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方言简介及详细信息
在语言划分上,1987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新民方言的分布区归为客家话,但没有将新民方言归为具体的片(如粤台片、粤汉片等。),即新民话属于客家话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范畴;在2012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第二版)》中,包括新民方言在内的广西客家话没有明确划分。
注:关于雅方言和新民话,有的地区只叫新民话,有的地区只叫雅方言,有的地区两个名字都有。
新民方言是唐宋时期的“国语”,源于商周官话。它在唐末宋初从中原汉语中分离出来,至今仍保留着大量的先秦字和韵,这从客家人用新民方言阅读先秦典籍和唐宋诗词中可以看出。国语不能押韵,客家话可以押韵。甚至有学者指出新民话源于唐宋时期的标准“官话”。
罗祥麟在《客家源流》中认为:“就族群传承而言,客家人是一种经过选择性淘汰而保存下来的强化血统”,《梅县地方志读本》载:“客是中华民族最强大的派系”。柏杨《中国民族史大纲》说:“四世纪大分裂时代,中华民族从中原南迁,定居于武陵山脉一带。因为他们是侨民,所以被称为‘客家人’,他们的后代还说着三世纪中原的古汉语,这可能是中华民族最纯正的血统了。”才真旺姆九在接受台湾省一家客家电视台专访时也强调:“没有客家,就没有客家文化!”(注:客家话是正式称呼,客家话是民间称呼。)
可见,从蔡、黄遵宪、洪秀全、朱德、叶挺、* * *、黄遵宪、陈寅恪、罗祥麟、邱到,以及台湾省“总统”才真旺姆、泰国总理英拉、新加坡总理李显龙,都有客家血统。不难看出,为什么几千年后客家人依然坚持“卖祖不忘祖”的原则。
五南迁说根据对相关资料的考证,认为由于北方少数民族(即五乱花)入侵中原引发的战争和中原人口急剧膨胀,客家先民从东晋开始南迁。目前被学术界公认为大规模的“五大迁徙”。第一次是东晋永嘉之乱到隋唐时期,从河南迁到江西。第二次,唐末宋初,黄巢迫使河南、安徽、江西的汉人南迁到闽西、赣南,进入宋朝形成客家宗族。第三次是在宋朝快要灭亡的时候,南下的汉人到达了粤东和粤北。第四次,清朝康熙到甘家时期,清廷实行“湖广填川”的人口政策,由于郑成功反清和南明政权的影响,部分客家人进入川、台、湘、桂地区。第五次,干嘉以后,由于满清王朝镇压南方汉人的颠覆活动,分布在粤东北、赣南的客家人向粤西、海南迁移。到了近代,一些客家人移居海外,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南美洲。
迁入广西的新民方言主要形成于客家移民后期。新民话与地方方言(如土话)相比,意思是“先入为主,然后才是客人”。根据大量的地方志记载,三地新民话人的祖先主要来自福建、广东和江西。但最早进入广西的时间并不是罗祥林先生在《客家源流研究》中估计的清朝初期,而是在明朝或者更早一点。比如:
合浦《张刘集总志书》载:“...华公宗以张氏为始祖,子孙遍布海内外。我的第133位祖先是任良公,他的名字是天竺,他的名字是法寿,他的祖先是黄,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是张进)...我(最初)住在福州汀州府上杭县朱轼街瓦子巷,明朝三年(公历1467)从福建迁到广东...我第一次来呆在粤西...
