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主人公是谁?

该片由上海电影制片厂1984出品。孙道林执导并主演了《周朴园》,但海报上的主角是由女演员顾饰演的。在这种具有时代特征的改编中,作为工人阶级的代表,鲁大海的剧作也有了很大的增加。周朴园?樊沂?还是没有比喻的雷雨?对于这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中国学生有自己的答案。此后,同学们对问答的讨论更加热烈,引发了对如何阅读经典和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当然,让大家在“喧嚣”中获得对名著多层次的欣赏和理解,大概是很重要的。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的这一尝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大学里的文学课越来越难教了。以《中国现代文学》为例。是中文系的必修课,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因为内容的原因,刚进入大学校园的青年学生对文学理论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没有做好准备,学习这门课程有很多困难。还有一个实际问题。现在强调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淡化本科专业。学生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外语,学习政治课程,学习许多在找工作时会派上用场的应用课程。他们花在文学课程上的时间很少,包括现代文学,经常读不完最起码的作品。据说有些学校中文系的学生本科毕业,连《红楼梦》《呐喊》《雷雨》这样的经典都没有完整看过,只看过一些节选或者电视改编。真的要成为“快餐文化”和“教科书文化”了。北大的情况虽然没那么差,但是很少有学生坐不住,去读原著的。针对这种情况,北大中文系打算改革课程设置,增加一节专书精读课,要求学生通读几部经典著作,磨砺自己的脾气,获得初步的学术经验。当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必须改革,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应积极参与和配合。上学期我是北大中文系一年级“现代文学”这门课的讲师,做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主要是淡化“历史”的线索,文学史知识要靠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课本来掌握,课堂主要以作品为主;减少阅读,强调“经典化”,要求学生结合阅读体验、讨论和写作,初步了解不同的欣赏和批评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读书讨论的氛围更浓了,“现代文学”这门课也活跃了许多。比如说谈现代戏剧艺术,就选曹禺的《雷雨》作为重点。上课前,所有学生都必须阅读剧本。除了在课堂上分析作品外,主要介绍不同的批评角度和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判断。事实证明,这种让学生更多参与的教学方式,远胜于仅仅介绍常识和结论。期末考试,30%的题目是关于文学史基础知识,70%是关于经典作品的阅读、欣赏和分析能力。不看作品,只做笔记,没什么用。试卷上有这样一道作文题,没有现成答案:“你认为曹禺的《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这样一来,大部分同学都能结合作品内容和阅读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也确实有很多精彩的发现。这种考试比较活泼,既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作品,如何阅读作品,又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的审美批评能力也能在考试中得到提高。不久前,北京大学中文系在网站上贴出了部分学生对本次考试的回答汇总,引起了热议,涉及到教育改革的问题。在此,我们不妨公布一份本次考试曹禺问题的代表性答案汇总,从中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是如何阅读经典的,也可以思考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当然,让大家在“众声喧哗”中对《雷雨》这样一部名著获得多层次的欣赏和理解,大概也是很重要的。