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度锅巴”轶事
刘度镇不仅因当年的义和团而闻名,当地的特色小吃也为她增添了无尽的魅力,“刘度锅巴”就是其中之一。
刘度镇位于静海区西北65,438+00公里处,在天津西南20多公里处。这是一个千年古镇。据《静海县志》记载,位于九河下端的刘度始建于宋辽对峙时期,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大兴填海造地,逐渐成为集镇。因海河流域的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在此交汇,成为一级,故名——刘度。这里因为河水清澈甘甜,是守卫京津冀豫的水陆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水旱码头,商贾云集之地。昔日水运船只穿梭往来,繁盛一时。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就坐落在这个镇上。20世纪初,一场反帝爱国的农民阶级运动席卷了中国大地。义和团著名领袖张德成、曹伏天等在此设坛聚众,后率团赴天津打八国联军。相传,“刘度锅巴”的出现源于这个特殊的年份。
据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四月间,山东义和团的一个头目来到镇,与张德成商议“助清灭洋”的大事,便住进了镇上义和街的王家。因为那几天绿豆收成好,王家的女主人闲暇时就和这位山东义男聊起了绿豆的吃法。一会儿说了孤家寡人的绿豆糕,一会儿又说了山东的煎饼大葱。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第二天,王家的女主人早早起来学做山东煎饼。她回忆说,山东伊势连续试了几次,最后混合了一些面粉,才把所谓的“煎饼”端上桌。山东伊势品尝后说,虽然它不像山东煎饼,但它的味道很独特,类似于山东锅巴。张德成品尝后觉得味道不错,于是他把这种又圆又脆的小吃命名为“刘度锅巴”。此后,王家在制作过程中逐渐加入了一些当地特有的因素,并将制作方法传授给亲戚朋友和邻居。随着时间的推移,制作工艺不断改进,吃法也日益新颖。久而久之,锅巴成了当地著名的独特小吃。
“独流锅巴”最初是用绿豆粉和面粉(淀粉)制作而成,以石磨为机器,以大锅为炊具,每一个制作环节都精益求精。从挑选绿豆、泡豆、磨豆到摊成锅巴,至少需要五个步骤才能完成。首先筛选出颗粒饱满、个头均匀的优质绿豆,用石磨磨成两半;之后将磨碎的绿豆用清水浸泡,去掉豆皮和杂质,使绿豆晶莹剔透;用石磨将浸泡后的绿豆磨成豆浆;然后在青豆浆中加入面粉或面团粉,制成颜色透明、手感强的半成品;最后用柴火加热大铁锅,舀起面糊,然后摊成均匀的、像纸一样的圆饼,放在盖帘上冷却。整个生产过程约需10小时。吃的时候,把圆形的煎饼切成长条,放在油里炸一下,用木耳、菠菜、大火炒一下,撒上蒜末再出锅,作为美味的小吃。
早期的“独流果巴”成品为乳白色或略呈淡蓝色,为何后来变成金黄色?传言这种颜色的变化与清政府有直接关系。据传,光绪二十七年(1901)十一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京后,在xi安吃牛羊肉包子吃腻了一年多的慈禧太后,立刻想换换口味。当地官员为了讨好老佛爷,纷纷派兵在京城和直隶周边搜寻当地特产向朝廷进贡,其中就包括新推出的“独流锅巴”。慈禧太后品尝了“独流锅巴”后觉得特别爽口、暖胃,当即询问了这种小吃的名称和来源。她高兴的时候,就把它圈起来,作为朝廷的贡品。由于“刘度锅巴”被皇帝加封,在随后的制作过程中添加了适量的黄色配料,产品的颜色由乳白色或微青色变为金黄色。
据历史记载,“刘度锅巴”是由刘度镇的王家和尤家传给他们祖先的。自100多年前问世以来,由于严格遵循传统工艺,风味独特,在继承中不断创新,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地方风味小吃。目前菜品已经发展到菠菜锅巴、糖醋锅巴、肉丝锅巴、肉丝锅巴等多个品种。因其货真价实,质量好,价格低,很受顾客欢迎。它不仅成为了当地人的必备菜肴,也是当地美食“穷食富食”的典型代表。现已被静海列入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写于2017年9月26日。
薛宇森,男,汉族,笔名阿薛,1957,9月生于天津市静海县。我当过农民,放过牲畜,当过河工,当过村官。高考1979发布,1981正式参加工作。先有中专证书,再读大学文凭。他服务基层36年,在三个乡镇工作过。曾任公社生产助理、公社党委宣传干事、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乡党委宣传委员、乡长助理、副乡长、副镇长、政府顾问。我从小就喜欢爬行和涂鸦。起初,偶尔会出现零星的文章和手稿片段。从1984开始,他们逐渐完善。散文、诗歌、小说、寓言、杂谈等。纷纷见诸报端,漫画作品被添油加醋,尤其是民间故事和幽默段子。已在天津日报、天津农民日报、今晚报、滨海时报、北京晚报、静海文慧、中国漫画、吉林婚育漫画报、幽默与笑话、静海作家网、海河网发表作品400余篇。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个人文集《九月的回忆》,主编《静海CPPCC六十五年》(待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