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岭的主要景点
后人对“下雨粟,鬼夜啼”的解释是:仓颉创造了文字,加速和促进了人类文明,人们求知若渴,竞相阅读和学习仓颉创造的文字。天帝担心百姓只会学汉字,忘了种地。因为春天马上就要过去了,错过了农时,农村就会一片荒芜,所以下了小米来提醒和警告人们不要忘记农时。人们掌握了书面语言,开始变聪明了。一些平时忽悠百姓的坏人、恶魔受到惊吓,在黑暗中跑到野外哭诉。这些解释符合古人的本意吗?从现在开始很多书都说了,这是有道理的。在方子圣北部有一对高大的石猫头鹰。猫头鹰,原本是一种凶猛的鸟,是后人所说的猫头鹰等怪鸟。它的原意是吉祥物,与今天人们的理解大相径庭。
再往前,有一对翁仲,他们在明朝隆庆时期雕刻石头。一老一少,东西相对而立。雕刻的线条流畅、细腻、自然。
据说仓颉岭前的石雕中有一对石龙。整个陵墓的石雕是天上的鸟,地上的狮,水里的龙。三者融为一体,气势磅礴。修复后,仓颉岭前有三块石碑一字排开。中间有国务委员陈题写的巨型牌匾,两边是龙头和花卉,非常漂亮。碑正面有“仓颉岭”三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
碑上碑文为聂所书,记载重修苍陵为圆锥形,砖墙,设计独特。陵墓墙的周长为36.5米,象征着一年365天的数目。城墙以砖堆为界,分为12段,意思是一年12个月。每段长3米,3.1米或2.8米,表示每个月中的不同日子。
陵墓边缘比较平坦,是游客行走踩踏形成的。当地有一个习俗,人们祭奠苍陵时,必须爬陵,绕陵三周,说这样可以保护他们不腰酸腿痛,身体健康。当然,这只是人们的好意,而且是人们崇拜圣仓颉这个词的标志。
陵墓上的草郁郁葱葱,人们称之为童草。当地有句话叫“一草一碎,生一子;挖个根生个孩子。谁要生男孩或女孩,就去苍岭取草,用红绳绑好,抱在怀里,取个名字,一路打电话回家,在床单下放上草或根,保证以后生下你想要的孩子。
习俗是否如此有效,没有人挑剔。仓颉岭后面有一个30多英尺长的高台,据说是仓颉的书台。戏台上有一座古亭,名为“苍亭”或“六书店”。根据传说,仓颉发明了六种汉字——象形、会意、形声字、指示字、借字和注释字。当然,仓颉造字以象形为主,有识字和指字。六书理论是东汉学者许慎在编纂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时总结出来的。
如今,制书台已经被平整土地夷为平地。书桌不存在,亭子就附了。人们为圣徒感到焦虑。没想到,1994年修建的一座六边形两层木结构仿古凉亭,在1995年正月二十八被大风摧毁。仓颉寺的头门名为“朝天门”,原是三座硬山,后改。
建造三室三门的拱门券。朝天门门外,立着一对石砌汉表,威武的石狮卧于两旁。大门正中有一块石碑:“石皇帝庙”。问南乐县令方圆,清朝康熙年。两边书上的“文宗”和“字祖”是康熙年间曲阜龚升孔尚义题写的。孔尚义并不出名,但他的哥哥是著名作家,著名戏剧《桃花扇》的作者孔。该剧以明末清初侯朝宗与李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述了社会大变革时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场。朝天门有两座石碑,高大挺拔。都是明朝天启时期竖立的。牌位东侧刻有“三教始祖”,西侧刻有“诸圣之宗”。八个字都将近两尺见方。方尖碑是根据圣旨竖立的。当时朝廷有六部:官、户、礼、兵、刑、工。三位大臣参加了立碑仪式,他们分别是官都崔、工部尚书李、刑部尚书李。参加立碑的还有内阁秀才(宰相)魏光伟、御史监察人梁天琦,以及大明府知府、府县知县等百余名官员,可谓大动干戈。纪念碑的主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叶青天”叶廷秀,这进一步增加了游客对另一座纪念碑的敬畏和对苍寺的崇敬。
方碑上记载着两个有趣的故事:
