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相如散文作品评价七例
刘相如同志让我为他的散文集作序,同时寄去了一些作品。我同意了,也认真看了,引起了一些关于散文的思考。现在把它写成文字供作者参考,并向方嘉请教。
中心问题是:什么是好的散文?个人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诚、诚、简、准。
诚信是指命题立意,贯穿立意的全过程,体现了一种严肃的人生态度。
真诚意味着情感上不能有任何虚假和做作。不能“玩”散文。
简单,当然是高技能,或者没有技能,或者反对淫秽。
准确,就是反复筛选,提炼词句,达到不容易,不可替代的地步。
如果更进一步,我们不妨指出,最根本的是诚实和真诚。
古代的论文都是讲“情”的。我觉得所谓的情感,就是诚实真诚,或者是想起身边的琐事,或者是长得像花鸟鱼虫。在有气节有志气的人的笔下,他们可以到处抒发自己的感情。因为,爱真的是文章的灵魂和精神;情与志,散文将处于加形散而不散神的完美状态。
我还是有点理解的。我相信,只要作者有所觉悟,写出点东西来,那么追求简洁、准确的想法就会意外实现。简单和准确是诚实和真诚的孪生姐妹。
所以,这涉及到一个产品问题。有人嘲讽:人格和文学是分裂的,甚至是对立的,现在到处都是,却比不了那么多!言外之意是,不认识人也可以写论文,但恕我不敢苟同。相反,既然文学风气腐败,就越来越需要强调两者的统一。否则对于当下,对年轻人有害,对于未来,真假难辨,海边城市,历史难教。
我一直很尊重杨朔同志的道德文章。在被流放之前,我和他只有几次接触,对他了解不多。不过听了朋友的介绍,都称赞他作风正派,感人至深。非常遗憾的是他也犯了错误——六十年代初的名作《海城》等,他的画面优雅的意境与那天饿死人的社会背景反差太大,至今为每一个有见识的人所诟病。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充满悲剧气息的深刻教训,值得所有同志引以为戒。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杨朔同志的这些作品,是不能和其他被奉为名人,刻意造假粉饰的人相提并论的。在我看来,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有的人是一群各方面都不择手段的文盲。
针对这种败坏散文的不良行为,我记得我曾经在一篇名为《月芽春与伪散文》的散文中抨击过。我还是坚决拒绝伪散文。即使得罪了有权有势或者有心机的人,也绝不会后悔。
可惜散文界一直有一个有害的公式,说散文是“美丽的散文”。但我发现,在这种“优美的散文”背后,善于造假的人往往是能够做足手脚的。那场景和前几天曝光的假茅台几乎一模一样——加入滴滴微醺,老瓶冒充新瓶。
一味堆砌华丽词藻怎么能等同于文采?一旦缺乏勇气和心,表达就未必美好。这是我的信条,也是我警惕的对象。
如果上述标准成立的话,我会说刘相如同志的《Xi小杂》、《彗星》、《樊华》、《星悦年》、《小迪》、《余华》、《嵇》、《阙书》等。可能都叫心里话:不夸张地动真格,含哲理而不说教。
只有这样,作品才能繁荣,散文复兴的口号才能实现。
合肥1987.6.14
(本文原载《散文》月刊《作家》——刘相如散文作品赏析。
郭寅
应该说,刘相如的散文风格之美,是一种“江南杏花春雨”的阴柔之美。
他是如此的细心和温柔;他就是这么一座小桥,边走边唱。
十四岁,六年级,刘相如在儿童文学上发表了他的第一部小说《春之翼》。
《春天的翅膀》讲的是他自己,一个害羞的少年,正在努力展翅腾飞,却依然显得稚嫩。春天的翅膀,也就是那个时代,年轻的共和国像一匹新生的小马,昂着头,小跑向前。
