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历史地理简介
世界上最好的长对联。
中国十大名楼之一
昆明十大公园之一
浓缩了昆明300多年的园林发展史。
又称近花圃,在昆明市西南部,滇池草海北岸附近。清同治五年(1866),马如龙在《重修大观楼》中记载:“坤元多山缺水,故滇池称巨浸,池中满浦,近华,以近太华而闻名。”
明末清初的华普是什么时候开的?顾祖禹的《读史地纪要》、《云南纪要》中记载:“西湖位于府城之西,即滇池上游,又称积波潭,俗称草海子、青草湖。星期五,海藻常青,这是巡回赛的胜利。”万八一先生在《昆明古城集》一书中说:云南古代地名中,还有一个是云南府城(昆明)西湖。明万历《云南通志》记载:“(云南)府中西湖治西,周四滇池上游,水藻常青,泛舟之人多,俗称草海子。其中有贵州荷花池,匾称云水乡。”确认花圃附近的草海,明代亦称西湖,明代贵州世袭公爵穆在乡建莲花池。
什么时候挖掘大观河?清光绪二十年(1894),舒藻在《大观楼创建与重建碑文》中写道:“州朝吴三桂为平西王镇,自花圃东附近至惠城掘一条河,长十里,名为五谷河,在惠城小西门外的李姣恢复,开一池塘,名为转塘。池塘前建有仓库,粮船从云南海入运河,直达转塘,粮食、大米入仓十分方便。从西州郡沿海一带,官、商、客来了,驾船而去,聚于转塘,名为聚金岩。”事实上,在清初吴三桂疏浚漕河之前,漕河可以通航是事实。明代崇祯年间徐霞客的《太华寺山行》中记载:“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船,两岸夹水。十里田尽,芦苇满泽,舟楫墨绿。不再称之为滇池,而为草海。”
关于楚高僧创作《观音集》的时间,也有两种说法。第一,清光绪二十年(1894),舒藻的《铭》中说:“前明有一出家卓Xi的和尚,在此讲学完毕……”那是明朝。其一,清朝雍正撰写的《云南通志》记载:“观音寺在城西花圃附近,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一位楚地僧人开始创建尼姑庵区,讲述《莲华经》妙法,经常有上千听众……”这里写的很清楚,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清戴?孙《昆明县志》云:“花圃在观音寺附近。一是康熙二十一年,楚和尚在茅庵建椽。清同治五年(1866),马如龙《重修大观楼》记载:“为清康熙时楚地僧人讲学之所,无建筑。“以上资料均同意《毛干印结绳讲义》是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
花圃附近的大观楼是什么时候建的?一个是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一个是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俞家华先生编辑的《云南风光》上写着:“康熙二十九年(1690),巡抚王纪文游览四地,路过,看中了这里的湖光山色,命人准备材料,修建亭台楼阁...名曰大观楼。”据考证,大观楼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是准确的。
大观楼、永乐阁、澄碧堂建成后,“四周筑外堤,植桃柳,点缀湖光山色”。“从此登者得虚日,成省会第一景”。达官贵人会在湖上宴饮,诗人们和诗人会到楼里去唱歌。清乾隆二十五年进士、临安知府王文志在《秋泛舟花圃附近》诗中写道:“忆诗为太守,高宴聚同行。丝竹细致,篇章瑰丽。”在花圃附近吟诗,有的描写山川,有的粉饰“太平盛世”,有的歌颂,无非是唱风做月,留愁不恨。布衣布衣的孙髯翁一扫低俗的唱腔,挥舞着震撼人心的180字长联。第一部写的是“五百里滇池”周边的风光,第二部表达了对云南“千年往事”的无限感慨。场面混杂,交锋整齐,气势磅礴。清朝时期“五花五子”里穿的?孙评价长炼“浑循环,转开叠痕,真乃唯见”。长联问世以来,被誉为“海内外第一联”、“海内外最好联”。《长联》是由昆明著名学者卢树堂执笔印制的。现存的鲁蜀拓本。清朝嘉庆年间,宋湘写过一副对联:“一千年前,他怀抱三杯酒;万沂水楼。”十四字对联高度概括了长髯翁对联。孙髯翁长联问世,大观楼成为“中国名楼”之一。
清道光八年(1828),按察使翟广金重修大观楼,将原来的二层加为三层。当观音寺僧人静乐重建观音寺时,他在寺庙后面的严建华亭建了五个第三层,比大观楼的其余部分都高。景乐山石莲,华严阁建成时,刻有一对长楹联,史称“景长乐联”:
叠阁空空,云南五彩,千峰拱上列御图,千派顶礼,金碧辉煌。见清碧遮绿,薄雾缭绕,晨曦丹崖,松柏满鹤。挂着清朝的夕阳,石厂猿啼。稍作休息,专心致志于优雅,赞美叶韵,愉悦而浪漫,宁静而悠闲,相互唱和,在你得意的时候指出这里的本来面目。
楼映水,佛挂西天,帝德荣六字至心,百人挺色相,坤华绝美,宇宙澄明。听梵天诵经,诵法音,在秃鹫岭笑花,解衣。少林很多人站在雪地里,路很小。经过长时间的修行,我会释放自己的思想,使之和谐,我会体会到主与同伴之间的友谊。当我圣的时候,我会有一颗奇妙的心,我会脱去尘埃,忘记发挥这伟大光芒的机会。