博白祖朱,明朝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迁江西安远县。另一脉朱,明末清初由福建黄石经广东高州、化州迁至博白。根据彭姓源流及祠堂碑刻,彭由江西吉安庐陵至潮州进入广东,明末迁居广西陆川。公元14年(1749年),甘龙从陆川迁至凤山梅佳莉村博白不居。据《黄氏族谱序》记载,黄姓曰:“我上溯,商县始祖,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元祐五年(公元1318)在石城县为殷,历元年(公元1328)迁居新河驿。”毓祖和李江生了三个儿子,开山、眉山、白山,各有三枝,根深蒂固。常凯留在老家,梅迁到吴川,白迁到博白那亭(即金文帝镇)。由此看来,伯特兰迁入博白的时间是元朝末年。
据民国版《宾阳县志》记载,“说新民话的人,大多最早是明清间从广东、福建两省迁入的。当时因为是新人,所以叫新民,说新民话,口音比柳州马街话还柔和……”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罗祥林大概没有考虑到明朝两广平定姚之乱的战争。这与明朝的两位将军是分不开的:王守仁和陈琳。
自王守仁(1472 -1529)指挥平定两广叛乱的战争,对叛乱地区的人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方面,有必要将一定的人口从其他地区转移到这些地区。因为他在汀州(今福建龙岩、三明)和赣州(今江西)担任官职,迁入平叛区的人口就包括了这两地的移民(汀州、赣州是客家话的重要起源地)。
后来陈琳(1543 -1607)带兵平息了罗定、信宜、高州等地的苗、瑶叛乱,并定居在今天的云浮,“招兵听民迁徙”,牵制可能有难的粤西、广西少数民族。因为陈琳是翁源人,祖籍在福建上杭(用的是客家话,当时还没有客家话这个词),所以跟随他迁居粤西、桂南的人,大多都在福建上杭,或者以此地为祖籍。可以说,陈琳的举措奠定了粤西、桂南雅语和新民话的分布格局。
目前使用新民话的人(即客家人)进入广西比汉族其他民族晚。只有博白、陆川南部城镇的新民方言人占全县人口的大多数,其他县只占10%~20%,有的县甚至更少。
新民话的大多数人都是和其他民族或汉族少数民族一起生活在一个县、一个镇、一个村。他们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彼此通婚,关系融洽,因此相互同化。这种自然同化受到人口数量、经济实力和文化素质水平的制约。有的客家人同化别人,有的同化别人。新民方言受其他地方语言的影响,或多或少带有其他方言(如白话、土话、平话)的特点。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交往的增多,包括新民话在内的广西客家话逐渐萎缩,人口同化速度加快。
新民方言一度缺乏现代媒体展示、保护和传承的平台。大约2013年后,博白广播电视台开办了文化节目《百州何云》,节目中既使用博白客家话(即博白新民话),也使用普通话。这对新民方言的传承和保护有积极意义,但也造成了本地粤语(地方方言)的萎缩趋势。
事实上,早在明清时期,就有学者关注客家话并对其进行研究,如一代宗师章太炎。顾曾说,客家话“非三百篇正音,亦秦汉古音。”林海燕在其《客家话》中提出“客音为先民逸韵”,黄遵宪《梅州诗序》中说:“闻陈先生言客语与周德清《中原韵》一致...这位客人来自河南洛阳,从福建传到广东三十年,语言变化很大。”章太炎在《客家话序》中解释:“广东自称客家人者,以嘉应县为祖...河南,是家族的起源地,和岭北有异曲同工之音。”章太炎也因此对客家语言系统产生了兴趣,并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撰写《灵州外三州方言》并附《新方言》后,他选取了63个客家词语,分别用《说文》、《尔雅》、《方言》、《礼记》、《石矛》、《战国策》、《老子》等古籍考证。如《说文》:“荀,崇也”古而广之。《乐记》:“角用来横立,横用来立起。”注:“横,充也。都说气满。”正文释义:“横,古,广。”“洵”和“衡”两个字是一样的。三州称廓大而满,隶耿部。按“荀”和“亨通子”,但今天的读音不同;从追溯的角度来看,古音应该读作广,IPA【夸?](注:guong,IPA[ku]在今天的客家话中常用发音,但今天新民话中的“横”是vang(IPA[va?]),失去了中古牙音(舌根音)。有些地区客家人说袋子里装的都是东西,叫“鼓鼓”(IPA [kua?夸?ku ku]).通过章太炎的对比实验,证明新民话(即客家话)保留了大量的古中古音。
语音特点新民话虽然各地的口音有一些差异,但是新民话有共性,这些共同的语音特点也是普通客家话所具备的。这些也是在语言学上判断新民话属于客家话的依据。
