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简历
民族:汉族出生日期:1965年6月21。
籍贯:辽宁省绥中县
政治观点:中国共产党党员
身高:168cm
体重:65公斤
家庭成员:妻子和儿子杨。
简历:1983年6月入伍,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历任空军某师飞行员、中队长。先后驾驶战斗机等飞机1350小时,被评为一级飞行员。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1996,参加航天员初选并入围;1998 65438+10月,从800多名入围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专家组无记名投票,入选“三人首飞梯队”,确定为首席候选人。
杨利伟的声音
出征前,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新闻发布会上回答本报记者提问时,向全军将士吐露心声。
本报记者问:你想通过军报对三军战友说些什么?杨利伟:作为一名航天员,我首先是一名共和国军人。作为一名军人,通过部队这么多年的训练和教育,我认为在执行这项任务中,我一定能够发扬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服从命令和指挥,克服一切困难,坚决完成任务。也想通过军报感谢我们全军的战友们对我们的鼓励、关心和爱护,也请你们放心,我一定不辜负你们的期望,为我们的军旗增色。
"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了太空!"登上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之际,中国载人航天首位身着宇航服的航天员杨利伟满怀激情地为记者写下了这句话。
中国人来了,杨利伟来了!65438年6月+10月65438+2003年5月9时,随着38岁的中校航天员杨利伟乘坐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载人飞船飞上太空,几千年的中国梦终于实现了,中国成为继俄美之后第三个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航天大国。
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杨利伟。
驾驶战斗机十年
6月21,965,杨利伟出生于辽宁省绥中县的一个书香世家。
杨利伟的父亲是20世纪6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父亲先当老师,后在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做行政工作。我妈妈在县城的一所中学当语文老师,一直到退休。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家里五口人和睦相处,过着舒适祥和的生活。
“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是杨利伟父母对他的要求。作为一个孩子,杨利伟很聪明,反应敏捷,还有一个娃娃头。小学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多次参加县中学生数学竞赛,多次获奖。
1983年夏天,18岁的杨利伟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大学四年的生活中,他的学习和训练成绩一直很优秀。
1987年,杨利伟从飞行学院毕业,成为空军某师的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凭着天生的聪明和努力,他很快成为师里的尖子飞行员,后来又成为一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10年间,他从华北飞到西北,又从西北飞到西南。万里祖国的蓝天留下了他矫健的身影。
1992年夏天,杨利伟所在部队来到新疆某机场执行训练任务。那天,他在吐鲁番艾丁湖上空超低空放鹰。突然飞机发出一声巨响,仪器显示气缸温度突然升高,发动机转速急剧下降!杨利伟明白,自己遇到了严重的“空中停车”故障,飞机发动机有一个不工作了!紧急关头,杨利伟异常冷静:一定要把飞机开回来!
他牢牢握住操纵杆,慢慢关闭油门,驾驶着只有一个发动机的战机,一点点向上爬升。500米,1000米,1500米,飞机越过天山,飞向机场。在跑道附近,剩下的引擎也不起作用。他果断采取紧急起落架释放措施,将已经完全失去动力的战机成功降落在跑道上。
当他走出机舱时,他的飞行服被汗水湿透了。同志们围过来拥抱他。上校激动地当场宣布给杨利伟记三等功。
对这种“空中特殊情况”的正确处理,显示了杨利伟优秀的心理素质。
从800名决赛选手中脱颖而出
1996年初夏,身高1.68米,体重65公斤的杨利伟接到通知,要去青岛疗养院参加航天员初选体检。通过初审后,被通知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参加临床考试。杨利伟高兴,提前三天来了。护士跟他开玩笑说:“你是不是太主动了?”
