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部部长李秀英简历
1952年,驻闽某志愿军组织战士在礼堂看电影,看的是当年刚出的纪录片《淮河一定要修》。
电影中一句台词念完,观众席后面突然传来“呐喊”声。刚开始没人理会,后来声音越来越大。许多士兵转过头去看发生了什么事。
“连长,你怎么哭了?”一个小战士看见他们的连长冯坐在凳子上,低头哭泣。他的眼泪像打开闸门的洪水。
许多战士围在冯身边,拍着他的背。冯哭了很久,颤抖着指着屏幕上的一个女人,抽泣着说:“那个女人是我失散六年的妻子……”
士兵们听后都惊呆了,赶紧问怎么回事。
那么,为什么冯和分别花了六年时间呢?这些年他们经历了什么?夫妻最终团聚了吗?
要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我们应该从纪录片中的女主角李秀英开始。
从65438到0930,四岁的李秀英被她贫穷的父母收养给她无儿无女的叔叔和婶婶,他们从事小生意。
李秀英从小就非常聪明能干。在叔叔开的小饭馆里,他选菜、淘米、包饺子都很熟练。
在李秀英的童年,除了舅舅的小饭馆,还有一条大河,淮河。
淮河的水很大。李秀英家所在的安徽省颍上县位于淮河流域。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喝着淮河水长大,也靠淮河水灌溉千里。
当李秀英13岁的时候,这条河突然变得“愤怒”起来。
1939年6月,暴雨肆虐全球,日夜不停。七月,淮河决堤,洪水从淮河口冲下来,像野兽张开血盆大口,吞没了所经之处的所有房屋。
李秀英的家也被洪水淹没了,所以我的叔叔迅速带李秀英到树上,以避免被洪水冲走。
后来她跟着叔叔阿姨出逃,恰逢当时中国雾霾。除了躲避洪水,李秀英的家人还需要逃离战争,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
这样的流浪生活一过就是六年。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李秀英一家都不用担心日本兵的突袭。他们和许多村民一起愉快地回到了家乡。
在老家,舅舅打算再开一家小饭馆,需要一个帮手。
经朋友推荐,老实能干的冯去了他叔叔的小饭馆打工。
十九岁的和年轻而充满荷尔蒙的冯朝夕相处,很快就彼此喜欢上了。
只是那个年代的青年男女很难直接表达爱意,但我叔叔阿姨作为有经验的人,早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帮了他们一把。
我叔叔成功地把冯招为他的女婿。冯和的婚姻生活很美满,第一年就生了一个女儿。没过多久,李秀英又怀孕了,一家人笑得合不拢嘴。
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1946年夏天的一天,家里遭遇了一场灾难。这一次,不是水灾,也不是旱灾,而是国民党抢年轻。
那一天,冯刚刚在家收割完小麦,回到父母家帮忙割麦子。正当他要乘船渡过何润渡口时,他被几个国民党士兵盯上了。
这时国民党军队的衰落已经很明显了,所以到处抓壮丁来补充部队里的兵力,无异于土匪。不幸的是,冯被这些国民党士兵抓住并强行带走。
怀孕七个月的李秀英仍在家等待丈夫回来。她非常惊讶。按道理,她老公最多一两天就能完成。为什么他已经五六天没回来了?
正当她担心丈夫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想拖着怀孕的身子去看时,一个老乡赶过来说:“秀英姐,薛永哥被抓了……”
原来当时报案人逃跑了,过了好几天才回来通知他。听到这个消息的李秀英眼前一黑,几乎晕了过去。
张学勇被捕后,李秀英经常在半夜的噩梦中惊醒,总是梦见丈夫在战场上被炸弹炸成碎片。
在冯被带走的那段时间里,对丈夫的思念充斥了整个大脑,她担心战场上的子弹不长,丈夫会不会出事。
此时,身在国民党军营中的冯最挂念的是他的妻儿。他几次逃跑,但都被抓了回来。挨打后,国民党军官告诉他,他全家都被他们打死了,这使他很难过。
虽然冯并不完全相信,但他看到这些士兵非常冷酷无情,估计家人活下去的希望渺茫,所以感到非常绝望,对国民党军队更加痛恨。
幸运的是,冯部队的军官思想觉悟比较高,在后来的战斗中造反,参加了人民解放军。
原本十分绝望的冯眼前一亮,因为他发现解放军的作风与国民党军队完全不同。解放军有严格的军纪,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
冯认为,如果秀英他们都死了,他就和国民党打一仗,为他们报仇。如果他还活着,战后他会回到他们身边。
