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最爱》最后的血是什么意思?

血液中的欲望

培根说:运气不是没有很多恐惧和烦恼;厄运并非没有许多安慰和希望。卖血给村民带来厄运,但厄运并没有完全熄灭他们的求生欲望。他们虽然“发烧”,却和普通人一样渴望生活。他/她希望政府能创造一种神奇的药物来拯救他/她免受痛苦;虽然赵全自私、贪婪、贪财,但他渴望儿子赵在阴间有个家,有个爱。他娶了肖鑫一个黑社会的媳妇。粮库的小姑为了在没有粮食的时候充饥,每天藏一点米。黄鼠狼和四个轮子卖掉村里小学的财产和村里的树木,为她买一口一流的豪华棺材,让她死后真正在另一个世界享受富裕的生活。他/她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求生欲望,这是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他们的欲望被鲜血涂抹,既华丽又暗淡。

电影中的隐喻

著名语言学家莱考夫认为,隐喻无处不在,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上的。隐喻的本质是通过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影片中,导演顾长卫用隐喻的手法展现了“发烧”患者的生活状态,通过隐喻唤起观众的想象力,让他们理解作品的内涵。电影《最爱》用隐喻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了电影的主题:爱与生存,欲望与希望。

(一)颜色的隐喻

色彩是客观世界的固有属性,可以再现和还原客观世界。导演顾长卫使用的红色暗示了电影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他们对生活的渴望。红色常与太阳、火焰、鲜血等联系在一起。,象征着温暖、温馨、喜庆、欢乐、勇敢,让人感到振奋。(袁志忠,2004)尚勤勤的红外套不仅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渴望,也表达了“老疙瘩对家庭的渴望和对妻子的爱。尚勤勤嫁给赵海时用的红皮箱、红包、红袋、红喜字,诉说着尚勤勤结婚时热闹喜庆的场面和曾经的繁华日子。尚勤勤和赵德义复婚的时候,她的红色服装,红色结婚证,以及她热烈的感情,都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奋斗,以及她得到爱情后的喜悦。同时,红色也反映了不幸的人生境遇。鲜红的血液并没有给村民带来富裕、有尊严、体面的生活,却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生存危机,也给他们带来了一种焦虑的等待死亡的心理状态。

(二)物体的隐喻

放大镜是赵最喜欢的东西。放大镜的作用是放大视角。借助放大镜,赵看到了世界上肉眼难以看到的更清晰的物体。借助放大镜,赵发现了晶莹剔透、诱人的西红柿。吃了它们之后,他在路上中毒而死。在他心目中,一切都是美好的,没有仇恨,没有报复。去世的时候,爷爷在肖鑫的枕头上放了一个放大镜和一本新华字典,和他一起下葬。肖鑫的放大镜不仅放大了世界的美好,也放大了成年人面对生存困境时的卑鄙、冷漠和不思悔改。同时也放大了“发烧”患者对病因起源的仇恨和对自身生存状态的绝望。

红色的笔记本是老村长的宝贝,里面记录着他在村里的往事和感受。在“发烧”患者集体生活期间,红色笔记本突然丢失,老村长疯狂地到处寻找,却找不到。临死前,老村长的红色笔记本掉在了地上,保存多年的战士照片也掉了出来。红色的笔记本,代表和记录着老村长那一代人的辉煌和荣耀。随着老村长的去世,红色笔记本所代表的过去时代不复存在。

(三)季节隐喻

秋天是快乐和悲伤的季节。娘娘庙的秋天,是刚刚收获的季节。人们刚刚尝到了卖血带来的一点点生活改变和甜蜜,但也带来了致命的破坏。影片拍摄的景色都是秋天,时间仿佛凝固在秋天。秋天寓意着那个特殊时代人们致富的愿望,希望播下的种子有所收获,也反映了人们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后的惨淡处境。

(四)名称的隐喻

在影片中,有些名字意味深长,比如:赵全、赵德义、梁芳嫂。而最让人难忘的名字,就是梁芳嫂。从称呼上看,仓房是丈夫的名字,仓房嫂子自己的名字已经被传统的习惯称呼埋没了。“粮”和“房”是普通人生存的基本条件。有了食物,他们就不会挨饿,有了房子,他们就不会露宿街头。中国人对房屋的需求源于中国文化中的农耕文明,这种文明是建立在一家一户不断生产的稳定基础上的。这种文明使人们认为房子是不断生产和工业的标志,所以人们把房子、家和财富等同起来,有了房子就有了幸福的家。“粮库”这个名字表达了对富裕生活的期待,以及一种想要摆脱贫困的冲动和渴望。

(五)人物的隐喻

靠当“血头”发家致富的赵全,代表了村里致富愿望实现的群体,也代表了致富后价值观迷失、迷失的群体。为了赚钱,赵全召集村民卖血。患了“热病”后,村民开始卖棺材,还嫁给了县长,把村子开发成墓地。他认为“金钱可以主宰一切”。有了钱,他就是上帝的米歇尔·普拉蒂尼,“太后”为他做饭,“九天仙女”做他的侍女。在他心目中,被香火供奉、加持、赐与、惩罚的神,已经不是他所崇拜的神了。有了钱,就可以进城享受了。有了钱,上帝就听命于他。赵全全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失去了儿子,最终会失去良知、道德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