接下来,他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参加“特检”,即航天生理功能的检查。
前苏联第一位飞上太空的宇航员加加林曾这样描述他参加宇航员选拔体检时的情景:医生除了检查健康状况,还要在每个人身上寻找隐藏的缺陷。他们借助所有可能的生物化学、生理学、脑电图和心理学方法以及特殊功能测试进行检查。在各种非常薄的气压室里检查我们,在离心机上旋转我们。这一切花了几个星期,消灭了许多同伴。
中国选拔航天员也要“过五关斩六将”。医学临床检查要逐一检查人体大大小小的几十个器官。后续的空间生理机能检查更加苛刻,需要在离心机上快速旋转,测试受试者胸背和头盆方向的超重耐力;受试者在低压试验箱中分别上升到5000米和10000米,测试他们的耐缺氧能力。应在旋转座椅和秋千上检查受试者的前庭功能。几个月后,800多名初选入围者所剩无几。
杨利伟成功地通过了一个又一个关卡。他做的最后一项检查是“万米缺氧低压检查”。这就需要在舱外除氧除氮,然后坐在模拟万米低压的舱内。当他从一万米的模拟高度下降时,他想,“终于都过去了。”他觉得很放松,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头。结果医生紧张了。下来后问他:“你在上面不舒服吗?”
杨利伟是最幸运的,也是最好的。他的临床医学和航天生理机能指标都达到了优秀,征服了评选委员会的所有专家。1998 65438+10月,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之一,杨利伟带着梦想和追求来到北京航天员训练中心。
隆冬时节,北京的气候特别冷,他心里暖暖的。他和其他十几名航天员参观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火箭系统、飞行系统和测控系统,听了专家们的讲座。他对航天员职业的理解从最初的神秘变得深刻。
他了解到,在建国后的几十年攻关中,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原子弹、人造地球卫星,现在又开始向载人航天冲刺;在他和其他中国航天人的背后,还有许多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千千万万的部队,托举着中国的“神舟”。
他认为中国古代有嫦娥奔月的梦想。千百年来,许多文人为此写下了感人至深的诗篇,成千上万的人进行了极其悲壮的尝试。现在,中国梦的飞翔将在他的参与和努力下成为现实!
杨利伟不能不为此感到兴奋和自豪!
努力攀登“通往天堂的阶梯”
与加加林一起入选的前苏联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曾把宇航员的训练阶段称为“通往天堂的阶梯”。他的同伴Valery Bekowski补充道:“这不是一个短梯子。”他们是对的。
杨利伟攀登的第一步是基础理论训练。我当了10多年的飞行员,现在又坐在教室里了。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解剖生理学、恒星识别等十几门课程都要从头学起。
离开空军时,送行的老师曾对他说:“你的健康和训练,我没什么好担心的。”但是你可能要面对学习很多新东西的挑战。“当时杨利伟并没有太在意这个。
我现在深有感触。他打电话给班主任:“你说得对!现在我每天都像一个准备高考的学生一样在写作业。”
杨利伟天生不甘落后,一想到自己的神圣使命,他甚至废寝忘食。他回忆说:“前两年,我都是12 pm前不睡觉。”
他过去英语基础很差。为了记住单词和句子,他每天晚上从宇航员公寓给家里打电话,让他的妻子张玉梅在电话中提问。一遍又一遍。后来考试他居然考了100分。
第二步,空间环境适应性训练。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训练。以“超重耐力”训练为例。飞船在弹道轨道返回地球时,超重值会达到十几个“G”,即人要承受相当于自身体重十几倍的压力。一般情况下,容易导致人呼吸极度困难或停止,丧失意志,甚至直接影响生命安全。杨利伟必须通过训练增强超重耐力。
“离心机”训练是航天员提高超重耐力最有效的形式。圆形大厅里,杨利伟坐在一个圆筒里,铁臂长8米多。在100 km/h的高速旋转过程中,他不仅要练习紧张的腹肌、腹式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还要随时回答问题、解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和反应能力。
离心机在旋转,载荷从1 g逐渐增加到8 g,杨利伟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往下拉,额头高高凸起。头盆过重,他的血液压到下肢,大脑缺血,头晕;当他胸背方向超重时,胸背就像一块重达几百公斤的巨石,导致心跳加速,呼吸困难。每次训练,他都要付出巨大的体力消耗。