你认为曹禺的《雷雨》的主人公是谁?说说你的理由。程维:老实说,我怀疑这个问题的合理性。为什么一部剧或者一部小说会有一个主角?主角的预设,作为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只是一个经典的观点,对于现代作品(尤其是现代主义作品)无疑是无效的,甚至可能不适合某些传统作品。不过因为这个问题要回答,或许稍微合理的回答只能是“雷雨”,虽然我承认有点勉强。但似乎比那更好,因为曹禺说他最喜欢樊沂,大家都认为樊沂是主角。《雷雨》无疑具有神秘主义的倾向,甚至隐含着一定的宗教救赎意识,这在序言和结语中尤为明显。曹禺有自己的批判意识,想追问人的处境。《雷雨》对他来说是一种诱惑,人的存在问题不得不与“最高存在”联系起来。曹禺没有设定神,而是设定了一场雷雨。雷雨是最高存在的象征,是俄狄浦斯的神谕,是西西弗斯的巨石,是戏剧的线索。全剧在一种无法形容的氛围中向前推进,影响剧情的无疑是雷雨。雷雨来了,一切悲剧总会爆发。曹禺的戏剧富有诗意。雷雨是诗歌的意象。如果能找到《雷雨》在诗歌氛围中的中心地位,就不难找到《雷雨》在戏剧中的中心地位。著名的未来主义戏剧《他们来了》的主人公从未出现过,贝克特《等待戈多》中的戈多也是如此。“不在场”往往比在场更有意义。袁艺丹: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未知宇宙中的一股神秘力量,隐藏在戏剧背后,控制着一切。作者曾说,“雷雨对我来说是一种诱惑,伴随雷雨而来的情绪,成了我对宇宙间神秘事物无法言说的向往。”他既关注现实,关注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事,又超越现实,关注隐藏在现实背后的人性和生命存在的奥秘。《雷雨》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这种神秘力量的玩偶,在它的控制下表演悲喜交加的场景。它给了每个人重生的希望,却狡猾地在这些人的追梦过程中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把人的奋斗变成了一个无用的笑话。他们一个个拉着,扭成一团,像马掉进泥潭。他们越挣扎,就越陷入死亡的沼泽。神秘力量是多么残酷,曹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宇宙是一口井。谁掉进去了,谁也逃不出这个黑坑。”胡永志:曹禺曾经说过,写《雷雨》对他来说是“一种诱惑”。更重要的是,他说这些人物在“挣扎”,但只是陷入了生活的“泥淖”。所以要说主人公是谁,就需要看作者所说的“奋斗”和奋斗的人。一眼望去,、石萍、四凤、海、……他们都在沉闷的雷雨天气里无力地挣扎着。所有的梦想、希望、犹豫和挣扎都是苍白无力的,人类似乎在某种力量的控制下无法逃脱。既然奋斗注定没有意义,那么奋斗的很惨,奋斗的最有理想的人,也是最悲剧的人物。我们可以把《雷雨》的主角定义为“最挣扎的人”。我认为周平无疑是“最努力奋斗的人”。在石萍来到周公馆之前,就已经打算离开,打破畸形的“母子之爱”,并制定了接四凤的计划。周平有他的人生目标,并付诸实施,这是他的悲剧。至于樊沂,一个充满活力的人物,她的斗争从一开始就是无理性和疯狂的,她知道这将是徒劳的。虽然她的悲剧令人震惊,但观众早就知道它的失败是合理的。然而,周平的悲剧对于人们和观众来说都是不可预测的。周平有弱点和缺点,但他也有希望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正因为他“最挣扎”,所以他最悲惨。谭婷:《雷雨》最大的悲剧是谁?不就是那个咬紧牙关喝了一大碗苦药的女人樊沂吗?她是最接近雷暴中心的人,她是主角。可能这只是我的想法,不是曹禺的。我想《雷雨》中没有谁比樊沂听周平上楼时的心跳更痛苦了。她是曹禺风格的最好体现。李翔: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周朴园。首先,周朴园是整个戏剧的开始。第二,周朴园是所有戏剧矛盾的中心,他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各种矛盾。再次,从剧情来看,他是整个家族的核心,戏剧的悲剧结局就是在他一手操纵下产生的。第四,从作者的角度,我主要想把周朴园塑造成一个典型的人物。作者重点论述了封建宗法制度对人性的束缚和扭曲,也揭露了阶级矛盾的尖锐性。肖伟:我想《雷雨》的主角不在场。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只是他的奴隶,诠释缺席的他的存在,通过毁灭自己来展示他的力量,用曲折的方式表达作者对他的向往和恐惧。