刘相如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在大自然中飞翔的鸟儿。这个开始,就注定了他会成为一个诗人和一个散文作家;探索、发现和赞美美的诗人和散文作家。
正因为诗人对美的敏感,他才能“听到小牵牛花诱人的气息”;他可以发现,在大自然张开的怀抱中,人的瞳孔又恢复了纯净清澈。
正是因为一个诗人对美的迷恋,才会对天上的“闪亮的星星”和河边的“清澈的青蛙”着迷。他迷恋“散发着清新润泽的芬芳”的“春苗”,迷恋“在远树间缓缓移动”的“白云”。他的内心充满了“对自然的爱”。
他对美的目光并没有停留在山川花草上,他也将深情的目光移向了我们的社会。
社会不像自然那么简单,它比自然更复杂多变。
正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里,他的“春天的翅膀”被雨水打湿了。应该说是重创。就因为一个至亲是富农,刘相如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即使高考成绩优异,考上了北大,也考不上大学。也许是他求美心切,所以性格气质在作怪;也许是因为他没能考上大学,但他一直是中学老师,也一直能不断地发表作品。在他先发现后发现的作品中,他非常忠于对美的赞美,但他恨恶邪恶却又说不是那样,咬牙切齿。他似乎顺从于“温柔敦厚,诗的教导”
他歌颂了一位伟大的启蒙老师。老师在教他们认识“人、手、脚、刀、尺”这四个字的时候,说得多么好:“人有一双手,两脚,可以创造,可以行走。他们害怕什么?刀可以斩荆棘,开路。尺子,用它来丈量世间万物。”正是启蒙老师的开导,让年轻的刘相如摆脱了对彗星的恐惧。
他歌颂蔡师傅。一位去过西欧的老年知识分子告诉他,西欧的习俗把彗星的出现视为人类幸福吉祥的标志。有了这些知识,刘相如曾经让一个因为人们的迷信而受尽屈辱的农村妇女,“眼前豁然一亮”,“淡淡的忧伤中有了一丝希望。”
他表扬了一个普通的农民。这个农民,像千千成千上万的其他农民一样,渴望财富和幸福。贴春联,他让人写“五谷丰登,牲畜兴旺”。他知道快乐从何而来,所以他也需要写“喝水不忘掘地者,翻身不忘* * *者”。但在十年浩劫中,这位老农凭着淳朴的直觉和淳朴的忠诚,毅然决然地拒绝贴“谋反”的春联,而是写下了“霜严竹青,雪大梅花红”。虽然充满了批判和“死而无悔”
他表扬了一个华侨的女儿。女孩在左倾路线下遭受了这种折磨。“四人帮”垮台后,她出国与父亲团聚。但是,她开始喜欢上了祖国,喜欢上了留在祖国的老而可亲的人们。每次写回信回国,她总会反复写一句诗:“我是一颗孤星,徘徊在遥远的天堂。”银河分离,我梦见一个可爱的形象。她说她“厌倦了这个怪异的社会,疯狂膨胀的人性,以及为之而存在的生活”。"“她”渴望回到故乡的田园生活。"她终于回来了,因为星星真的离不开月亮,游子总是舍不得离开家乡。刘相如也为至今阔步前进的梁园,赞美了自己曾经长期居住的祖国的一片土地。梁园和项羽从此兵败而逃。清代诗人王澍曾感叹“柳暗花明还远,枯粮荒”。现代诗人闻一多,在军阀混战中擦肩而过,面对梁园衰败的景象,曾“滚下一行眼泪”。解放后,这里曾经繁华一时,但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这里又变得“悲凉”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天才又来了。而更好的梁园,“现在才打开第一页。”
作者并没有把目光集中在乡下的一座梁园上。而且还是五千年,万里,想象力,忠诚的触角延伸到无限的时空。一支笛子,一支笛子,让他想起了祖国的西南,想起了战国的吴和晚唐的杜牧。想起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我想到了日冕的侵略,守住日本的英雄,岳飞的《浦江红》,...
