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不被父母疼爱的孩子更孝顺?

亲子关系是人生第一段亲密关系。一般0-1.5岁,孩子需要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让ta有安全感。一方面,ta会认为父母是最亲的人,父母是可以依靠的,任何困难都可以解决,因为父母是他们的避风港。另一方面,由此ta会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因为ta有了依靠,所以会更加勇敢的去探索这个世界。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孩子不仅获得了安全感,也获得了父母对ta的接纳和认可。这是至关重要的。

不被父母疼爱的孩子,ta缺乏这种接纳和认同。在ta心目中,无论多大的ta,其实都渴望被最亲的人接受和认可。然后,如果不被父母接受,ta会更加努力让父母接受。所以ta的表现是对父母的“孝顺”,看起来是孝顺父母,讨好父母。当然ta的真实想法也不好说。

这样的孩子好像还挺多的。在最近热播的《欢乐颂》中,粉丝梅生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一个重男轻女严重的家庭,她不被父母疼爱。成年后,她只是被父母当成赚钱的工具,源源不断地给家里寄钱。虽然她觉得这种生活很苦,但她还是会“孝顺”,因为她想让父母接受她,爱她,说她好。

什么是孝顺?没有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关系,“孝顺”对子女是不公平的。为什么不说“爱”?“爱”是建立在相互平等、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发自内心、父母接受孩子、孩子接受父母的基础上的。“孝顺”的关系很难说是健康的关系。

希望孩子能得到父母真诚的“爱”和“爱”父母,而不是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孝顺”父母。

孝顺是一种心理疾病,来源于父母爱的缺失和内心的不安全感。小时候受到父母严厉的批评和压迫,导致我成年后总是试图讨好父母,试图得到父母的肯定,以满足童年的落差。所以“棍棒底下出孝子”是一个道理。我越是压制孩子,越是严厉对待孩子,他们以后不孝顺的概率就越高。相反,童年得到过充分父爱和母爱的人,成年后就没有那么孝顺了,因为他们得到了充分的爱和安全感,成年后就不需要讨好父母来弥补童年的差距。当童年的安全感差距过大时,人们往往会把取悦父母放在人生的第一位,甚至超过配偶和子女。这时候就会有姐夫和傻孝子了。姐夫宁愿吃糠咽菜,亏待丈夫和孩子,也不愿意赡养弟弟,企图获得父母的认同和肯定,这在她童年时代是极其匮乏的。愚孝男为了讨好父母,甚至打老婆孩子。这些都是童年缺乏安全感导致的不正常行为。另一种说法“局部疼痛的孩子得不到帮助”也从侧面印证了这一观点。在童年时期接受过充分父爱的孩子往往不太孝顺,因为他们在童年时期接受了足够的爱,所以成年后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小家庭,更爱自己的孩子,这符合人类千百万年发展的自然规律。从本质上讲,孝是促进君主统治的一部分。我认为,父母和孩子应该更多地谈爱,而不是孝顺。

第一次看到问题就觉得难过。

不被父母疼爱的孩子更孝顺,背后的原因是为了得到父母的重视,用加倍的孝顺来引起父母的重视,从而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本质上和三四岁的孩子拼命哭闹想得到妈妈的拥抱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在多子女的原生家庭中,老大是父母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没有其他孩子,自然会引起父母的特别关注。第三个孩子也是最后一个,父母的年龄和阅历都丰富很多,自然会区别对待。二胎可能因为不突出或者家庭地位不高而被父母忽视,这就是“千禧二胎”现象

很多老人仍然通过这种方式得到父母的关注和爱,这表明父母关心孩子是多么重要。

我觉得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不被喜欢的孩子更想获得父母的认同。

对于孩子多的父母来说,难免会偏爱和自己性格相似的孩子,但是会和其他孩子不一样。比如,性格开朗的父母更喜欢开朗的孩子,心思谨慎的父母更喜欢乖巧的孩子。

对于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因为父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他非常重视父母对自己的认可,所以父母的态度也影响着他的一生。

如果父母长期不公平地对待孩子,很容易导致弱势孩子的自卑和叛逆。

1.容易自卑的孩子往往胆小怕事。这种自卑感会让孩子成为一个“讨好型”的性格,他会一直观察自己的言行,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不会被父母骂得更多,如果偶尔能得到父母的表扬,他会更愿意进化成父母喜欢的样子。

