔奇花灯、廊坊方胜腰鼓和方胜花灯。现在,将简单介绍几个流行的、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
冀东的秧歌和跑驴
冀东秧歌广泛流传于河北唐山。据《中国古代舞蹈谈》(王克芬著)“秧歌是从古村落田乐演变而来的”,其源头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在地面上徒步表演的地阳子,不受表演场合和道具的限制。它相对灵活,易于学习和执行。是自娱自乐和表演相结合的民间舞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传统活动基本分为跨街秧歌和田间秧歌两种。街对面的秧歌,走街串巷,沿途表演。其主要特点是:统一的节奏和动作,不同的表演,简单的边走边跳边扭。遇到广场或十字街,就拉开场面,大扭一把,有时一会儿,唱一段,然后表演一个有故事的“小舞蹈节目”。主要特点是:性格典型,拉伸健美,画面灵活。
在传统的地秧歌表演形式中,前面多有两个扮成武生(有的扮成和鲁)的人物,舞着花棍,打着场,后面是提着花篮和佛尘的少年,还有天工、渔夫、樵夫、书生等角色。在商业上,有“女孩”(少女或小媳妇)、丑(幽默搞笑的人物)和?(中年或老年妇女),公子(儒雅书生)。表演的共同特点是脚下的台阶上蹿下跳,加上肩腰的扭动和双手的摆动,宛如凤凰摆柳。根据人物性格,手中的道具有拿着彩扇、绢花、团扇、鼓、木棍、烟袋等。手的基本动作主要是八字花,上下左右,前后摇花,千变万化。如一对对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它们抒情,美丽而优雅,炽热,泼辣,热情而欢快,充满了幽默和风趣。伴奏以悠扬的唢呐为主,中小钗为打击乐。大多习惯于演奏满堂红、对句、柳青娘等小号音乐,容易表现出乐观开朗、欢乐喜庆的节日气氛。
地阳子中牛、丑((文丑、武丑)、公子等人物的舞蹈动作十分细腻传神,能在地阳子的“小场”和“小出”中塑造不同人物的艺术形象,善于表现有故事情节的情侣舞、三人行舞和小舞剧。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河北分会理事、著名地秧歌表演艺术家周与周国珍、张骞合作,创作了以《王晓赶脚》、《傻柱子遇上媳妇》为原型的民间舞蹈《跑驴》。主要的舞蹈语汇是地洋子素材的选取。这支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舞蹈,在1953参加首届全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时,获得了优秀节目奖。随后被中国青年艺术团带到布加勒斯特参加第四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节,并在国际舞蹈比赛中获得二等奖。
此外,唐山、秦皇岛、昌黎等地的专业和业余舞蹈演员根据当地秧歌创作了许多新的舞蹈节目,如《嫁女婿》、《盲人摸象》、《中秋之夜》、《蝴蝶》、《抢父母》等。这些舞蹈已在全省推广,深受群众喜爱。
赵县有迷鼓、战鼓和夸鼓
赵县的鼓是一种披着狗皮的圆盘形、扇形小鼓,鼓柄很长,鼓柄上有九个铁环。细长的鼓锤富有弹性,鼓声清脆悦耳。
扇鼓历史悠久,起源于商代的巫舞。巫舞是古代娱乐神灵的舞蹈,使用的主要道具是扇鼓(又称“太平鼓”或“太平神”)。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进步,巫舞逐渐从一种娱神的舞蹈演变为一种人的舞蹈。相传公元前424年至公元前387年,为铭记西门豹治权除害为民的功德,每年元旦,叶县人民都要敲太平鼓(鼓),载歌载舞,以示纪念。
巫舞中的扇鼓流传到清代,基本形成了一种民间娱乐活动。何晴儿写的《砚台竹板词》中说:“铁圈响鼓鼓,群舞渐止。”是反映当时扇面、鼓表演活动的场景。
赵县的鼓和扇多以群舞的形式出现。在喜庆的丰收时节,农民们在院子里捧着鼓扭着步子,敲着热闹的鼓,唱着民谣,表达着喜悦的心情,生活中很有意思。建国以来,一些专业和业余舞蹈演员继承传统,运用扇面和鼓面的表现形式,创造了许多新的舞蹈节目,受到群众的欢迎。国庆30周年演出期间,河北省业余民族歌舞表演队带着加工好的赵县鼓《庆丰收》进京,获得表演二等奖和创作三等奖。赵县战鼓是一种表现古代战争生活的神韵民间舞蹈。以鼓为中心,鼓面直径1.8米。四个壮汉打它,十六个壮汉持钹。他们随着鼓的节奏一字排开,上下舞动,不断变换着打击乐器的姿态,十分有气势,与细长、优美、抒情的扇鼓形成鲜明对比。
赵县的鼓(又称背景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舞蹈。表演者背着一个特殊的龙灯或西瓜灯,把鼓挂在腰间,用拳头击打鼓。时而欢欣雀跃,时而旋转敲打着轻盈有序的鼓点。每到元宵节的夜晚,上百个“背灯的鼓”涌上街头,组成长长的蛇阵,在鼓和灯的声响下穿梭在欢乐的人群之间。表演者和观众融为一体,享受着一种祥和与繁荣,载歌载舞,增强了节日的气氛。
沧州落子
沧州夏紫是冀中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据沧县县志记载,洛子是秧歌中的一个小镇,起源于清朝嘉庆、道光年间(1796-1821)。传统做法,女子踩寸高跷(又称寸高跷),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子用手打霸王鞭。落子舞蹈的特点是粉丝少,舞蹈风格多,注重曲线美和韵味。扇子舞风格潇洒,板舞动作幅度大,节奏变化大,非常活泼。洛子戏的传统节目大多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爱情故事和人们对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茉莉花、放风筝、为情人叹息、绣花手帕、思念尼姑等。其中的《容丽华》、《放风筝》经过加工整理,变得更加优美动人,成为舞蹈界经久不衰的保留节目。
已故著名民间舞蹈家周树堂为沧州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周树堂从小在“落子坊”学习美术,经过40多年的磨砺,成为落子坊的一个艺术流派。他的舞蹈节奏特点是突出刻画了女性“三弯”舞蹈风格:头歪、腰扭、腿弯,线条优美,韵味浓厚,给人以飘逸、优美、端庄的感觉。在舞步上,它吸收了中国古典舞和兄弟民族舞蹈的优点。周树堂认为,没有发展和创新,民间舞蹈就没有生命力。为了发展舞蹈中的板舞和扇舞,他从各民族的民间舞蹈中记下了许多舞蹈词和舞蹈动作。经过一番分析研究,他将许多舞蹈语言融入舞蹈中,再加工整理出20多套扇子舞、板舞动作。这些华丽多变的动作增强了洛子舞的表现力,发展了传统的洛子舞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