音韵学上,很多送气音,古浊音声母,不论平音,多读为送气清音,如“送别、踏步、拥抱”[p?-]“土,大,哥”读作[t?-]“哉、子、左”读作【ts?-]“老了,大叔”读作[k?-]。在古代,有些以“非福”、“丰”为声母的字,今天读作[f-],而新民方言中有些字读起来唇音较重,如“斧、奋”[p-](这里“奋”读作“给”,一般大家都写“跑”)、“孵”、“读[p?-]“救命,胖”也发音[p?-]。《古萧》中,新民话的声母[f-]或[v-]常发音,如花中的[f-],字中的[v-]。在古代,萧组的声母(如“贱、欺、望”的声母)在轻声前并不腭化,但仍保留了舌根和喉音[k-][k?-][h-]发音;大部分地区没有夹口元音[y](即鳜鱼ü的元音),夹口元音和整齐齿音[i]混在一起;古鼻音和塞音的韵尾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保留。
声调,广西自称新民话的客家人基本都是六个声调,没有其他声调的例子。
语法上,最明显的就是保留了很多古汉语词汇。如“粮(米)、食(吃)、绳(绳)、面(面)”。还有一些词带有这种方言的特点,比如“眼核(眼睛)、眼汁、眼水(眼泪)”等等。语法上,常用一些前缀和后缀,如“老、公、子、头”。使用一些特定的助词或词语(如“紧、正、过、叹、倒”等)。)来表达动作时态;通过改变指示代词和声调变化来区分近指和远指。
音韵系统和一般客家话差别不大,简单介绍如下:
新民话四个称呼不全,没有撮口称呼。所有与捏嘴有关的单词都发音为咂嘴或咂嘴。还保留了古韵尾[-m],塞韵尾[-p],[-t]和[-k]。同时,[m]和[η]可以不与任何声母拼读而形成自己的音节。
新民方言有六个声调。新民话的声调比普通话多入阴入阳,调值比普通话低且短。
新民方言的词汇和语法丰富而稳定。比如“吹牛”读“车炮”,“下雨”读“落水”,“妹子”读“老妹”,“孙”读“热头”,“我们”读“”,什么读“杰杰”,“猴子”读“马坳”有些词有音无字,但可以用粤语说出来。在构词法上,形容词重叠多为“AABB”句式,如“五彩缤纷”就叫“五彩缤纷”。同时,常用“老”或“阿”字作前缀,如“老婆”、“姐姐”、“叔叔”、“爷爷”等,以示亲切。字尾常加“斗”字,如“你认识几个斗”。语序上,像连州话、博白话,修饰语往往放在被修饰词之后,如“我先走”、“我先走”、“我多穿点衣服”、“我多穿点衬衫”。
博白县主要分布在凤山、新田、三滩、谭宁、文帝、三江、英桥、大东、那布、沙皮、合江、东平、沙河、焦玲、王松、王爽、龙潭、大坝及西北部的黄陵、三余、江宁。
用户人口:约165438+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五分之三。
博白新民话以文地镇为标准发音。
(注:本县新民话又称雅话)
陆川县位于全部16个乡镇,主要在大乔、乌石、田亮、清湖、谷城、横山、坛面及南部的温泉、月东、胡莎部分村。
人口:61.4万,约占全县总人口的70%。
陆川新民话以田亮镇为标准音。
(注:本县新民话又称雅话)
浦北县主要分布在泉水、时永、黄章、大城、白石水、三河、龙门、张家、王宓等镇。
用户人口:20.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14%。
(注:本县新民话又称雅话)
合浦县主要分布在:十字路口、西昌、长乐、吴佳、闸口、山口、石湾、白沙、星岛湖、连州、张趋、公馆、石康。
用户人口:约17.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5%。
(注:本县新民话又称雅话)
宾阳县主要分布在徐璐、宾西、新宾、理塘、黎明、双桥、新桥、唐三、大乔、武陵、太守、杨桥等12个乡镇的部分地区和和田、王陵、甘棠、古拉、中华、斯隆、和记、陈平等8个乡镇的少数村庄。
用户人口:约654.38+0.8万(654.38+0.998),约占全县人口的265.438+0%。
武宣县主要分布在武宣、马步、东乡、河马、二塘、李三、铜陵、黄苴、金鸡、卢鑫、四岭11乡镇的部分村庄。
人口:约8.4万人(1.998),占全县总人口的24%。
兴业县主要分布在石南、隆安、大平山、九迈、黄成、山新、艾博、葵阳、铁联、沙塘、蒲塘、高枫12乡镇的部分地区。
用户人口:7万人以上(不含大平山和卖酒镇)(1.998),占全县总人口的1.6%。
在其他地区,广西有很多地方的人说新民话。除以上地方外,以下地方占全县人口不到10%。比如:
横县分布在衡州、阜城、栾城、新抚、龙飞、百合、朱零、杨纳、云表、李安堂、交谊、郎平的部分13乡镇,人口约8万人,占8.24%。
武鸣县,分布在程响、城东、马岭、鹿窝、上江、胡仙、涪城、两江、罗旭、玉泉10个乡镇和百合农场部分地区(2000人以上),1998人口约2.2万人,占3.57%。
平果县位于榜圩、泗塘、老城、凤武、堆尾、黎明6个镇的部分区域,人口约6000人,占1.43%。
上林县,分布在成泰乡的部分地区和大丰、白圩、秦排、梁明、李三、西岩、乔县的少数几个村,1998年人口约5000人,占1.5438+09%。
鹤山市,分布在鹤立乡等。,用户数量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