久而久之,这种孩子变得心思缜密,小心翼翼,所以经过长期的细心观察,他会更加了解父母的需求和想法,真正成为父母后也能理解父母的喜好,所以相对放心。因为这种性格的孩子往往心软,会更孝顺年迈的父母。

2.对于小时候反抗父母不公平对待的孩子来说,他们相对独立,比较大度。虽然他们小时候对父母意见很大,但真正长大后往往很孝顺。

另一方面,这个孩子成为命运的主角后,往往会通过对父母更加孝顺来证明父母的错误。

第一,这里的爱是孩子感受到的爱,或者说父母是否真的不爱孩子。如果父母真的不爱孩子,孩子真的感受不到爱,那么不被父母疼爱的孩子孝顺父母的概率很低。

第二,客观来说,父母不爱孩子的可能性会很小,只是表达方式会有些不同。也就是说,父母有爱孩子的动力,但爱的能力可能还不够。有时他们会以打骂的方式表达爱意。这并不是说父母不爱孩子,而是父母没有学会如何爱孩子。

第三,虽然父母打孩子会难受,但是从骨子里相信父母是爱他们的。所以,即使看似父母不爱孩子,其实孩子也感受到了父母的爱。所以这样的孩子还是会孝顺父母的。

第四,在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下,有一句谚语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是基于棍棒底下出爱心。如果没有爱,只有棍子,孩子不理解父母,不坚信父母是爱他们的,就很难有孝子。

第五,在孩子多的家庭,有些孩子可能得不到哥哥姐姐那么多的爱,但会更孝顺。这样的孩子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把自己当成父母,他会和父母一起照顾兄弟姐妹,当然也会很孝顺父母。还有一个就是他父母总觉得他不好。他就是想改变父母的想法,就是告诉父母“我是最好的”,不断用孝心证明自己是好的。

(作者:陈,心理咨询与心理成长部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为什么不被父母疼爱的孩子更孝顺?我个人认为,不被父母疼爱的孩子,期望用自己的物质条件来补充家庭,以获得父母的关注。

更多的原因是,不被父母疼爱的孩子,知道父母再宠一个孩子,以后也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孝顺父母。孝顺更像是资助被父母宠爱的人,期望他们善待父母。

我们去看看吧,但是那些特别偏爱其中一个孩子的父母,从小就执着地偏爱自己喜欢的那个孩子。

小时候家里其他孩子可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父母不爱自己,就想方设法迎合父母。

等他们长大了,会更多的看到这种情况,会意识到父母以后只会更难过。因为是父母,所以必须为父母的未来做打算。于是乎,我就一直在不断地在物质和劳动上帮助父母,尽我所能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其实我总觉得这不是个好主意。这样,被宠爱的孩子会觉得父母照顾他是理所当然的,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贪吃懒做的行为。

初中买牛仔裤花了30块钱,我妈发现了。她非常生气。觉得我在浪费钱。如果你打扰我,我会和她争论。然后我爸就过来踢他肚子。骂我。还命令我剪裤子。我哭完了。独生子女!现在我结婚了。不孝顺。但绝对不会给家里带来麻烦。因为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愿意为孩子付出!

看到这个问题的第一反应,有人会觉得这是个伪命题,有人会觉得悲哀,有人会叹息默许。人们常说爱情是相互的,感情是双向流动的,但人们之所以会问这样的问题,一定是因为身边有这样的案例,甚至发生在自己身上。

我们可以调整一下这个问题的方向,“为什么被父母疼爱的孩子不那么孝顺?”从这个角度看,似乎清晰了很多,身边的案例也多了。那么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爱的孩子不愿意孝顺父母的原因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有三个原因:

第一,从小就无条件接受爱和付出的孩子,很容易习惯这种毫无保留的爱,觉得大人对自己的爱是理所当然的,轻松的,甚至是无偿的。一旦他习惯了索取,他就无法同时学会给予。如果他的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没能付出全部时间或者倾斜资源,或者父母把自己的爱给了家庭新成员,他会更容易嫉妒和愤怒,觉得父母剥夺了他作为宇宙中心的地位。所以他长大后会认为父母应该无私地爱自己,理所当然,但随后又会因为其他的事情去恨父母,“孝顺”未必是他们要行使的义务。