明朝天启年间,大学士魏光伟、吏部尚书崔、刑部尚书李、工部尚书李、监察人梁天琦奉命在此修建孔庙。当它完工时,人们立了一座巨大的纪念碑来纪念它的繁荣。大明府各级官员忙得不可开交,纷纷参加,推举南乐县令叶廷秀(今范县人)负责。南乐很穷,无力支付巨款。叶廷秀向县令尹献问道。知府号召大明府各县捐钱,首先带头答应捐银12两,属下官员也带头报名。县令见县令带头,也大方答应每人捐五两银子。叶廷秀诚实守信,见钱已到手,即迅速办了这件事。当叶廷秀立碑后向你收钱,却发现知府、法官等人违约,分文未付。其他县也想效仿上级,不愿意给钱,但碍于叶廷秀的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拿一两银子,也算是一份工作。叶廷秀从来不佩服自己的上司,于是就发了言:“你让我为难一会儿,我就让你丢几条命。”于是,他命人在著名知府项贤、司公空的化名下刻上“捐银拾两”四个字后,再加上“不赠”二字。其他郡县名称中“捐银五两”后加“停捐一两”字样。大明府所有的官员都知道他们错了,但他们不敢说出来。结果两块石碑就成了几个无字的字。
信它的封建官员的耻辱柱。本想被后人铭记,却已经臭了几百年。至今“三教始祖”方碑上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辨。据此也可以一窥封建社会众多官员伪君子的真面目,同时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有“叶青天”之称的叶廷秀。
“诸圣之宗”方碑左侧记载。明英宗。皇帝感到一场梦,下令参观苍大师的陵墓寺庙。南乐县令张青不尊重仓颉,并隐瞒此事。但又怕被圣家指责,仓促建了三座庙,祭祀幼囚(羊、猪),违背了祭祀牛羊猪的习俗。不久,张青回到家乡祭祖,在河里翻船,淹死了他的家人。碑文上写着,“全家葬在一条河鱼的肚子里。难道不是对圣父(仓颉)愤怒的惩罚吗?”虽然这种说法有些牵强,但可想而知当时的人们对圣仓大师这个词的尊崇。老人堂又称正殿,俗称大雄宝殿,因堂前屋檐下“老人堂”巨幅牌匾而得名。
正殿为阿明朝建筑,由拜殿和正殿组成,有三间,建于明代崇祯四年八月。拜殿前檐两方石柱支撑,石柱雕刻精美,堪称明雕杰作。柱上有一副对联:第一副对联是“百王景阳智代缚绳助宇宙”,第二副对联是“万圣崇尊文成书郑起干坤”。上下对联均以杨篆刻,字体美观。对联上部右上方刻有一行字。
《巡直隶监察汝南御史、傅之题》。
正殿是殿顶,四檐一飞角。古色古香,蔚为壮观,明天就建成七年了。正殿宽五间,深三间。寺内八根粗大的木柱立在盖有盆的石柱基础上,支撑着四阿的屋顶,木柱上大多有对联,并有一对明代名人王九如的题字迎门:
第一部分:桂苓写了一本书来揭示天地的秘密。
一句话:余开启了一部圣贤道德传记。
两厢还有木刻对联,为明代叶廷秀题写:
第一部分:用瑞德写书,写山,写水,写画。
一句话:查凌文从创造人物的皇帝和老师开始。
在主厅的中间是一个神龛,里面安放着仓颉的金像。仓颉有四只明亮的眼睛,长长的胡须和下垂的皇冠,就像一个皇帝。神龛两侧各有两副对联。外面是叶廷秀的题词:第一部:鸟羽远一时;底线:历代皇帝的成就都得到了荣誉和奖励。里面是宋代著名历史人物寇准题写的日月对联。日月对联叫“盘古温柔乡”,月亮对联叫“田凯圣人之家”。
著名历史人物寇准是什么时候在南乐仓颉寺题名的?此事与禅院结盟有关。《单源之盟》和约签订后,宋真宗喜出望外,写了一首《契丹出境》诗,由寇准执笔,名家雕琢。这是牌位。宋真宗调兵回京,命寇准留守,负责大明府一带的善后事宜。
南乐县在北宋时隶属于大明府。寇准做官后,在大明为官,对南乐非常熟悉。辽兵撤退后,寇准从濮阳北上到南乐,看到辽兵满目疮痍,心中义愤填膺。九月的一天,寇准在侍从的护送下,渡过重重河流,来到仓颉寺。他拜访了圣仓颉大师,仔细观看了儒林的牌位,最后向仓颉陵墓敬献了祭品。陪同寇准的南乐县令告诉寇准,圣仓颉是南乐县人。正月二十四日生于寺南岸石观村,后死于陕西白水,葬于桑子(故乡),仅设衣冠冢。寇准说:“生于斯,葬于斯,是城中人之光。”接着,寇准说,我在大明府工作了几年,知道此地是修杰一带,人杰地灵,苔莎繁衍,世代相传的人很多。穷兵黩武,战火纷飞,困扰黎巴嫩人民多年,导致农业和桑园衰败,农田荒芜。我深感责任重大。随后,寇准等人退至仓颉寺正殿,望着那尊金色的仓夫子像,感慨万千。寇准为了表达他报国的决心和对造字家仓颉的崇敬,命人用笔墨侍候他,写下了“盘古温柔”“开圣人之家”十个大字,然后在书的第一部分顶部写下了“日”字,在书的第二部分顶部写下了“月”字,表明了我寇准誓死保卫宋国江山的决心。