杨利伟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他知道老师教的抗负荷方法都是靠个人经验和实践中的摸索。所以每次训练,他都有意识地按照亲身经历的方法进行练习,及时和老师交流,总结经验,把握好抗负荷力度和频率,慢慢摸索出规律和方法,让这种富有挑战性和严酷性的训练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转椅”和“低头”训练也是常人难以承受的,但杨利伟也做得很好。
在一个休息日,当他的妻子回家时,她发现他独自在客厅里打转。她非常吃惊地问:“你在干什么?”他说:“过两天,我们将进行转椅训练评估。我先刺激一下自己。”
一位对航天员训练要求很高的老专家自豪地说:“转椅训练,杨利伟是最棒的。他是我最得意的学生。”
同样,在做“低头”训练的前几天,杨利伟晚上也不再枕着枕头睡觉了。按他的说法,也是为了“先刺激自己”。
其他“阶梯”还包括体能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和任务模拟训练、救生和生存训练等等。杨利伟凭着对航天事业无比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严格要求自己,凡事精益求精,训练成绩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没有什么能影响我的训练。
杨利伟的妻子张玉梅曾经是一名中学教师。后来她被特招到部队当档案员。她文静柔弱,婚后丈夫陪她唱歌。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张玉梅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甚至在儿子出生时,这也没有耽误丈夫的工作。
我的儿子杨上小学三年级。小最大的英雄是他的父亲。老师让他写作文时,他拿着父亲的照片,写了一首《父亲的壮丽》。他写道:“看到照片中父亲为祖国的航天事业无私奉献、刻苦训练,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自豪。”这篇作文后来发表在学校的《作文指导》上,小康宁也拿到了18元的稿费。
2001年7月,他的妻子张玉梅因病入院,需要手术。张玉梅说:“当我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看到杨利伟那双我从未见过的眼睛,我心都碎了。”
手术后,张玉梅非常虚弱,在床上躺了24个小时,根本不敢动。不过,手术后的第三天,杨利伟将告别妻子,前往吉林某空军基地,进行航天员高空飞行训练。
出发的前一天,他在妻子床边的椅子上坐了整整一夜,然后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航天员大队。
大队领导说:“你老婆病得很重。你是……”
杨利伟说:“请放心,我已经请老母亲过来照顾我了。没有什么能影响我的训练。”
这次高海拔飞行训练,杨利伟干净利落地完成,再次取得优异成绩。
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一边是病重的妻子,一边是紧张的训练。杨利伟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的训练成绩在稳步提高,在同龄人中总是名列前茅。”
被专家组票选为“首席候选人”
优中选优,强中选优。在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准备阶段,经专家组无记名投票,杨利伟入选“三人首飞梯队”,并以其优异的训练成绩和综合素质光荣确定为首席候选人。
杨利伟致力于强化训练。
大部分时间,他都待在“飞船模拟器”里。航天器模拟器是在地面等比例模拟航天器环境,对航天员进行空间飞行程序和操作训练的专业技术训练场所。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飞船从发射进入轨道,再到调整姿态返回地球,历时数十甚至数百小时,飞行程序指令数千条,操作100多次。机舱内仪表盘上红蓝指示灯密集,各种线路纵横交错,各种设施和产品星罗棋布。要熟悉和掌握它们,并能够进行各种操作和故障排除,只有通过反复演练。
杨利伟找到舱内所有的设备图和电气开关图,贴在宿舍墙上,随时熟记。他还用小摄像机记录下驾驶舱的内部设备和结构,输入电脑,自己刻了一张光盘,闲暇时观看。
每一次训练,杨利伟的眼睛总是那么明亮,所有的检查总是那么细致,每个动作总是那么到位。他以认真的精神和熟练的技术赢得了老师们的称赞。在专业技术考核的最后阶段,老师给他设置了很多故障陷阱,他能很快找到并排除。每次考核后,老师都要问他“作业有没有错?”他理直气壮地回答:“没有错!”
