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门北面有一座城楼。什么塔?旁边有一个大烟囱塔。

北京天宁寺~ ~ ~

天宁寺塔位于广安门滨河北路。其前身是广林寺,建于北魏燕兴年间(公元471-476)。自建立以来,寺院建筑屡毁屡建,先后更名为红叶寺、天奴甲寺、大宛寺,并于公元1435年命名于今日。

天宁寺在北魏孝文帝时叫广林寺,唐开元年间改名天宁寺。辽朝时,寺后建有塔,元末寺毁于火,只剩下一座高塔。该寺重建于明初,是北京最早的寺庙之一。寺庙朝南,大门是灰瓦硬顶,石质门窗。大门正面写着“建筑天宁寺”,大门背面是弥陀寺。寺前有一平台,两侧有一块无头石碑,是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的碑文。这座塔位于寺庙后面的中轴线上。天宁寺塔为八角形13层实心砖塔,檐密,总高57.8米,建在方形砖台上。两层八角形底座,底座上有一个平座,平座上有三层莲花座,支撑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即上面有13层塔檐,檐下应用仿木结构的砖双抄斗拱,每层檐自上而下逐层递减。塔檐的角梁都是木制的,檐瓦、脊兽、套兽都是玻璃的。塔顶是砖砌的两层八角莲花座,以宝珠为塔刹。1976唐山大地震推倒了塔莎。天宁寺塔以北,有大觉殿、光山谭洁等原始建筑。寺庙西北的原院,就是著名的大师府。

天宁寺后面的宝塔是现存建筑中最壮观的。塔总高57.8米,为砖砌密檐实心八角塔,造型庄重美观。寺塔建于12世纪辽代。当时矗立在辽国首都燕京内城的东面,是城中为数不多的高楼。

天宁寺是北京最早的寺庙之一,也是中国典型的密檐砖塔。天宁寺塔建于辽代。孝文帝在北魏的时候,叫广林寺。隋仁寿二年,改名红叶寺,到了唐开元年间,改名天禄寺。辽代时,庙后建有塔。元末,寺庙毁于兵火,只剩下一座高塔。明朝永乐二年(1404),改名天宁寺。

明代重修了早期的寺庙,寺庙朝南。大门是一个有灰色瓷砖和石头门窗的硬顶。大门正面写着“建天宁寺”。门后是弥陀寺,寺前有平台。两边各有一个带砍头方的石碑,是乾隆年间重修天宁寺的碑文。这座塔位于寺庙后面的中轴线上。

天宁寺塔为八角形13层实心砖塔,檐密,总高57.8米,建在方形砖台上。两层八角形底座,底座上有一个平座,平座上有三层莲花座,支撑塔身。塔身平面也是八角形,即上面有13层塔檐,檐下应用仿木结构的砖双抄斗拱,各层檐自右向上逐层递减。塔檐的角梁都是木制的,檐瓦、脊兽、套兽都是玻璃的。塔顶是砖砌的两层八角莲花座,以宝珠为塔刹。每层楼的塔檐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每层楼都有风铃装饰。每当风吹过,就会发出清脆的铃声。

1976唐山大地震推倒了塔莎。天宁寺塔以北,有大觉殿、光山谭洁等原始建筑。寺庙西北的原院,就是著名的大师府。现在只剩下山门和大雄宝殿,还有一些残存的残破古迹。

天宁寺经历了900年的风雨,风铃已经无声无息,雕像已经脱落。然而,最初的辉煌也可以在那一点残迹中实现。如今,正厅成了仓库。透过门缝看去,好像有包书,门口一个破旧的小牌子上写着四个大字:禁止吸烟!

正殿前的地上,散落着看不清字迹的石碑。如今,“天宁寺”的门槛已断为两截,但字迹仍能清晰辨认。还有几根电线斜拉着,让你的记忆不知不觉回到现实。

自从这座寺庙建成以来,已经有八个多世纪了。这期间,北京城区的位置几经变动,范围不断拓宽。天宁寺现居市区西南广安门外,以天宁寺命名的立交桥就竖立在寺边,成为北京颇具特色的街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