第二,都说父母的爱是一个港湾,我们可以休息和逃避,也可以享受港湾的资源和优势。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从小肯定有父母赡养,什么事情都可以由父母来做。他不好好学习,父母花钱让他去好学校;如果他在学校学习不好,父母会找关系帮他毕业;在社会上找工作不顺利的时候,父母动用人脉为他敲定了一个铁饭碗;工作上处理不好和同事上级的关系,父母出面送礼协调;到了适婚年龄,我自己都不想贡献,连找女朋友的私事都要交给父母,还经常跟朋友抱怨父母给我介绍的东西实在是不堪。所以,当残酷的社会现实击碎了他的blx,再去责怪父母,想让他孝顺,就没那么容易了。

第三,越亲密的人对他越生气;我们越是局外人,就越要表现得更好。这不仅是我们很多人的表现,也是那些从小被万千宠爱的孩子对待父母的一贯态度。感情是可以互相影响的,但有时候是单向的。就像一个男生很爱一个女生,但是他尽可能的爱一个轮回,却还是得不到女生的心。大家都听过很多结局不圆满的情感故事。父母也是如此。即使你的父母把所有的爱都给了你,你可能会把自己的热情、善良和爱都给了别人,完全不考虑他们的感受,却仅仅因为父母的唠叨,不顾及他们的面子,和他们大吵一架。

那么,为什么不被父母疼爱或者父母不够疼爱的孩子,最孝顺或者依然孝顺父母呢?那是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总想通过父母的爱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父母的认可,但是父母总是把更多的爱和资源给了其他的兄弟姐妹。不管他们怎么做,到最后,父母还是越来越“偏心”地爱着他们的姐姐或哥哥,于是他们开始了一段漫长的路,来获得父母的认可。年轻的时候,靠的就是聪明。长大后,我靠的是对父母的爱和顺从。他们想得到父母的心,这其实是他们爱的体现。善良有爱的孩子最想要的不就是父母的信任和认可吗?所以,他们还是会爱,就像从来没有失去过一样。

欢迎关注“小玉米麻”,和我一起分享育儿路上的得失!

那很好。原因是父母是人,不是神,也有喜欢和不喜欢。老年人当然不会承认。不经意间,父母会从精力、财力各方面找各种理由倾斜个别孩子,在孩子中形成强弱格局。另一方面,受宠的孩子养成了多吃少吃的习惯,失宠的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吃亏的习惯,总是希望多做一些事情来赢得父母的认可,他们习惯并认可父母对个别孩子的溺爱。当父母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从小养成的品质决定了大多数受宠的孩子在付出很少的情况下仍然会觉得吃亏,而不被父母疼爱的孩子愿意付出,觉得很合适。这一切都是长期不自觉形成的,父母一般不会刻意去偏心。不应该怨恨任何人。父母认为我身体不好,怕我以后没饭吃。有意无意不让我乱花钱。正是这种节俭的习惯,让我受益匪浅,而其他兄妹父母却希望他们出人头地,每天多给或者没钱。我父母最终还是要靠我来支付。

反正一句话,不看好父母的孩子,往往不会去挑老人的毛病,只会关心老人。

这,全是眼泪!我在藤椅上摇着,打着这个字!父母不爱孩子,不愿意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甚至攻击算计和迫害,导致孩子情商低下,缺乏技能,无法融入人群,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他们想摆脱环境,但又无能为力,不敢维护自己的权益,因为这会损害自己的利益。虽然舍不得,但是不孝顺怎么活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舆论还是站在孩子一边,谴责不良家长。就说我个人经历吧,父亲虐待我,他坐牢很容易。我妈妈挺过来了,离婚也结束了。那我呢?他是残疾人。出狱后,他节衣缩食,一起开了个小窝棚。他去世后,我又去看我妈。她可能不会收留我。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我隐忍了,我妈也没提离婚。我曾经想,他们为什么不喜欢我?是我不够好吗?如果我做得更好,会得到他们的认可吗?我甚至做了一些违背常识的傻事来获得他们的关心,然后我放弃了,只为了少受点苦。我们现在有两套房,过着舒适的生活。因为这个,我妈不敢强迫我做全职,只求我给她养老送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