五次正常飞行程序考试,他考了两次99分,三次100分,专业技术综合评价第一名。
发射前夕,杨利伟来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加“人、船、箭、地”联合测试演练。
此时此刻,经历了大量试航的杨利伟已经熟悉了飞船的飞行程序和操作流程。他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就能想清楚驾驶舱里所有仪表和开关的位置;随便说出机舱里一件装备的名字,我马上就能想到它的颜色、位置、功能;我能背出手术时需要看的手术手册。如果我遇到特殊情况,不用看手册完全可以处理。”
飞船实际发射时,起飞后约3分20秒,座舱外的“整流罩”将按程序扔掉,此时航天员可以开始看到舷窗外的天空。但是,在演习过程中,这只能是想象中的情况,不会实际发生。所以,指挥大厅里的大佬们都没想到宇航员们会在这个时候做出反应。
演练正在进行,飞船座舱里的杨利伟正在一丝不苟、紧张忙碌地做着各种规定动作。节目刚进行到3分20秒,指挥中心大厅里传来杨利伟响亮的报告:“整流罩扔掉了,我看到了窗外的天空!”
一位老板惊讶地问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所长苏双宁:“你们航天员训练得这么好,连这个都知道?”
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的总指挥和总设计师,苏双宁感到自豪:“开个玩笑,你懂什么,他能不懂?”!“太空往返,中国五千年。
自加加林以来,世界上已有数百名宇航员乘坐各种航天器遨游太空。今天,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轻盈地跃进了世界先进行列。
在第一次飞行之前,杨利伟的心理老师曾经问他:“你有没有想过真的在飞船里飞行是什么感觉?”
他笑着回答:“我想我会比平时更放松。”让我平静地飞翔吧!"
哦,李伟!你肩负着中华民族的重托,微笑着迎接全世界的目光。银河为你起舞,朝阳送你凯旋!
(本文由Xi齐新、刘成、吴传胜和杨永珍撰写。本报记者王文杰、范巨伟)
亲戚都为你勇敢。
●本报记者杜、丁海明。
清晨,在零星的秋雨中,站在北京航天城,西山上的初雪清晰可见。
今天是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告别北京航天城,前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日子。7时30分,杨利伟的妻儿早早站在送别队伍中,等待亲人出门。
7点45分,杨利伟穿着制服来了。没想到,他和亲人的告别出乎意料的平静,像平时上班一样平静。
杨利伟来到父母身边,对老人说:“天冷了。多穿点衣服,不用担心我。”说完,他转身对妻子微笑,没有流泪,也没有拥抱。周围人很多,我老婆一时不知道说什么好。她突然问:“你有便装吗?”他笑着问:“你穿便装干什么?”这让所有人都笑了。杨利伟俯身吻了吻他的儿子。
儿子调皮地说:“爸爸,早点回来,教我打游戏。”
记者见过各种军人告别——上战场、上防洪大堤、上雪灾边境...然而,他们从未见过如此重大、划时代的告别,如此轻松。
“你真的不紧张吗?”记者问。“你紧张什么?”杨利伟笑着回答。“党和国家如此重视载人航天工程。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我们国家的技术力量这么强。我相信党和国家,相信科技,相信我的爱人!”妻子张玉梅接茬说道。
记者深切感受到,杨利伟的家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家。69岁的父亲杨,是辽宁省绥中县一家农副产品公司的退休干部。与父亲同龄的母亲魏桂兰是一名退休的中学教师,她从家乡赶来为儿子做英雄事迹。两位老人还带了5斤螃蟹,她儿子的最爱。某部档案员的妻子张玉梅是杨利伟的老乡。她在县志上看到杨利伟的“名字”,于是有了这段浪漫的爱情。杨,一个优秀的儿子,三年级的小学生,给爸爸的礼物准备了很久。是发表在作文指导上的一篇散文《爸爸的辉煌》:“我为有一个好爸爸而骄傲……”
丈夫即将出征,妻子在耳边轻声说:“别忘了打电话……”杨利伟用力点头。
9点20分,杨利伟带着亲人的嘱托,带着全国人民的希望,带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乘机飞往了一个遥远的地方...