对联写好后,南乐知府命人仔细雕刻,做成木对联,挂在庙里。
神社东侧有一圆形石碑,为明代弘治年间兵部尚书王岳所立。上面有仓颉的画像,碑上刻着“古画像”四个大字。这幅仓颉画像非常珍贵,比明万历和崇祯皇帝的画像都要早。碑阴记仓颉岭寺四方:“东有莲花池,西有泛水县,南有五龙口,北有黑龙潭”。今天四个地理位置不同,但大致相同。
莲花池位于寺庙以东约两英里处。这里原本是河湾,河流众多,水干涸成潭。其中绿百合丛生,翠鸟翩翩起舞,白鹅沉浮,红鲤若隐若现。人们在水池周围筑起百道围墙,外有杨柳,内有曲桥,确实是游客经常光顾的地方。古人所传唱的南乐八景中,“荷花开水繁”指的就是这个地方。梧村人至今仍称之为河湾。荷花池在光绪年间被漳河冲走,现在只剩下一个河湾。
泛水郡是隋朝的一个郡,唐初的一个省,建了长乐,后建后存,无常。泛水县位于李三庙西,也就是现在的边马镇。据说有“十步两井,四门三吊桥”。泛水县在唐代被河水淹没,所以至今仍有“泛水县失水”的说法。
五龙口有不同的传说。圣贤故里石关村(今吴村)正对仓庙五条胡同街道,如五龙聚守寺陵。据说仓颉岭寺周围有五色龙。青龙藏于寺南河,黑龙藏于寺北黑龙潭,白龙卧于寺东荷塘底,红(赤)龙盘绕于无数水城护城河四周。唯黄龙雄居中,驻苍岭苍庙,为苍夫子坐骑。在仓颉的生日(正月24日),五条龙聚集在寺庙的南部崇拜仓颉。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没办法研究。根据四个方向来看,似乎第一种说法稍微合理一些。五条胡同街道位于寺南,面向仓庙。街道两旁的农家乐一年四季烟雾弥漫,像一座五柱香清,每年烟火不断。古人采取这种想法是否合理。黑龙潭在寺北十余里,现称白水潭。黑龙潭为什么会演变成白水潭,和民间传说有关。相传白水潭原名黑龙潭,是黑龙的居所。由于龙原本生活在荷塘,荷塘被张水淹没,白龙失去了生存的地方,于是投靠了黑龙,两条龙一起生活在黑龙塘。俗话说“二龙不相及”。很快,两条龙发生了争执,黑龙落荒而逃,白龙进入了它的洞穴,于是改名为白龙潭。因为传统的龙字不好写,后人为了简洁,把龙改成了水,变成了白水池。当然,这只是村名起源的传说,可能与史实有出入。但作为一个有趣的故事,它并不是没有好处。
供所有年龄的人使用的大厅位于一个五英尺高的平台上,前面有一个祭坛,周围有石头栏杆。前面有几级台阶,都是用石条铺成的。正殿五脊,绿琉璃瓦顶,青砖墙。整体建筑宏伟、庄严、华丽。正殿神龛后面有一扇门打开,直接通向藏式建筑。台阶前有很多石碑,有元代的1块石碑,明代万历元年的20多块石碑,天启七年,崇祯八年,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咸丰十年,光绪一年,民国,近代。如今,村里散落着许多石雕,或作为基石,或被墙壁遮挡,亟待收藏保护。仓颉楼谷,叫后楼,是仓颉寺最高的建筑,三室两层。铺着绿琉璃瓦,盖着红墙,坐落在十多尺高的基座上,更是陡峭笔直。
类似于各种寺庙的藏式建筑的含义和用途,表示藏经的地方,而藏庙的藏式家楼则有另一层含义。仓颉造字,用刀刻在龟甲骨上。后人为子升收藏甲骨而建此楼,故名臧家楼。
这个亭子有一个前门和两扇窗户。二楼也是如此,只是东西两侧各开了一扇窗。楼檐下有一块木匾,是著名军阀孙殿英题写的。孙殿英曾因盗取东陵珍宝而出名,被称为“东陵大盗”。民国十一年(1922)任大明镇使,为艺术起见,写此匾。
“藏经楼”原为“藏经楼”的传说颇为流行,但孙殿英将“经”字改为“甲”却鲜为人知。
孙殿英是河南永城的一个有钱人。他从小不读诗书,却擅长舞枪舞刀剑戟。他年轻时专门干地痞流氓的坏事。后来他利用自己的钱,买下了“名卫”的称号。
做官难免会结交权贵文人。1921年的一个中秋之夜,孙殿英和五六个当地文人在某名城的花园里饮酒赏月。说到酒,有人提议做对联,帮人解酒。你说你出对联,我就出对联,你出不了罚款。陈某坐在太阳殿影的头上,看见月亮和星星倒映在水中,就说:“北斗七星,水下14点了。”。是时候让孙殿英出下联了,让他这个没才没德的家伙汗流浃背,挠头,嘴直,嗯嗯,无语。坐在孙殿英身旁的张慌忙说道:“孙将军喝醉了,我来定个底线。”。这时,恰好有一只孤雁从空中飞过。张曰:“南楼孤雁月中带影飞。”
