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赏析

北宋大书法家黄庭坚(1045-1105)有一卷传世墨迹《柱明》,纸本共600余字,卷上镌刻着魏徵的《柱明》。卷高32厘米,长824厘米,总卷长约65,438+0,500厘米,加上拖尾纸上名家题字。它原本藏于日本京都的藤井邻里博物馆。近日出现在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2010春拍上,在国内收藏界和书法史上引起轰动。因此预测其成交价可能在6月3日的拍卖会上突破1亿,将创下中国古代书法作品拍卖的新纪录。

南宋时,柱上铭文为王(字顺伯1121-1204)和贾思道(号仇和,1213-1275)所收。清末,此卷在广东流传流传,当时岭南已有不少藏家收藏和记载此卷。后来流出中国,被日本周边博物馆收藏。明末张丑《原话录》四集,清代《梦园书画录》卷三均有记载。也发表在刘正成主编的《中国书法全集·黄庭坚卷》(荣宝斋出版社,2001),但其真实性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大争议。保利公司于2010年5月24日至25日在上海延安饭店二楼举行预展,预展拍品包括《界碑》。25号下午我特意冒着高温去看的。我对它的成交价没有兴趣,但我想欣赏它的真实性。

“柱铭卷”陈列在长案上,用厚厚的玻璃纸覆盖。整卷未展开,仅介绍了《黄文杰画像》和《黄庭坚传》,曲双料的隶书。拖尾纸上的题字无法辨认。每字高约六七至十厘米,墨色古。卷纸是浅栗紫色的,不知是不是宋代的熏纸。装裱好像是邻馆入藏时装裱的,但怀疑不是明清初年才装裱的。经过仔细鉴赏,笔墨没有任何填充或临摹的痕迹。有些字虽然最后一笔有“复笔”和“描笔”的痕迹,如“也”或“着”字最后一笔的“勾”,往往形成一个小三角,视觉上很“刺眼”,但书写时要像原笔一样。经过仔细检查和长时间阅读,有些字在结构上或局部细节上与黄庭坚楷书有较大差异。就我的欣赏而言,这一卷的笔墨功力,应该是那些“师从色情”、“模仿色情”的人难以企及的,即便是“师从色情第一人”文徵明,也没有这样的“造诣”。但我不明白其中的疑惑,还是无法摆脱。

我转身回到展厅门口的接待处,发现这里有许多陈方这次拍卖的目录,其中有一个专门介绍“纪念碑的柱子”。我想买这本书,但接待员说这本书不卖,只供参观者阅读。仔细看了一下,发现有一篇沈复先生的长文《从犹豫到肯定——黄庭坚《柱子之书》研究》,大概有一万字。傅先生在文章中对《柱子明卷》作了详细考证,认为此卷应为黄庭坚早期之作(四十岁左右)。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日本邻馆的柱上碑文与黄庭坚《山谷碑文》中为杨所作的魏柱上碑文,在文字上有许多不同之处。题魏柱后题字,本书结束后有一历年,为“庚寅年元(1101)正月,船王城,谷中老人烛光写书。”这应该是黄庭坚晚年51岁时的作品。但如果拿当年景福伯神社的诗卷和相邻一个图书馆的柱子纪念卷对比,书风明显格格不入。如果排除这两部作品不是赝品,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两部内容相近的作品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写的。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同一年同一款式有这么大的“反差”,否则真的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傅先生应该认为有邻馆书,比《郭靖元年(1101)》(即《山谷碑记后记》)这本书“早一点”。

傅先生在文章中对邻馆《朱迪明卷》中的许多笔画进行了分析比较,解释了邻馆《明卷》中的许多字体与黄庭坚的另一部楷书在局部笔画(如四、左、长横、三点)和部首书写上明显不同的原因。通过比较和整理,傅先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柱上的题词,显示了黄庭坚在青春旺盛时期的写作风格。”他还认为:“这一幅与图书馆相邻的《柱上题字》墨卷,是黄庭坚在过渡时期文风的独创之作。”最后,傅先生从铭文、印章、藏家生平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自己的观点,但有点牵强。一般情况下,后世的碑刻、印章只是鉴定一件作品真伪的重要“旁证”,而绝不是唯一的“铁证”。唐太宗“贞观”所印王羲之书法是否真的有痕迹,所以应该都是不容置疑的“真迹”?