(北京,65438+10月,12)
天空一定会带来好消息。
●本报记者杜、丁海明。
寒流给深秋的北京增添了几分冬天的气息。杨利伟离开北京,给他的亲人留下了思念和牵挂。
12晚上8点,家里的电话响了。张玉梅拿起话筒,丈夫熟悉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首先,丈夫问妻子:“我们的父母怎么样?”“一切都好。”“你儿子怎么样?”“很好。”“你呢?”“很好。”“你们都要照顾好自己。”
然后妻子问丈夫:“你今天过得怎么样?”“顺利。”“你现在怎么样了?”“一切都好。”“你要照顾好自己。”“我会的,放心吧。”
就是这些简单的问答,在杨利伟走后的每一个夜晚,都给这个小家带来温暖和慰藉。
然而转念一想,在电话里,他们有意无意地绕过了最敏感的话题。
“你有没有谈过‘一次’或者‘万一’?”记者请求英雄的亲属原谅这种不可避免的打扰。
“没有,真的没有。可能有两个原因。首先,我们对这次发射几乎有绝对的信心。然后我们都有一个军人奉献的观念:如果值得付出,不求回报;做到最好,就没有遗憾了。”张玉梅的自信和坦率令人钦佩。
不用说,在“神舟”飞天之际,杨利伟的亲属几乎成了媒体追踪的焦点。但他们远远地避开了相机和闪光灯,避开了鲜花和掌声,生活一如既往的平淡平和。张玉梅像往常一样去上班,父母每天坐班车去学校接孙子孙女。
1998年,杨利伟当选航天员,为全家争光。但这些年的艰辛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很少能与家人团聚。杨利伟夫妇在一个大院里工作,很少见面。妈妈扭伤了腰,几个月没下床,杨利伟根本不知道。张玉梅身体不好,每个月都要去医院做检查,但她从未放下家庭的负担。训练紧张的时候,杨利伟住在航天员公寓,回不了家。她也在晚上和丈夫说话。不是抱怨,不是埋怨,而是帮我老公复习英语。
14的晚上来了。时钟滴答,一分钟接近神舟飞天的时刻。杨利伟的儿子小康宁指着夜空问妈妈:“妈妈,明天我能在天上找到爸爸吗?”(北京,65438+10月,14)
李伟,我为你鼓掌。
——航天员大队大队长沈兴云观看飞船发射。
●牟金笳
“5,4,3,2,1,点火!”
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神箭托起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直刺苍穹,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开始了中华民族的“飞天”之旅。
观看发射的人群欢呼雀跃,以独特的方式庆祝这一历史性时刻。中国航天员大队大队长沈兴云抑制不住喜极而泣。
回想起来,沈兴云感慨万千。
1998 65438+10月,杨利伟和战友们来到北京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以此为标志,我军历史上第一支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为了打造这支全军独一无二的特种部队,沈兴云到空军部分部队实地调研,深入飞行员生活一线,调查了解飞行员生活规律。
沈兴云忘不了杨利伟和战友们5年多来付出的艰辛。基础理论课很多,一门一门的学。他们白天上课,晚上休息,在外地休养还要背英语单词。技能训练很难。他们迎难而上,勇于攻关,一个个苦练。
沈兴云忘不了杨利伟,一个精明的小伙子,总是精力充沛,热情高涨,妻子做手术也不肯耽误训练。在首飞选拔的5次考核中,他以2个9 9分、3个100分的成绩,位居专业技术综合考核第一名,成为中国载人航天“首飞航天员”。李伟,我的好同志好兄弟,我为你骄傲,为你加油!
