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是一个怎样的人?
/aa 64034 f 78 f 0 f 7362 f 7315c 80155b 319 EAC 4136d?X-BCE-process = image/resize,m _ lfit,w _ 450,h _ 600,limit _ 1/quality,q _ 85张学良自己说他的政治生命在36岁就结束了。作者写道:“一个正常人只要到了36岁,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是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政治生命死了,自然生命延续了,这对于一个对政治不感兴趣或者善于放弃和转向的人来说,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对于一个集国家悲剧和家族世仇于一身,以复仇为终身使命的人来说,政治生活的被迫中断和自然生活的继续成为对灵魂的拷问。生命持续的时间越长,灵魂受折磨的时间就越长。张学良活了101岁。在他101岁的一生中,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被黑’的漫漫长夜中度过的,这期间的孤独和寂寞是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无法想象的。”
/AEC 379310 a55b 3196 f 74 dbbc 48 a 98226 cefc 176d?X-BCE-process = image/resize,m _ lfit,w _ 450,h _ 600,limit _ 1/quality,q _ 85有人可能会问,说张学良被囚禁后孤独是可以的。入狱前是“东北王”长子,北洋政府“末代元首”,民国初年被公认为“四子”之一。怎么能说他孤独呢?从东北边防军总司令升任全国陆海空三军副总司令,职位几乎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怎么会孤独呢?原张学良研究会会长胡玉海教授看了这本书后说:“如果以张学良显赫的家世和不凡的社会地位来看,他没有理由孤独,也不可能孤独。”但是,当你像作者一样走近张学良,尤其是走进张学良的内心,你会发现他不仅仅是‘孤独’,更是‘百年孤独’。“那张学良的孤独是什么?书中是这样表述的:“孤独是流星划破夜空时无人能懂的执着,是闪耀时无人回应的尴尬。”由此可见,作者所说的孤独,是你心中的“不可所求”,是你心中的“高处不胜寒”。
/B2 de 9 c 82d 158 ccbf 5d 90 EDF 312d 8 BC 3 EB 03541ce?X-BCE-process = image/resize,m _ lfit,w _ 450,h _ 600,limit _ 1/quality,q _ 85张学良确实是一个很难一概而论的是非之人。虽然他的寿命是一百年,但他的执政生涯只有八年。八年间,他亲身经历了几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在这些历史转折点上站了起来。他不需要同情,也不怕单干。只要他认为对天下有利,就愿意改旗易帜,调停中原战事,辞田,“剿共”,“联共”。。书中分析,思想是他“违背常理出牌”的动力,也是“成为张学良”的底色。背景色中最醒目的颜色是“孤独”,而这种“孤独”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超越常人的爱国情怀和责任精神。
/960 a 304 e 251 f95 ca 91 d9 ca 7 fc 2177 F3 e 660952 ce?X-BCE-process = image/resize,m _ lfit,w _ 450,h _ 600,limit _ 1/quality,q _ 85有人可能会问,既然张学良不需要同情,也不怕孤独,那为什么说他孤独呢?作者是这样说的:“英雄也是普通人。他告诉他自己被囚禁了50多年,说他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内心希望人们的理解;当他“改旗易帜”、“谏兵”时,他并不害怕单干,而是多么渴望人们的回应。但他在世的时候,他在民国的政治同僚中,有多少人理解他?有多少人给了他渴望的回应?有多少人能真正了解他的精神世界?直到今天,人们对他的误读仍然很多。作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能不孤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