作者,作者的家庭,就像作者最喜欢的笛子一样,时不时经历了无数的波折。解放后,哥哥的笛子奏响了祖国的春天,把呛人的笛子留在了一个僻静的角落。而我嫂子却因为参加悼念周总理的活动而被绑架,我哥含泪吹笛倾诉自己的委屈、疑惑和悲伤。四人帮终于垮台了,太阳终于又出来了,哥哥竹笛里“喜讯”的音乐又一次充满了大地。作者高兴地写道:黄鹤楼里玉笛吹,江城五月梅花落。我们的诗歌不再是为了表达我们生活的精彩。
作者对祖国,对一切善良的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爱是多么深沉真挚,作者倾吐忠诚的笔触是多么细腻委婉坚定。
我不想赞美作者的写作技巧,也不想赞美作者令人难忘的诗意语言,因为我觉得这其实是对一个对生活、对人民、对祖国、对民族历史充满了深深热爱的人的不尊重。
而且,对于鉴赏水平高的读者来说,我也不一定要做一个不称职的语文老师。
作者现已人到中年,却在全国各种报刊上发表了上百万字的文章,出版了十多部作品集。他以自己的成绩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民间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电影家协会等数十个文学团体或导演的成员。
我们走过的路值得回顾,但重要的是在通往西方辉煌未来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刘相如在前进。我们很难预测他会达到哪个巅峰。
诗是可亲可爱的,他会有多少伟大深沉的诗,就有多少伟大深沉的爱。
爱情的火焰永不熄灭,诗歌的春天永不枯竭。
《论文学自由》原文写于1987,收录于《郭寅美学文集》——兼论刘相如作品的语境美
发动机
刘相如的小说《美人坡》一出,读者的眼睛不禁一亮。这部在广阔时空背景下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小说,在道德、正义、邪恶、谬误并存的历史镜子上,忠实而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变化着的社会生活状态。我不能不说他很大方。小说感人至深的情感阐述,扑朔迷离的场景描写,勾心斗角的人物内心揭示,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使其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一种秉性善良,热爱美的诗歌的写法,赋予了许多场景以散文诗的美,真诚地与读者分享一个人为了生存而对世界的理想探索。作者对时代的把握和描写场景的功夫,再加上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呼之欲出的群像场景,勾勒出了一幅幅鲜活的文学样本。
然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刘相如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文学语境。
众所周知,刘相如曾经是一个以写散文为主的作家,《美人坡》似乎就是他用散文语言写的一部小说。他曾出版的散文集《星月》、《淮上风情》、《十步草》、《迎西小扎》、《星光》等,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欣赏他深刻而优美的散文语言,常常让读者忘乎所以。阅读《星月》、《鱼花池笔记》、《彗星》、《杀鼠》、《荒芜的善》、《境界》、《人生感悟》、《老人与巷子》等。,被很多读者剪贴,流传。读者熟悉他的散文。不像某些作家,他被媒体炒作成炙手可热的人物,但我觉得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作家。正是在沉默中,他让自己耐人寻味的作品悄然出现,让认识他的读者一次次被真实的文学所影响。
刘相如的作品有一种特别的语境美和思想美,这使他有一种很多人没有的风格。以他过去写的大量杂文为例,其实是对生活细节的个性化独特表达。读刘相如的作品,就是读刘相如。他是那么谨慎、温柔、准确、细致;那样沉思是明智而深刻的;他是那么细致,那么热情,那么闲庭信步,一点也不着急...他深刻的人生,温馨浪漫的文采,诗意的语言氛围,如画的渲染色彩,悠远纯净的意境,哲理的提示和讲解,总是把读者带到生活真诚而丰富的内涵...