(本报酒泉10六月15)
老乡眼中的杨利伟
●焦玉卿本报记者韩国贤
今天,在中华民族第一位“航天员”的故乡、被誉为“关外第一县”的辽宁省绥中县,乡亲们情不自禁地回忆和讲述着英雄昨天的故事。1提到杨利伟时,有着38年教龄的绥中中心小学退休教师王素英精神抖擞:“我教过2000多名学生,大部分记不清了,但杨利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号码是1977,王素英是绥中中心小学五年级一班的班主任。在这个班上,她还记得两个学生:一个是顾大卫,另一个是杨利伟。一天,贪玩的顾大伟被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顿。顾大卫很生气,所以他没来上课。看着王先生着急的样子,杨利伟主动找顾大卫做工作。一番讲道理的谈话后,顾大卫不仅开心地拿起了书包,还主动向老师道歉。
那时,学校甚至买不起粉笔。看到这种情况,几个同学决定去附近的一家工厂偷铁,卖了钱来交轮班费。得知此事后,杨利伟对大家说:虽然给班级规划班费是好事,但不能损害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王素英老师说:“小李伟善于自学,我很喜欢他。这两件事让我记得很清楚……”
弟弟杨俊伟在绥中县水利局河务科工作,说起哥哥,他一脸灿烂。哥哥从小就是他心中耀眼的明星。
杨利伟上中学的时候,绥中县还没有完全通电。因为家里生活困难,又买不起蜡烛,杨利伟每天晚上都点一盏煤油灯看书,第二天早上经常起床。冬天的时候,为了省钱,他每天就着火炉的光取暖看书。因为努力,学习成绩一直在班里前列,尤其是数学,多次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在杨利伟的成长道路上,有一个人对他影响很大:老邻居赵中山,1938年参加革命的老前辈。
赵中山早已过世,但同样是老战士的赵毅每次提起小都会忍不住笑:我家“阅历”丰富,小天天跟在叔叔屁股后面听他讲战争年代的故事。
初二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去驻地附近的空军参观,杨利伟看到了飞行员的体能训练。为了练就合格的体格,他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健身计划,包括踢毽子、游泳、长跑。甚至在假期回家的时候,他也要求自己在前门做规定量的引体向上。在冬天,滑冰是一项很好的运动。因为没钱买溜冰鞋,他找了两根钢锯条,自己做了一双溜冰鞋。随着中考的临近,学习压力越来越大,但杨利伟的锻炼计划是坚定的。3“这孩子很仁厚。”这是邻居说得最多的。
在绥中镇,杨利伟是公认的孝子。参军前,他很少惹父母生气。当兵后,我怕父母想我,就是不管学习训练的任务有多重,我都会每两天给家里写一封信。都说男生脸皮厚,但杨利伟想的很细。他清楚地记得他父母的生日。每到生日,父母都会收到杨利伟送的礼物。
在绥中县小庄乡孤家子村,杨利伟是人人称赞的好女婿。1990年,回乡探亲的杨立伟与在小庄乡中学任教的孤家子村女青年张玉梅结婚。自从张玉梅来到部队,他的健康状况一直不好。每年他看病吃药都要花两三千元。每隔一段时间,杨利伟告诉张玉梅寄钱回家。回家度假的时候,还特意给老人带了一些营养品和药品。
杨利伟和他的妹妹杨丽君有着特殊的感情:当他们上幼儿园时,国家给每个老师的孩子一个名额。为了让弟弟接受良好的教育,姐姐把名额给了弟弟。因为父母工作忙,小立伟每天上学,姐姐手拉手去接他。如今,杨利伟特别关心侄女的成长,经常打电话询问学习情况。我侄女,上了高三,特别相信我叔叔。如果她在学习中遇到任何问题,她会寻求帮助。
说起“小两口”的感情,在家乡是一段佳话。张玉梅参军后,由于工作性质,他们总是分的多,聚的少。张玉梅独自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如照顾孩子和做饭。为此,杨利伟总觉得亏欠妻子太多。2001春节假期,在众多亲朋好友面前,杨利伟特意唱了一首歌,一首《懂你》让妻子哭了。
我的心和你一起飞翔
●吴传胜、牟、本报记者吴
10 6月5438+05日早上8点,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舱内待命准备起飞。机舱里的摄像机镜头把他的画面传到了千里之外的首都北京。
此时此刻,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载人航天指挥大厅里,四名特殊的“观众”忍不住在大屏幕前轻声喊了一声:“孩子!”“李伟!”“爸爸!”……
他们是杨利伟的父亲杨,母亲魏桂兰,妻子和他8岁的儿子杨。作为特邀嘉宾,他们将在指挥大厅的大屏幕前为亲人杨利伟送行。
韦桂兰阿姨今天特意“打扮”了一下,外套下穿了一件红色毛衣,嘴唇上还涂了淡淡的口红。老人说:“今天是快乐的一天,让我们都振作起来!”"
盯着屏幕上的丈夫,把儿子杨的手紧紧攥在自己手里,好像生怕调皮的儿子会妨碍到李薇。小康宁瞪着两只圆圆的大眼睛,看着穿着乳白色太空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