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桥梁专家

茅以升(1896-1989),中国桥梁科学家,江苏镇江人。1916毕业于唐山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第二年,他获得了康奈尔大学的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1年在加里理工学院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学院(唐山交通大学)教授、东南大学工学主任、河海工业大学校长、北洋理工学院院长、杭州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交通大学唐山理工学院院长、国民党政府交通部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方交通大学校长、铁道部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科协第二副主席兼名誉主席、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三届理事长、九三学社第五-七届中国桥梁与结构工程学会高级会员、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学会会员。1982被美国国家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称号。1933主导杭州钱塘江大桥设计施工。1959参与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

茅以升从小好学上进,善于独立思考。在他10岁的时候,端午节的时候,家乡举行了龙舟赛。所有观看比赛的人都站在文德桥上。因为人太多,桥塌了,压死淹死了很多人。这件不幸的事沉重地压在茅以升的心头。他暗暗下定决心:长大后,一定要造一座最坚固的桥。从此,茅以升每当看到一座桥,不管是石桥还是木桥,总是从桥面到桥柱看个够。茅以升上学后,从书本上看到有关桥的文章和段落,于是抄在笔记本上。当他看到关于这座桥的图片时,他把它们剪下来并粘贴上去。时间长了,他积累了好几本厚厚的笔记本。

高中毕业后,茅以升考上了唐山工业学院土木工程系。唐山路矿1916毕业后,以第一名的成绩保送美国,成为一名研究生。他在九月份去了康奈尔大学。谁知学校的报名处主任得意地说:“中国唐山没听说过这个学校,必须通过考试才能报名。”。经过考试,茅以升成绩优异,于是报考了桥梁专业的研究生。此后,唐山路矿学校的毕业生被保送至康奈尔大学读研究生,特许不再通过考试。茅以升于1917获得康奈尔大学研究生院硕士学位,于1919获得美国加里·李基理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是“桥梁力学的二次应力”,在当时是世界一流的,所以获得了嘉里吉理工学院颁发的科研金质奖章。1919 12、24岁的茅以升毅然回国,成为交大唐山学院的教授。茅以升说:“回顾我的学习生活,这14年的努力就像是在建桥,为我的人生筑起了坚实的桥墩。”茅以升回国后,先后担任唐山工业学院教授、南京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河海工业大学校长、天津北洋工学院校长兼教授、江苏水利局局长、交通部中国桥梁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北方交通大学校长。

1933至1937年,茅以升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主任,主持修建了我国第一座兼具公路和铁路功能的现代化桥梁——“钱塘江大桥”。他用“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解决桥梁建设中的技术难题。从此,茅以升的足迹遍布全国,他的名字也随着新建的大桥留在了全国各地。经过五年的努力,茅以升终于建成了现代钱塘江大桥。

从1955到1957,茅以升是武汉长江大桥技术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他接受了修建中国第一座跨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任务。1955年9月,大桥正式开工,于1957年9月25日竣工,比计划提前两年。1957 10 6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举行通车仪式。这座桥是茅以升设计的,是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桥。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下层为铁路桥,桥宽18m。主桥长度为1155.5米,加上两端的公路引桥,总长为1670.4米。大桥连接京汉铁路和粤汉铁路,成为贯穿中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将武汉三镇连成一体,保证了中国南北铁路和公路网的一体化。

65438年至0958年在京修建人民大会堂时,周恩来总理指出:“需要茅以升签字保证。”党和国家对茅以升非常信任,茅以升对党的工作极其负责。他对人民大会堂的结构设计做了全面的审核和核算,最后签了字。

茅以升一生学桥、筑桥、写桥。在中外报刊上发表文章200余篇。主持编写了《中国古代桥梁技术史》、《中国桥梁——从古至今》(日文、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著有《钱塘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作品选》(一、二)、《茅以升作品集》。

自1954起,先后当选为第一届至第五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1987 10月,光荣加入中国* * *。他为中国和世界的桥梁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89 165438+10月12死亡。

中国石拱桥创作论(茅以升)

《中国的石拱桥》一文是1962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一篇短文,后来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沿用至今。

这几年,很多中学老师都写信或者拜访我,反映课堂教学的一些情况。教育工作者叶沧岑教授也四次找我咨询这门课的备课问题。我给出的一些答案转载于与汉语教学相关的出版物。现在的语文教材收录了各方面的文章,知识面极其广阔。从我接触的中青年老师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他们对每一篇范文的研究都是认真细致的。我被这种精神深深感动了。最近郑州教学通讯编辑部的同志打算出一本书《作家谈中学语文课文》,要我谈谈创作过程。我配不上作家的称号,但由于上述情况,借此机会回忆一下写这篇文章时的构思活动,如果有助于广大语文教师所要求的教学效果,是有益的。

首先,这篇文章是关于中国的石拱桥。石拱桥是中国传统桥梁的三大基本类型之一。石拱桥体系多样。本文所写的两座桥是百万座石拱桥中的杰出代表作品。几千年来,石拱桥遍布全国。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们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他们是中国古老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上为祖国赢得了荣誉。迄今为止,大量的古桥保存完好,可以说是历代建桥人精湛技艺的历史见证,也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一座古桥,经得起自然灾害和战争的考验,千百年来没有断过。它不仅作为纪念碑被保存下来,而且还保持了其固有的功能,堪称奇迹。当然也要归功于历代的辛苦修缮,而这种修缮活动往往是来自民间对桥梁的喜爱和保护。这种社会风尚,在中国桥梁史上,有很多故事,值得一说。中国被认为是一个有许多桥梁的古老国家。这种历史概念和数量概念,以及相当直观的印象,都是了解中国石拱桥需要涉及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如果把这些鲜活的史实去掉,不仅内涵空洞,一两个孤立体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其次,石拱桥在我国桥梁发展史上出现较晚,但一旦出现,发展迅速。即使在1880年现代铁路公路桥梁工程技术传入中国后,仍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并通过现代工程理论与新型建筑材料的结合取得了更大的发展。本文介绍的这两座桥在赵州桥已经延续了1400年,卢沟桥在汹涌的永定河上屹立了近700年。两座都雄伟坚实,至今仍保持原有风格,可供重型车辆通行,在国内外石桥中实属罕见。赵州桥的敞肩创作比西方早了七个世纪,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说明设计和建造是科学的。另一个例子是赵州桥的浅基础和短桥台。许多现代工程师都惊叹不已,因为它历经多次地震和洪水而幸存,这绝非偶然。张汤·贾珍在《石桥》的序言中说:“这是奇怪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评价,几乎和20世纪的工程学者不约而同,技术高超,在这里可见一斑。在大量史实中总结出古代石拱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的技术成就,这是国内外桥梁和任何建筑追求的一致目标。6世纪初,中国能工巧匠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取得的辉煌成就值得骄傲。

再次,跨水搭桥,意境之美,雕刻装饰之美,风格多样,也是体现中国审美标准的民族传统。无论建筑大小,技术都要提高,就像画画一样,不能有失败。自从石窟造像盛行以来,古代石匠就有了一套高超的技艺和一定的艺术设计水平。赵州桥的栏杆和卢沟桥的石狮都以其艺术珍品而闻名,这也是中国石拱桥在艺术上的可取传统,并对现代石拱桥的装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石拱桥在古代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在今天仍然有发展前景。过去有用的东西今天仍在发挥作用。因此,它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杰出的才能。我们一定会在现代桥梁事业中取得更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