二三十年前,刘相如先生初入文坛,就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语言风格深深打动了读者。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长江文艺出版社作为优秀散文画册专门出版的《星星和月亮的阅读》一书出版时,新华书店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场面,许多青年文学爱好者、大学生和中学生在书店排队买书。这一幕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读《读星月》,犹如在辽阔的原野上呼吸晨风,采撷美而不妖的珍珠。生命之初的一切,都被巧妙的折叠在美丽的文字里,一条神散的条形河流,壮丽地流淌出来。优美的文笔,隽永的意境,动人的表情,如仙乐般悠扬,若莺打嗝。清新典雅的风格给读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如果说他早期的作品注重艺术表现,给人以美感,但在他近期的作品中,他却倾向于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去探索现代社会中各种真实而典型的现象,去分析生活和社会,我们可以从《美人坡》中看到这样的场景。
刘相如几年前发表了一系列散文,《庐山心理笔记》把笔触探进了现代人的内心深处,包括生活在幻觉中的女大学生;有男青年怕菩萨;有一天骂几百遍,不喜欢周围一切的老人;有些“狂妄自大”的病人认为他们可以成为“世纪伟人”...现代文明让我们的生活节奏骤变,生存空间掀起了一股红尘,文明也在人们心中产生了黑暗。相如先生用作家敏感的触角去探寻导致它的社会根源,把“黑色思维”呈现给人们,对读者的警示和震撼是不可小觑的。此外,他的爱情卷问世,其深刻的人性思考和朴实的语言风格,使读者聆听到一个高尚而睿智的人的叙述。彼岸的佛,启蒙,春天的希望等。,在趣味的隐居中向读者揭示简单的生活真相。这类散文不时流露出一种超脱从容的境界,符合大道之性...他在《爱情卷》的序言和后记中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他都能实现……”“它不是寻求和获得任何东西,而纯粹是一种心灵的自然和感情的流动……”和“建立自我控制”有时,是跌宕起伏、重重叠叠、浓淡相间的漫画笔触,几笔就能画出生动的出生场景;有时候他不直接写,比如云中隐山,峰峦蜿蜒,让人从美感中通过自己的感受去揣摩,让你自觉不自觉地体会到另一层真实的人生意义。“想想我们中国人,他们有许多值得骄傲的智慧,但不幸的是,许多方面都被偏见的习惯所掩盖……”(彗星);“生活铸就了蓬勃、卓越和高贵...也没有投下沉默的、很少奢侈的、很少失望的、很少平淡的色彩而毫无保留地牺牲了一切……”(《魏年》);“人们把叹息留给昨天,人们把梦想留给明天……”(夜之眼);“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一只蝉是最重要的,有时候千军万马是最不重要的...为了一个体内的食物而斗争,为了一个体外的东西而斗争...我们所有人都只是生活在一个过程中……”(《鱼花池笔记》)“人一生都在努力摆脱旧习和困难,再加上迷茫,这都是人生的风险。循规蹈矩的人...用他所有的纯情唤起人们最初的真诚……”(《阅星月》序言)。这种警示性语言在他的文章中随处可见,并以不容置疑的尊严、细腻的精神和浪漫组织在作品的和谐乐章中...刘相如以自己对文学和人生的体验,为我们打开了文学和人生的双窗口。在社会上某些伪文学盛行的时候,作家不害羞,不浮躁,依然默默的写出自己真正的美文佳作,就像一个安下心来过着被生活磨坏的生活的老人。他默默的从事着自己勤劳自信的耕作和收获,让一个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骄傲,从不求名,从不哗众取宠,更不会。用他自己的话说:做一个真实的人,写一篇真实的文章。一位评论家曾说,读刘相如的作品,就像被月光陶醉一样纯粹、深刻、美好。
庄子笔下有一种人叫智仁。刘相如并不认为自己是“知人论世”,而是一种值得珍惜的高境界。有高尚的艺术品位,有紧绷的民族文化,有久经考验的文学灵魂。刘相如就是用这种境界来陶冶自己,不断创造自己,修身养性,具有同样的人性。这些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希望刘相如能像月光一样,在以后的创作中写出更加深刻纯粹的佳作。
写于2005年8月3日(原载于《华夏散文》和《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