因此,冯跟随人民解放军西征,他心里可能有血海深仇。他作战勇敢,多次立功,不久就被提升为连长。
在家里,李秀英在确认丈夫十有八九不会回来后,主动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因为此时,她的叔叔和婶婶都老了,叔叔又患了肺结核,几乎没有劳动能力。
在李秀英的悉心照料下,这个家庭终于可以继续生活下去了。
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李秀英的家乡再次遭遇了淮河的“怒火”。洪水造成了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仅洪水就造成近500人死亡。
对此,中共中央毛主席痛心疾首,立即指示向灾区增派人力物力,并作出“责令水利部限期制定引淮方案”的批示。
1950年底,在水利部的领导下,淮河治理一期工程开始。从小遭受水灾的李秀英是第一个报名参加淮河整治的人。
李秀英不仅自己去了,还动员全村26名妇女去治淮现场。这个“女兵”成了工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虽然是相对弱势的女性,但是在工作中却一点都不含糊。男人有能力,而且都有能力,甚至更好。
李秀英看着工地上写着毛主席“淮河一定要修”号召的牌子,精神抖擞。李秀英带着女孩们干了一整天重体力活,如抬铁轨、挖泥土和洗石头。
后来她回忆,用来做扁担的四臂粗的杠铃,下午被几个女生硬生生折断了。到了晚上,他们的肩膀疼得睡不着觉,只好把杆子放在上面使劲按才能睡着。
凭借出色的表现,李秀英在建筑工地上小有名气。但是就在她如日中天的时候,她突然摔倒了。
“秀英同志,你好好休息,身体恢复之前不准下工地。”时任淮河管委会工程处副主任的钱热情地为躺在病床上渐渐苏醒的说话,并叮嘱医生在她的伤势完全康复前,不要让她出院。
那么,李秀英为什么去医院?
原来,有一天中午,烈日当空,李秀英正在工地上努力工作。突然,他眼前一黑,吐血晕倒在地上,吓到了旁边的工友,他很快被抬进了医院。钱部长闻讯后,第一时间赶到医院,看望了久仰大名的同志。
大臣钱再三叮嘱后离开了医院,继续忙于治淮。而李秀英在这件事上,一直都很“叛逆”,她只是趁病房里没人的时候醒来,赶到淮河工地,和大家一起忙碌。
从此,李秀英和“女兵”们不怕苦不怕累,深深感染了身边的人。到7月淮河整治一期工程结束,1951,她先后两次被评为淮河整治超级劳模。
李秀英的事迹传到党中央,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国庆节前夕,22岁的李秀英作为一名农业劳动模范,被邀请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会议,在此期间,他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看到毛主席和出席会议的代表们一一握手,离自己越来越近,李秀英的心怦怦直跳,说不出的激动和兴奋。
轮到李秀英时,她拿起会议桌上的一本书,递给毛主席。毛主席兴致勃勃地为她签了名。这本纪念册后来成为李秀英一生中最珍贵的物品。
同年,1年10月国庆,李秀英等代表与毛主席、周总理、宋庆龄副主席一起登上城门,观看了国庆庆典。李秀英觉得他好像在做梦,他非常兴奋。
在当天的晚宴上,时任全国妇联副主席的邓和钱部长来到身边,亲切慰问。最后,钱部长提议与合影,激动不已。后来她留着照片,经常拿出来擦。
正当李秀英在中国治淮工作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北京获得相应荣誉的时候,他的丈夫却在千里之外的福建。
解放战争胜利后,冯想赶紧回老家,可偏偏这个时候美帝在朝鲜搞事,国家征召他的部队赶去前线。于是冯服从了命令,决定先打败“美帝国主义之狼”,然后再找自己的家人。
从朝鲜战场轮换后,冯的部队被安排在福建休整。休息期间,部队经常组团看革命电影,一是让战士放松,二是宣传巩固政治思想。
“今晚,纪录片《淮河一定要修》将在部队礼堂放映……”1952年的一天,部队领导下发了看电影的通知,在官兵中引起了一阵骚动,大家都很高兴。
哪怕是集体观影活动,军营站岗的工作也不能停。那天值班的士兵很想看电影。一向肯出力的冯接过他的枪,说要替他站岗,让他快去看电影。
就这样,冯独自一人在军营门口值班。我以为这个晚上已经过去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连队文书来找他说:“连长,你老家是安徽颍上县吧?”
冯作了肯定的回答,然后文件上说:“今晚的电影是关于前年治理淮河的。颍上县人多,说不定还有你认识的人呢!”