我还有一个疑问:“既然邻馆的《柱明卷》是黄庭坚在《谷风》初期的作品,为什么十几年后他又为杨写了一部内容不同的《柱明卷》?所以傅先生曾怀疑:“邻库可能是谷铭跋的删节本,因仿者由繁变简,难以无中生有,因而对墨书(邻库书)增加了怀疑。“但是,如果有相邻图书馆的《山谷碑记跋》抄本,为什么抄写员不顺手抄年号和名字呢?此外,从南宋贾似道(1213-1275)到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还有一段“空白期”。为什么没有元代和明初的铭文或印章?这一时期谁收藏了这一卷?如果本卷上王和贾思道(《仇和书》)的收藏印章真的是真迹,那么可以排除《柱子》明卷是元代的摹本。否则很有可能是元人抄的书,南宋人的序言和碑文可能是从原著“转置”而来的。

明中期,柱明卷被黄庭坚后人收藏。嘉靖辛亥(1551)遭遇“还鲁”之灾,黄氏家族资源尽毁,但此卷余烬犹存,似有神明护佑。因此,黄在(1570)的题词中感叹:“如七雄大战,中原几经战乱,鲁光辉独步,物是人非。是不是很尴尬?这也是《柱铭》流传史上的一个“传奇”故事,不得不倍加珍惜。但是我在这张纸上没有看到任何烧焦的痕迹。后来,此卷可能卖给了项,由黄庭坚的后代收藏。

虽然相邻的一个图书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不能判定是100%的黄庭坚真迹,但我还是想说,它至少是北宋或者南宋初期人的完美临摹。在山谷题跋已经消失的情况下,也可以称之为“二等原”之作,与唐代抄《兰亭序》具有同等价值。但质疑《柱铭卷》是“拙劣的赝品”的人,大多没见过本卷的真迹。在中国书画史上,有很多优秀的、优秀的临摹和临摹。原作固然珍贵,但优秀的复制品也不可小觑,因为它们都是古人的心血和艺术遗产。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这些复制品,就没有中国书画和收藏的历史。”北宋黄庭坚书法《柱铭》拍出4.368亿元(图)。6月3日晚是112分钟。经过近70轮竞拍,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北宋黄庭坚书法《柱铭》卷以3.9亿元拍出,加65438。这一成交价远超2005年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元青花鬼谷下山”创造的约2.3亿元中国艺术品成交纪录。至昨晚9点45分,当晚7点开始的保利春天中国现当代书画晚场,作品超12件,其中徐悲鸿《生肖》和《春山驴背》分别为6500万和6000万。随着“柱铭”特展的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拍卖现场,准备见证谁花了这笔国宝。

昨晚锤落之前,黄庭坚的北宋《柱铭》已经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今年保利春拍乃至整个春拍市场最重要的中国艺术品。本卷长8.24米,82行407字,仅次于现在美国的18.22米草书《廉颇蔺相如传》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10米长卷《明瓒诗词行书后记》,优于著名的富博帖(8.20米)和朱作帖(7)连同历代碑文,总长度近15米。

此前,这幅手卷与黄庭坚的其他作品在文字内容和书法风格上都有所不同。早在乾隆时期,就曾被认为是赝品,疑点重重。经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台南大学艺术史研究所硕士生导师沈复先生考证,最终确定为黄庭坚的原作,是黄庭坚在书风转型期的原作。他还为本卷写了近两万字的研究报告。

裴光辉:4.3亿《朱》不是黄庭坚真迹,是明末之后的赝品!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6月13日报道(记者、谢向明/图)北宋名家黄庭坚的书法长卷《朱》6月3日晚在京拍出4.368亿元天价。然而,家住泉州的著名文物鉴定家裴光辉列举了八大理由,称“这不是黄庭坚真迹,是明末之后的赝品”!

"我的怀疑是有根据的,不是草率的结论."昨天,裴光辉在他的工作室告诉记者,他正在写一篇3万多字的论文,讨论沈复等专家的论点。据了解,这件艺术品由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沈复先生等专家鉴定。裴光辉提出了八个问题。如果有一个地方,一定会轰动业界。

据沈复等专家考证,石柱的铭文写于1095左右。作品被王、贾似道、向收藏,并在民间长期流传。20世纪上半叶从广东流向日本,被日本周边博物馆收藏。直到几年前被台湾省的藏家买走,最后被中国的一个买家拿走。

裴光辉提出的“八大疑惑”

裴光辉说3月份在北京看过这个作品,当时并不看好。拍卖前,北京的一个朋友打来电话,透露拍卖行有信心拍出4亿元,引起了他进一步研究的兴趣。通过对数百张高清数码图片的反复鉴定,他认为该作品有“八大疑点”。

疑点1

藏品印章是假印章吗?

