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泰简历。

“这不是简单判断对错的问题。事情不仅仅是非黑即白。如何在进退之间抉择,是一种拷问。”由上海京剧院出品,2017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20场《春秋二序》演出近日收官。

由原来的160分钟到120分钟,由上海京剧院出品、2017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春秋二序》20场演出近日收官。

新编历史剧一直是上海京剧院的“看家本领”。1988上映的《曹操与杨修》早已家喻户晓,成为新历史剧的经典。这部作品突破了传统戏剧中曹操的雷同,将性格的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搬上了舞台。2003年出版的《清官于成龙》改编自王永泰的小说《清官于成龙》,在题材上拓宽了京剧的文学性,在人物塑造上强调了人文精神。

对于观众来说,最直观的是通过曹操认识杨修,通过清官于成龙认识杨修和于成龙。这一次,《春秋二叙》中又出现了一个陌生的历史人物——沈。

沈和谁合称为《春秋二序》?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伍子胥。关于伍子胥最有名的一个故事是,伍子胥自杀的时候,让大众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放在东门上,以便观看吴的灭亡。最后,他的预言实现了。伍子胥死后九年,吴国被越国所灭。

伍子胥和沈都是春秋时期的医生,他们曾经是好朋友。论名气,有天壤之别。伍子胥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典故,而沈的一生则是一个谜。

新编历史京剧《春秋二序》讲述了伍子胥(饰)和好友沈(饰)之间的恩怨情仇。伍子胥是个忠孝节义的人,后被朝廷重用,家世清白,被楚平王斩首,于是走上了复仇之路。沈选择了抛开个人恩怨,保卫国家,保卫人民。

剧中,沈因替好友伍子胥打抱不平,被楚平王判了九年死刑。直到楚平王的儿子登基,他才想到沈,让他出山劝伍子胥退兵。沈既往不咎。在得知赵楚国王是一位英明的国王后,他同意连夜去敌营做说客,劝说他的老朋友们撤退。

据《左传四年》记载:“初,吴渊与沈为友。沈临死的时候对说:“我要回楚国去。”沈对说,‘鼓励我吧!如果孩子能回复(回复),我就能救活。”伍子胥对沈说,“我一定要灭楚。沈听了的话,没有否认,也没有劝阻伍子胥,但回答的意思是:“你要报仇,我会为你加油的。”。但你若能灭楚,我必使其昌盛。"

沈的短短一句话显示了“忠”和“诚”。春秋时期,有才能的人可以周游列国施展才华,忠君报国的观念并不多。所以伍子胥因为父亲被楚平王陷害,离开楚国去了吴国,也是合情合理的。沈对伍子胥的鼓励不是虚的,而是相当真诚的。

这是基于对朋友复仇的理解和对朋友选择的尊重,甚至他还肯定了朋友的能力。当沈说“我一定能成功”时,他向他的朋友表明了他的立场和态度。他既不会背叛他的朋友,也不会背叛他的国家。同样,他也有和他的朋友一样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用来肩负起报效国家的责任。

伍子胥攻占楚国都城时,掘楚平王墓,鞭尸。逃到深山的沈,没忘记派人去责怪伍子胥。他无所畏惧,不卑不亢,也很介意旧情。为了恢复国家,沈去秦国寻求帮助。被拒绝后,他在秦城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一滴水也取不到,感动了秦国。这就是沈留给后人的最著名的典故,叫做“哭”。

在秦国的帮助下,国王恢复了国家,并想奖励沈,但他坚持不接受,并逃入深山隐居。三十年后,沈派出使越国,坚定了越国攻打吴国的决心,并传授勾践三策。终于,伍子胥自杀九年后,吴国被越国所灭。伍子胥和沈谈“复之”和“兴之”的时候,没想到结局是这样的。

但《左传》中记载的二序对话并未出现在《春秋二序》中,也没有涉及到沈逃入深山后的任何事情。《春秋二徐》主要把故事放在伍子胥攻陷楚国都城之前,以“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为父兄报仇”为整个故事的核心。

与沈一再劝说伍子胥放下对楚的仇恨相比,伍子胥与楚昭王有着更加鲜明的个性和冲突。伍子胥一心为父报仇,在吴等了九年。

当他带领他的军队到楚国的首都时,他得知楚昭王已经向他的父亲和家人表示敬意。当两个士兵在打仗时,他独自去了楚国的首都。他的勇气可嘉的同时,也强调了自己的孝心,为后来复仇的疯狂埋下了伏笔。得知仇人楚平王已死,复仇无门的痛苦和仇恨让伍子胥更加痴迷于复仇。就像《原野》里的秋胡,得知仇人已死,却依然对仇人的儿子和自己的头发下手。

伍子胥也会在黎明照顾百姓。当夜决定水淹楚国都城时,他还是和挚友沈约好,实话实说,固执地提出只要满足鞭尸的要求,就可以退兵。三百个冤魂压在一个伍子胥的心上,如此深的仇恨和报复,成了他减轻痛苦的唯一途径。鞭尸的要求是对楚国的侮辱,更是对的不孝。

历史上的赵楚国王堪称贤明之王。剧中楚王知道两军交战,为伍子胥父亲设灵堂会招来非议。但他出于情感和理智,还是坚持这样做了,跪下用棺材迎接伍子胥。一个皇帝需要多大的胸襟才能下跪迎敌?但你的胸怀再大,也不能接受鞭笞父亲身体的提议。

经过打磨修改,还加入了吴王阖闾的戏份。尤其是在沈来劝伍子胥的那一幕,阖闾和沈为了伍子胥展开了拉锯战。每当沈劝说伍子胥的时候,他吕立刻坚定了伍子胥灭楚的决心,更加坚定了伍子胥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正如《春秋二徐》的编剧冯刚所说:“这不是一个单纯评判谁对谁错的对错问题。事情不仅非黑即白,进退之间如何取舍,是一种拷问。”如果《二虚》中两位主角的时间轴再长一点,我们或许会发现,他们就像两条从同一点出发、方向不同的弧线,最终在历史的某一点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