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科技导航

有关宋代港口经营、商船运输和海洋贸易的著作很多。朱尧的第二本《周萍客谈》记载了宋代海外贸易和市场管理的情况。书中不仅描述了航海罗盘,还描绘了水手们从甲板上投掷铁钩获取海底泥土,从而根据泥土的气味和外观判断船只的位置。而且宋人已经开始掌握季风的规律,并利用季风的规律来航行,提高了效率。朱昱还描述说船上有水密舱。即使有一两个船舱破裂漏水,其他船舱也不会进水,从而避免船触礁沉没。公元1973年,一艘公元1277年的宋商船,长78尺,宽28尺,在中国南海岸出土,也验证了朱昱的描述。这些新技术和河道、运河的疏浚促进了宋代航海文化的发展。官办的运输船、贡品船和驳船、私人的运输船和渔船,以及富人的豪华游艇,构成了一派熙熙攘攘、欣欣向荣的景象。

除了朱昱,还有许多杰出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都提到了导航技术。《答岭外之辈》是南宋周菲在1178任桂林郡太尉时写的一篇笔记。书中记载了宋代广西的地理、人文、边防、风俗、物产等丰富的记载,还记述了安南、占城、三佛齐、爪哇、大秦、波斯、木兰皮、女儿国等域外国家的地理、人文、风俗、物产等。宋代的沿海贸易比上一代发达得多,因此这本书是研究宋代中西海上交通和12世纪南海、南亚、西亚、东亚和北非古代国家历史的宝贵资料。书中这样描述木兰船:“漂浮在南海上,船就像一个巨大的房间。如果帆挂在天上,船有几十英尺长。一条船几百人,一年的粮食都是积攒下来的。其中貘酿酒,生老病死。...而大食国更远渡西海至木兰郫国,其船又增。一条船可以容纳几千人,而且这条船在市场上是有机的,不然要好几年才能到,除非是巨轮。”

这本书还描述了海军的藤条船:

“申光沿海州军,难得钉桐油,造船是空板透藤的约束。在藤蔓的缝隙中,来自大海的茜草被晒干、闷死,遇水便涨,使船不漏。它的船很大,是渡海商人用的。”后来,穆斯林摩洛哥柏柏尔旅行家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在中国写了很多关于船只的文章。其中特别提到了中国帆船。他还描述说,最大的中国船有65,438+02根桅杆,而小船只有三根桅杆。宋朝投入大量的物力,建造了一种用人力踩轮子驱动的船,称为桨船。这种船的原型从5世纪就有了。784年,唐朝的高力成功地设计了一艘桨船,并在战船的舷侧或船尾安装了人力桨轮。人踩在轮子上,叶片拉着水发电,船也前进。1134年,宋朝的将军吴歌建造了一批桨船,一艘有九个桨轮,其他的有13个桨轮。宋代有12桨的大船,船的两边都有。1135年,名将岳飞在洞庭湖镇压义军杨幺时,将漂浮的杂草和腐烂的圆木放入湖中对付桨船,从而登上甲板,取得战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