“他”就是曹禺自己也解释不清楚的“莫名其妙的力量”。《雷雨》中处处都有“莫名其妙的力量”,正是这些“莫名其妙的力量”推动和主导着全剧剧情的发展。没有了“莫名其妙的力量”,《雷雨》的剧情只是为了迎合观众的好奇心而进行的乱伦描写。周平和樊沂可以说是希腊神话中美狄亚悲剧人物的中国版,而周平和四凤的关系一直没有脱离旧小说中“儿子和女仆”的模式。正是作者在剧情中驾驭了这种“莫名其妙的力量”,让整部剧摆脱了庸俗的窠臼,让人们在欣赏的同时,不仅能欣赏到具体的剧情,更重要的是,与作者一起追问关于人生和这种力量的终极问题。这就是《雷雨》的巨大魅力。可见这种“莫名其妙的力量”是《雷雨》的天然主角。聂宇挺:我认为《雷雨》的主人公是祎凡,他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首先,樊沂有着鲜明的“雷雨”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有着可以毁灭一切的原始“蛮力”。她总是和作家刻意设置的背景氛围联系在一起。从开头“喘不过气来”的压抑,到结尾绝望的“复仇”,一种“雷雨”式的发泄,她的情感心态始终与作品的氛围融为一体。樊沂推动了戏剧情节的发展,并处于冲突的中心。因为她引向了石萍,因为她引向了周平和四凤的绝路。樊沂复杂而独特的形象使她成为一个英雄。她的性格有两个方向的极端:极端压抑和极端报复,这两个方向把她逼到了极致。最终她在“宇宙绝望之井”中挣扎,无力自救,增加了悲剧的层次和深度。吴:对于《雷雨》这样一部批判与沉思交织的作品,似乎不应该套用通常的主角-主题的分析方法。《雷雨》中的人物都称不上英雄。《雷雨》真正的英雄是“命运”。“命运”成为无处不在的隐形主角,参与并创造了剧中人物和情节的发展。樊沂是最“雷雨”的人,不可知的力量在樊沂的性格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剧中其他角色都体现了一个在生活深处被欲望所控制的性格。当鲁世平遇到周朴园时,鲁世平说:“这是命运,不公平的命运把我送到了这里!”这里第一次出现了“缘分”,但在剧情发展中并不突兀。在最终悲剧的过程中,“命运”一次又一次充当了巧合的制造者。吴相婷:我觉得曹禺的《雷雨》的主人公是祎凡。樊沂是一场“雷雨”。樊沂,樊沂,朵颐,樊沂,水的图案。樊沂是凶猛的波浪,永不停息的水,是清洗一切的“雷雨”。她的痛苦是最深的,欲望是最强烈的,所以爆发的也是最迅速最猛烈的,就像雷雨一样。她就是线索。她的气话往往是剧本的断裂点。王赢:《雷雨》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位置,彼此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相反,很难判断谁是英雄。这可能是作者的本意,他设置了一个从未出现却始终控制剧情跌宕起伏的英雄——雷雨!猛烈的雷雨象征着用巨大的力量控制命运。在它的注视下,一群陷入漩涡的人正在上演悲剧。作品的标题是《雷雨》,序言和结语中在医院里的安排也是为了让读者带着怜悯之心去看,做更深层次的反思。丹妮:《雷雨》是核心主人公,剧中所有的人物都以此为生命形式的中心。戏里没人敢跟它“抢戏”,也没办法跟它“抢戏”。《雷雨》是跳动的,不安的,焦虑的,剧中几乎每个角色都在说“无聊”,是主人公的“暗箱操作”。而这个主人公最喜欢樊沂,这就让这个“雷雨”的性格在她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各种各样的人生期待,最后总结在《雷雨》(雷雨般的性格,自然界的雷雨)里。一切都来源于《雷雨》,一切都结束于《雷雨》。郭: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一部剧的主角一般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牵引着戏剧线索,在全剧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考虑到这三个条件,周平无疑是合适的人选。然而,曹禺的作品中融入了对生命命运的深刻思考,从命运斗争和冲突的激烈程度来看,把樊沂确定为主人公也是恰当的。郑:英雄应该是。从序言到结尾,周朴园贯穿始终,促成了整个悲剧的发生和发展,而清醒状态下仍在承受悲剧痛苦的也是周朴园。作为“悲剧的摇篮”,已经成为一个符号,笼罩着上演周公馆悲剧的那群人。正是他造成了的“雷雨般”的歇斯底里,的绝望和软弱,造成了剧中的“阴郁”气氛,造成了周、鲁家族斗争中表现出的残酷主题。周朴园本身就是这一邪恶的受害者。最后,年轻一代去世了,留下周朴园看着两个疯女人,独自咀嚼自己的痛苦。人性的困境和命运的不可知也在这里得到了深刻的体现,并被提升到了“慈悲”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