经过鉴定,他得出结论,被沈复等专家和拍卖行视为重要鉴定依据的三位著名藏家的印章,经过研究比对,发现是假印章。

南宋中藏家王的所谓十六字白印,是继明末项印之后发现的。

南宋后大收藏家贾思道的所谓“秋谷书”章,与故宫《兰亭集序》等公认碑上贾思道的“秋谷书”章明显不符。

将所谓的明代大藏家项的印章与其他公认古迹上的项印章进行比对,发现至少有18枚印章明显与真印章不符,其余大多模糊不清或残缺不全,无法确认为真印章。

疑点二

水封与年代不符?

裴光辉说,手卷上的“项”印章多为水印,与明代普遍使用油印不符,与项在其他书画收藏中使用油印也严重不符。

他介绍,宋代开始使用水印和蜜封,南宋末年出现油印。元代以后,油印被广泛使用,但水印在明代基本消失。“这种手写的项印章用的是水印,看起来很古老,其实是弄巧成拙。”颜光辉说。

疑点3

印章有挖痕吗?

裴光辉认为,项收藏的《天籁阁》、《包公家》、《项子经秘藏印》等印章,都有明显的挖去痕迹,是从其他地方移植过来的,不属于原卷所有。

疑点4

淡墨在宋代已经不流行了吗?

此外,裴光辉认为手卷墨的颜色太淡,与黄庭坚在其他作品中用浓墨的习惯不符,也与宋人喜欢用浓墨的时尚背道而驰。

疑点5

元代以后的铭文是假的吗?

被沈复等专家和拍卖行视为重要鉴定依据的“五件南宋人题跋”被人津津乐道,裴光辉也怀疑是元代以后的伪托。

手卷正文后历代题跋共26处,其中背水帛上的题跋(第一跋),第一句说“宋为官州、龙官渡旧官”,此语为“宋”而非“”或“大宋”,可见此第一跋是元代以后所刻。但在随后的附言中,有四处刻有南宋年号:“绍兴新圩三月一日王于玉山所书一封”(第三次附言),“大道元年初一日,刘瑞官于河间”(第四次附言),“四年九月二十日,大道六日”(第五次附言),“嘉定初五日”。后题位置其实在前面,后题位置其实在后面。

疑点6

两个错别字漏出来?

“朱”和“李”两个字的“秀”的部分,写成了“衣”的部分(略多)。裴光辉说,他搜过黄庭坚代代相传的书,没有一本是这样写的。裴光辉认为,这种“笔误”重复两次,可以视为伪造者无意中将自己错误的书写习惯带入赝品,从而“泄露了秘密”。

疑点7

怀疑用笔

裴光辉还说,这种笔法,比如用手握笔的锐边,杀笔向内护而形成的“燕尾”,在黄庭坚传世的所有书法痕迹中都是看不到的。这种带有强烈个人用笔惯性的细节,也应该算是造假者的“秘密”。

疑问8

对风格的怀疑

裴光辉也认为,黄庭坚的原笔突兀奇特,中心内敛,很有篆刻特色。虽然结构上充满了矛和戟,但把握得很好,体现了一种充满亲情、内在美和书香的韵味。但这种手绘点画不成熟,线条以正面为主,又平又细,又尖又尖,缺乏含蓄和威严,缺乏黄书应有的书香气息。

裴光辉:画家,文物鉴定师。原文化部艺术评审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文物学客座教授。

天价“朱”买家悬赏200万元反驳“裴八姨”专家

本月13,裴光辉对黄庭坚《柱铭》以4.3亿天价成交提出八点质疑,藏家一片哗然。今天受收藏者委托,发布以下重奖公告:

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能对“裴八疑”提出令人信服的反驳的专家、学者、专家和资深网友。如果成功反驳其中一个,愿意支付人民币65438+万,如果成功反驳另外两个,愿意支付人民币20万,以此类推。如果八驳成功,双倍奖励!(共可支付人民币200万元)

为国宝保驾护航,是每个公民的光荣使命;清除路线上的暗礁也是评估师的神圣职责!

爱国,体现在文物上,就是爱惜国宝,尽力为国宝鉴定真实身份!

盛世收藏遇到了乱象,而且是倒挂的国宝!

期待有正义感的优秀文物鉴定人能够拨乱反正,恢复国宝的身份和历史地位。

藏家还郑重承诺,一旦驳斥取得圆满成功,这幅黄庭坚《柱铭》手卷将捐赠给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愿意把论文发到我邮箱的专家学者和资深网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