静乐对联,上联92字,下联92字,全联184字。文学境界虽不及孙髯翁对联,但也点出了山川湖海,写出了一幅幅美景,在实践中忘机,悟到了尘埃之外的世界,对读孙髯翁对联的人来说颇有“点破迷津”的禅意。
清咸丰五年(1855),咸丰帝为大观楼题词:“拔千层浪”。有一则后记描述了赠送牌匾的过程:“咸丰丁卯(1855),兵部侍郎何出席南寨日,文宗皇帝示其询滇池,并了解陈大观,举御书“拔千层浪”牌匾,颁赐四楼,甚为歇息。”
清咸丰六年(1856),花圃附近的大观楼与华严阁南北对峙。碧绿的杨柳和碧波被毕成厅和永乐阁的亭台楼阁所遮掩,观音寺的庙宇和寺庙被风、雾和香烟所衬。有才之人登船无虚日,僧人们和游客络绎不绝。花圃附近是昆明山的绝佳景点。
清咸丰六年(1856),云南回民反清,大观楼、华严阁均毁于战火。同治甲子三年(1864),隆冬时节,云南提督马如龙举行了一次演习。“船行至华普附近,见岛上杂草丛生,一片荒凉,便问海边的长辈,回答说大观楼毁了。大众太累,不愿出钱,不惜重金捐建物资,重建。始于同治三年(1864)隆冬,完成于同治五年(1866)季春。仅仅几年后,瓦砾场依然是黄金地段,依然是省会第一景区。此马公之重修大观楼。”(舒藻《题词》)马如龙重修大观楼后,在华普门楼附近题了一副对联:“曾沧海难为水;想上楼停个船。”
清光绪二年(1876),花圃附近。“两个走廊都被水淹没了,大楼也倾斜了。光绪九年(1883),巡抚岑于颖重修。”(《光绪帝》),重修大观楼时,“文人与方丈高僧田续修东西厢房十六间”。(见《云南志新编》)。光绪十四年(1888),岑让赵繁楷抄写《重书》长联,印刷后悬挂。
民国三年(1914)“民政总长巩俐洪祥,修路建亭。”(见赵鹤庆《彩云崖观音大师石厂札记》)可见,转塘建于1914沿大观河至花圃一带。
民国八年(1919),唐对公园的大观楼和牌楼大门进行了修缮,将孙铸同治年间的“大观楼”二字石碑嵌于园门内,并为孙铸书题词,记述了请孙铸为建筑匾额书写楷书的过程。(见《会泽唐·瑶姬识》)
民国十九年(1930),云南省主席龙云请时任昆明市市长的余修缮花圃,余聘请造园大师赵和清协助。“仿西湖的白堤、苏堤,则三桥巍然”,还要修一条长长的堤,让人绕浦口走一圈。“加亭如秋月湖”,大观楼前“三塔如三潭印月”。(见余为大观园题词)
同年,龙云“嘱鹤以清基石为山,谓之蔡赟崖。因为在白崖中发现了彩云,是云南名的开始,所以他在崖顶(音“汉”,石窟)建了一座石厂,供奉观音大师”。(见《彩云崖观音大师石厂笔记》)于主持1930大观公园建设,以“西湖十景”为基础,形成花圃附近的主要景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八月,云南省政府在意大利铸造了唐骑洋马铜像,经海路运到越南海防,再由海防经滇越铁路运到昆明。1937年4月吊放在华普广场中心附近,1959年拆除铜像。
民国时期,花圃的东部和南部有一批中西合璧的私家花园别墅。这两座大别墅分别是民国16年(1927)建于的御庄和的庐园。还有梨园、定远、白园、元秋和陈语安。1950军事接管后,这些私人别墅花园全部划入大观园,形成了靠近浦东南部的大观园“东园”和“南园”景点。
1961年,郭沫若登上大观楼,写了一首即兴诗:
果然是大观,景观叫栏杆。
睡佛易在云端,滇池宽如海。
长联犹在墙上,巨笔如椽。
我也很富有而且雄心勃勃。
1998年,为迎接' 99世界园艺博览会,省市政府投资2500万元,征用花圃西附近197.4亩土地,开辟大观西园。鱼塘刘地,溪石桥,芦芙蓉,芳草。至此,大观公园总面积47.8公顷,其中土地23.1公顷,水域24.7公顷。大观公园以长联历史文化为主题,是滇池草海北岸的大型景区,分为华普文物古迹附近景区、南园中西合璧景区、西园现代园景区三部分。
上世纪60年代,陈毅副总经理读了大观楼的对联后写诗,称赞道:“滇池眼中,五百里与人类五千年相联。腐朽的制度终于崩溃,新的阶级如磐石。这位诗人死于贫困并不不幸。至今长联是预言。”可见中国* * *对这副对联的高度评价,也是正确的。
交通路线:乘坐4、22、54、52、100路公交车即可到达;市区打车,15元左右。
昆明大观楼长炼
《昆明大观楼长联》是清代乾隆年间昆明著名学者孙髯翁所作。对联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到眼底,披肩扛肩,山色无边。看:东香沈骏,西香灵异,北蜿蜒,南香乌苏。为什么不选择赢和登?乘着蟹岛螺洲,在风和雾中梳理包裹;更平坦的,点缀些青羽丹霞,不寂寞:四周香米清沙,九月芙蓉,三月柳。
千年往事牵到心头,酒空,叹谁是英雄?思考:韩熙楼船,唐彪铁柱,宋会玉斧,袁岳皮包。魏烈风使出浑身解数移山。画一座珠帘楼,卷不及暮雨;然后我把残骸打碎,全部交给了苍白的烟雾。只赢:几分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