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回老家找母亲,发现她沿街乞讨。他当场就哭了:真是不孝。

闽西是红军发展壮大的地方。就是在这里,伟大的毛主席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领导中国革命一步步走向最后胜利。中央红军长征时共有8.6万人,其中2.6万人来自闽西。到了陕北,不到两千人在长征路上写下了一曲壮烈的挽歌。所以有人说闽西的红土地是被参军的男人用鲜血染红的,属于闽西儿女的荣耀。

其中开国中将刘忠就是闽西功臣之一。他参加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率部转战南北,为解放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新中国成立后,刘忠任西康军区司令员。

1950年,刘忠还没有回过福建上杭县18年。他最后一次路过家乡是在1932。当时战事紧急,他没有进家门,也没有时间去看望母亲。现在新中国成立了,他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母亲的下落,于是他让警卫员李永海回老家打探消息,他自己也向中央汇报,申请回老家探亲。

千里迢迢来到福建上杭,四处打听,才知道刘忠的母亲林的下落。村里有人说,林多半是外出乞讨,可能死在乞讨的路上。李永海不敢怠慢,立即返回西康向刘忠汇报。

当李永海汇报寻亲的情况时,刘忠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儿子想养又不想亲。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悲剧。但是刘忠没有放弃。他带着李永海,再次踏上寻亲之旅。

刘忠和李永海穿梭于上杭的大街小巷,打听母亲的消息,重点观察一些孤寡老人的踪迹。这一天,李永海在街上遇到了一个乞讨的老妇人,所以他给了老人一些钱,并再次和他说话。老人说,她儿子也是解放军,离家多年,不知道是死是活。李永海变得警惕起来。他很快问道:“你儿子叫什么名字?”老人回答说:“刘忠,外号太平。”

什么?刘中?指挥官也叫刘忠!这个老人是司令的母亲林秀莲吗?李永海立即发现指挥官在城市的另一端寻找他的母亲。刘忠急忙去看面前这个蓬头垢面的老太婆。时隔近20年,刘忠依稀记不起母亲的模样。他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你是林吗?”老人回答:“是的,你是?”刘忠一时伤心欲绝。他一屁股跪下,哭道:“我太平,我儿不孝,我儿不孝!”"

林秀莲抱住刘忠,泪流满面:“和平?我的和平回来了!”

1906,刘忠出生在福建省上杭县蔡溪乡蔡溪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有多穷?刘忠的爷爷去世后,家里没钱送丧,只好向地主家借钱,安排爷爷的葬礼。刘忠的父亲常年打工,身患重病,但家里没钱,一拖再拖,后来去世了。刘忠刚出生的时候,家里人就是希望他平安,就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平安”。

担心刘忠永远娶不到媳妇,家里人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给他订了一个早婚。对方叫王思迪,出生在隔壁同一个穷村。他们从小生活在一起,互相扶持,为家人分担家务。尽管如此,这个家庭的生活还是很艰难。后来,刘忠在回忆录《从闽西到京西》中写道:每到过年,地主就上门逼债,过着“富人过年,穷人苦日子”的悲惨生活。

12岁那年,刘忠离开家乡,去一个老师傅家当泥瓦匠。按照行业规则,学徒要打三年零工,才能真正开始学习手艺活。刘忠在主人家洗衣服做饭很辛苦。他逐渐认识到,要想改变命运,就必须参加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大山。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起义军经上杭南下。刘忠第一次见到* * *率领的部队。虽然衣衫不整,但战士们斗志昂扬,刘忠的心怦怦直跳。这是他向往的军队。因此,当蔡溪乡农会成立时,他第一时间加入了这个组织。作为刘家的独生子,他决定投身革命,保卫国家。

1929年,刘忠加入工农红军,加入中国。他即将告别母亲、妻子和女儿,远走他乡参加革命。临行前,妻子王思迪在昏暗的油灯下为他做了一双草鞋,嘱咐他随时写信。有她在家,一切都可以过去。刘忠走上了自己支持的道路。他已经离家二十多年了。

在中央苏区,刘忠五次反“围剿”,战功卓著。其中,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政委刘忠率部缴获了一架国民党飞机,这在当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对国民党军队的嚣张气焰打击很大。

1934年6月,刘忠被红军兵团首长委以重任,担任兵团司令部侦察长。侦察师作为红军的先头部队,负责提前深入敌占区,收集情报,地位十分重要。刘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他多次深入危险的地方为大部队探路,几次差点丧命。