冯还没来得及回答,文书接着说:“跟你说吧,连长,我家不在淮河附近,也没有我认识的人。我会为你站岗。去看电影。”
冯想,也许他真的可以在电影里找到自己家乡的人。如果他能看到他的妻子和孩子,那就证明他们还活着。这难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吗?于是冯谢过他,匆匆向礼堂走去。
冯悄悄地走进观众席,坐在后排,小心翼翼地寻找着电影银幕上妻子和女儿的身影,眼睛不敢眨一下。
“秀……”突然,一个清瘦帅气的身影出现在屏幕上。看到冯的那一瞬间仿佛被电死了。秀英的名字刚要从嘴里飞出,又被他咽了回去,因为那个人真的很像,只是影像有点模糊。他不确定。
冯有点紧张和激动。他压抑着这些感觉,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屏幕,脸用力前倾,屁股离开了凳子。他几乎屏住呼吸,非常焦急,想确认那个人就是李秀英。
我看到银幕上不时出现那个身影,但电影台词里并没有提到她的名字,所以冯无法确定。
旁边的战友看他这么专注地看着屏幕上的少妇,有些开玩笑地说:“连长,那姑娘挺漂亮的……”
这时,冯才懒得跟他开玩笑。他甚至好像没有听到战友的话,眼睛盯着屏幕。
当电影中提到这个名字时,开场的一幕发生了,冯松了一口气。他慢慢地坐在凳子上,低着头,滚烫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然后他开始悄悄地哭,然后声音越来越大,直到所有人都听到了。
我从冯口中得知,荣获劳动模范称号并与毛主席握手的是他的妻子。战士们又惊又喜,想见见嫂子。
终于痊愈的冯既兴奋又悲伤。兴奋之余,他知道他的妻子和女儿还活着。可悲的是,他不知道自己突然消失了六年。他们是怎么过来的?这一定很难。他为他们感到难过。
第二天,冯很快写了一封信,送到他的家乡,报告他的妻子和女儿的安全,并询问他们的情况。
在安徽省颍上县,一名邮递员蹬着自行车,身后挂着两大袋信件。其中一封信“价值一千美元”,因为它承载了一名解放军战士六年来对妻子的思念。
很快,这封信通过邮局,到达了李秀英家附近。李秀英正在家里工作,突然收到一封来自邮递员的信,这很奇怪,因为很少有人会给自己写信。
当她拿起信封,撕开它时,她发现签名者的名字是冯。她脑袋一懵,然后慢了下来,喃喃自语:“他还活着!”然后流下激动和悲伤的眼泪,瘫在地上,这个坚强的“铁娘子”很少哭。
家人和邻居跑过来看发生了什么事。当他们看到冯写了一封信回来,他们互相祝贺。
冷静下来,李秀英一遍又一遍地仔细阅读丈夫的信,把信纸举到胸前,就像抱着丈夫一样。然后她按照信中的地址给冯写了回信,夫妻俩终于在六年后通了信。
今年8月,夫妻二人通过信件决定,李秀英将把孩子留在家里,独自去福建看她的丈夫。
“欢迎,欢迎……”当踏进冯的军队大门时,只见一队士兵整齐地排着队,喊着欢迎的口号。而她的丈夫冯站在门前,手里拿着鲜花,等着她。
看到激动万分的,冯走上前去,给她献上了鲜花。两个人面面相觑,说不出话来。此时,旁边的士兵起哄,喊着“抱抱,抱抱……”,夫妻二人羞涩地相拥。
分开六年,两个人都有很多话要说,但是那天都没有时间说。因为部队专门请了淮河劳模李秀英给战士们做报告。
李秀英在士兵面前与“女兵”分享她的故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感动了现场的战士们,现场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李秀英整天被鲜花和掌声包围,只有在晚上他才能和她的丈夫说话。部队特意给冯放了一天假,让他和好好团聚。
那天晚上他们很难入睡。这六年对彼此的思念长达六十年,他们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结束相思?
然而,重逢没几天,分离终于来了。夫妻两个,一个在老家工作,一个在部队,不可能一直在一起。两人依依不舍的分开了,却没有了之前的绝望和落寞,因为他们知道很快还会再见面。
八年后,也就是1960,这对想结束这种共同生活多日的夫妻,终于由作出牺牲,放弃了在老家的工作,来到冯的部队驻地当家眷,过上了随女随唱的生活。
十年后,冯的部队被解除职务,转移到山西运城,跟随他们。
又过了六年,也就是1976,冯从乡长的岗位上调到了家乡的交通局,终于可以回到家乡,在当地的印刷厂当起了工会主席。
从青年到老年,夫妻俩相依为命,相互依偎。冯最终于2003年6月去世,11,至今健在。
那个年代简单纯粹的爱情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芬芳。冯和在遭遇变故后,表现出独特的不屈于命运的可贵精神。
抱着一线希望见到妻子,一个勇敢地活了下来,后来参加了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屡建功勋,共同打败了国民党反动势力,摧毁了美帝国主义的阴谋。
一个保持着丈夫会回来的信念,坚强地肩负起家庭的重担,用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后来积极参加革命和治淮工程,充分发扬了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认可。
幸运的是,失散六年的鸳鸯终于团聚了。从此,他们相依为命,像许多革命老搭档一样,在简单美好中幸福地度过了一生。
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永不过时,他们纯真快乐的爱情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