孙殿英丢尽了脸,决定找人教他读书写字。他哪里来的耐心?没几天就废弃了。他总是和一些文人边喝酒边谈心,走访大明府文人的故乡和名胜古迹。当他拜访他们时,他去表达他的敬意,学习优雅和礼貌。这一天,突然有人报告说,距离大明35里的南乐县吴村,是造字圣人仓颉的故乡,还有仓颉岭寺。孙殿英听说,急忙赶来。
当时是民国十一年的春天,也就是公元1922年初,孙殿英带领随从,骑着轿子,骑着马,前呼后拥来到南乐县的仓颉岭寺。他命人向他解释宋代天官寇准的对联:“盘古温良,开天圣人之家”,还有明朝刑部、工部、吏部的大臣,以及大学士、御史设立的“三教始祖”、“诸圣人之宗”两方碑。
听着听着,孙殿英感慨万千,心想,他们都立了碑让后人敬仰,我怎么才能让后人知道我是孙殿英?他边走边想,忽然抬头看见高大的后楼,上面有一块匾,题着“藏经楼”。孙殿英笑说:“错了,错了。”侍从不解,问:“先生,怎么了?”孙殿英说:“别的我不知道。这座藏经楼只有修道院才有。属于藏经书。圣人这个词不是和尚。藏着什么经文?改变他们,改变他们。”但是改什么字呢,他想了想,不知怎么想起圣选的字最早是刻在甲骨文上的。是啊!将“精”改为“甲”。“藏经楼”改为“藏经楼”。于是,他回去后,又命人建了一个牌匾,上面写着“仓颉楼”,落款为“名将孙殿英衔”。
聪明的孙殿英想通过碑刻得道成仙。他只知道有寺庙。
“藏经楼”并不被称为“三教始祖”。仓颉寺曾经由僧人和道士共同主持,他们的经书就放在藏经楼里。楼名为佛经楼是有道理的。
孙殿英一针见血,题目很准确,因为仓颉毕竟是以选词著称的。此后,“仓颉楼”的牌匾一直挂在仓颉寺的后楼上。
在这座建筑里,仓颉和他的妻子坐在彩塑中,表情安详,目光流动。两边各有三个服务员,姿势各异,表情生动。如今,藏式家楼里一年四季都在烧香,善良的男女们真诚地膜拜并歌唱诺诺,祝福灾难。在广袤的豫北叶萍之上,可以算是一处别有内涵、别有情趣、一瞥民风的景点。老房子的水井据说是圣仓颉老房子的饮水井,位于苍岭和苍庙之间。
这口井是一口古老的青砖井,大约十米深。据考证,这口青砖是明代的,说明这口古井是明代修复的。
虽然这口井的形状很普通,但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所以根据古老的传说,这口井是圣井,很有效。井水不仅甜,还可以用来酿酒,可以治百病。所以在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几百里外的人来打水治病的闹剧。也有人说,井里原来生产精细的磁性餐具,但因为有人用后不归还,就不再用了。
传说只是传说,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它反映了人们的精神愿望和追求,或者表达了某种意志,但它毕竟不等于现实;只是给苍陵苍寺的文化景观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
井旁有一块石碑,刻着“老宅井”四个字,署名“二月龙”。
作为豫东北的著名古迹,自然有其可取之处。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风雨的侵蚀,这人文景观也在不断增添年轮,涂抹着一缕古朴神秘的情调。长期的经营不善,让她越来越抑郁,逐渐消沉。许多人都在用仓颉创造的词语呼唤和祈祷:救救苍大师!人们期待着早日出现一个辉煌的“神”的地方,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汉字使用者和苍大师的弟子们。仓颉寺,建造年代不详。据寺内现存碑文记载,“自汉唐以来未曾更换”。如今的仓颉寺建于明清,占地约2700平方米,坐北朝南,有一对石柱,雕刻精美,雍容华贵;山门、二门均为硬山建筑,拜殿、正殿、睡阁大方美观。还有明代名人印章的铭文和仓颉夫妇的石雕。寺内碑刻众多,苍松翠柏,杨柳亭台,整个建筑气势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