同年5438年6月+10月,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侦察科作为长征路上的先锋,走在部队的最前沿,引导部队突破一个又一个敌人的封锁。但红军主力到达湘江,面对敌人第四次封锁,血战五昼夜,兵力锐减至三万余人。红军到了最危险、最关键的时刻。这场战斗也成为了刘忠一生的葬身之地。他有机会拯救红军。

湘江战役打响前,刘忠根据部队首长的指示,乔装成国民党军官去探路。刘忠率部一路经过兰山、道县,侦察沿途各城镇、渡口国民党军队和军阀的驻扎情况。到了泉州,发现国民党军队还没有到驻军,城内只有一些民兵部队。刘忠当即向先头部队红五团建议迅速渡河,夺取全州。但红五团团长刚到,拟由军团领导指示。第二天,团长命令红五团提前渡河,夺取全州,但已失去主动权。国民党中央军占领全州,树立警戒。红军被迫在湘江与国民党中央军展开血战,兵力从8万锐减到3万。刘忠伤心欲绝,晚年仍心如刀割。

湘江之战,刘忠英勇杀敌,掩护主力撤离。他在追赶卫兵时,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了腿,被迫躺在担架上行军。但是国民党在报纸上捏造消息,声称已经打死了刘忠。消息传到上杭,刘忠的母亲林和妻子王思迪悲痛万分。

迫于生计,祖孙三代都要去别人的粮地里捡稻穗,挖别人吃剩的土豆。更困难的时候,他们还要挖野菜,沿街乞讨,照顾女儿。

王思迪对待婆婆就像亲生母亲一样,但林想到儿子已经遇害,儿媳妇还小,于是主动提出给王思迪招一个上门女婿,一方面照顾王思迪的积极生活,另一方面也给家里增加一份劳动力。

后来,王思迪被介绍给了一个外地村的造纸工人。对方四十岁左右,还是单身,但为人老实,是个不错的人选。在林的主持下,王思迪与工人结婚,第二年两人生下一子。

红军时期,刘忠只是出了名。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刘忠开始指挥部队作战,任129师386旅副政委,率部赴太行山抗日。386旅是一支英雄部队,旅长是陈赓手下有名的将军。抗战后期,刘忠接任386旅旅长,带领386旅驰骋在山西战场,屡立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刘忠驰骋于华北、西北,后加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成为一只野战虎的“十将”之一,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刘忠不仅在军事上大有作为,在爱情上也是大获丰收。红军到达延安后,刘忠听说红军走后,国民党对红军家属展开血腥报复。他的母亲被反动派杀害,妻子王思迪被迫改嫁。他很难过。

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期间,他认识了著名的革命妇女吴兰英,并在组织后两人约定成为伴侣。刘忠和他的妻子吴兰英已经多次经历了失去孩子的痛苦。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在百团大战中被打死在母亲背上。二儿子因营养不良饿死,三儿子与父母失散。直到1950,吴兰英才背着一双儿女,不远千里来到成都与丈夫团聚。

1950年,在离开家乡18年后,刘忠踏上了回乡之路,遇到了已经成为乞丐的母亲。母亲林迫于生活压力,不得不沿街乞讨。刘忠感慨万千。他感到内疚,悲痛地大叫。他陪着母亲回家,进了家门,看见他的第一任妻子王思迪正在用泔水桶喂猪。王思迪手上沾满了泔水,在裙子上使劲摩擦,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认养到刘家来的人听说解放军高官刘忠回来了,非常害怕,躲了出去。

刘忠走上前去,紧紧握住第一任妻子的双手,感激地说:“思弟,没有你,我刘家人早就散了,我的军功章也有你的一半!”

王思迪的眼里充满了泪水。当她得知刘忠改嫁后,没有一丝怨恨,只是感慨:造化弄人。

刘忠曾经想带母亲去西康,想尽办法把欠下的时间补回来。但我妈坚持留在上杭,理由是不愿意远行。她知道儿子是自己的,是国家的,一切都要以工作为重!

刘忠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母亲,回到了西康。后来,刘忠和妻子吴兰英多次回家看望母亲,并不时给家里寄钱,帮助王思迪减轻负担。王思迪在去世前,仍然对刘忠的贡献心存感激。

2002年8月7日,开国中将刘忠结束生命,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