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明藏的科学成就。
周明藏几十年来致力于中国农业昆虫学的研究,是建立和发展中国农业昆虫学的先驱。他一直认为,摸清我国农业有害生物的种类,是开展防治工作的基础。因此,在1935中,他依靠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在已发表的《中国经济植物害虫和螨类初步名录》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资料进行补充,并在1953中主编了《华北农业害虫志》一书。这是一部系统的农业害虫基础文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954年苏联农业部派出的第一个植保植检代表团访华时,首先提出了希望获得该书。20世纪70年代,周明藏对已发表的著作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编制了《中国主要害虫名录》,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内部资料,为该所编制的1980《中国农业害虫名录》提供了蓝本。
20世纪70年代以前,国外农业昆虫学专著的一般内容只是按作物列出重要害虫进行描述,缺乏系统的理论探讨。周明藏认为,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但它有自己系统的理论基础。1961年,在他主编的第一本农业院校试用教材中,总结了这门学科的原理和方法,使农业昆虫学这门学科从内容到体系都更加完善。特别是在区分“害虫”和“害虫”的概念上;他在分析有害生物产生的条件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基本途径,比较各种防治方法的特点的基础上,制定了有害生物防治的要求、策略、途径和方法,从而纠正了过去长期存在的“以消灭有害生物种类为目的”和单纯依靠单一防治措施的偏向。他的学术思想催生了20世纪80年代被国际植保科技工作者广泛接受的“害虫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
提倡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
周明藏从1933回国后,从大量的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害虫防治的研究不应局限于害虫本身的研究,而应涉及到与害虫生存发展相关的各种生态环境因素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周明藏在浙江发现尺蠖的产卵地后,提出了避免尺蠖与松树混种危害的防治措施,因为该虫集中在松树茎杆表面的裂缝中产卵。20世纪50年代末,他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春小麦的主要害虫麦秆蝇,发现这种害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是成虫喜光,对产卵的小麦植株有严格的选择性,特别是在拔节期。经过进一步研究,明确了所有有利于促进春小麦前期快速生长和小麦植株健壮密集生长的栽培措施,都有助于控制小麦茎蝇的危害。因此,他总结出了早播种、精心整地、合理密植、正确施用水肥等控制病虫害高产的系统农业防治措施。1960年秋,应安徽省农业厅的邀请,他带领部分师生调查了一些地方,即所谓无螟区,在连年大规模实行单季稻改双季稻后,水稻螟虫的情况,并探讨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地方同志协作,深入三个特区13个市县进行实地调查,与老农和地方同志座谈。初步结论是,经过冬季适当处理后,稻田大量越冬螟虫被消灭,降低了第二年的发生基数。在早稻收获和晚稻种植期间,将稻茬深翻入土中,不断杀死二化螟二代幼虫和蛹,从而减少后期的螟虫源。这说明文化技术措施的作用可能是主要原因。然后在1961—1964,先后在安徽、湖南设点,大面积创建轻、重虫区。他对种植制度和不同栽培技术的方法与二化螟种群消长进行了对比分析,进行了深入研究,论证了双季稻区采取适宜的栽培管理措施相结合,分阶段抑制二化螟虫源的防治策略原理,从而明确提出了”。1962年,周明藏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大会上作《中国农业病虫害防治研究现状与展望》学术报告,1963年在《人民日报》发表《农治结合防治病虫害》一文。1964期间,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的国际科学研讨会上,宣读了《中国二化螟研究进展》一文,引起了与会学者的关注。65438-0975年在河南新乡召开的全国植物保护会议上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其中吸收了周明藏的观点。
65438-0983,周明藏参与了“六五”期间科技攻关项目“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他在河北省南部棉花主产区建立了综合防治基地,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关键技术的协调组合方案,以及重视第三代棉铃虫防治策略的新观点,投产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七五”期间,他进一步完善了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在提高我国综合防治技术水平、促进农业防治与其他防治技术的协调应用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周明藏在综合防治和农业防治的倡导、推广和发展方面的贡献受到了国家的表彰。获农业部1980、1986、1988技术进步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中国植物抗虫的奠基人
近半个世纪以来,植物抗虫性的研究和利用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受到广泛重视,并形成了自己的科学体系。20世纪50年代末,周明藏在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小麦茎蝇防治研究时,发现小麦茎蝇的发生过程与品种密切相关。因此,他决定在中国开始并发展植物抗虫学科。1960年,周明藏构思了多抗育种的指导思想,并带领所在教研室的老师再次来到内蒙古自治区,针对当地春小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麦秆蝇、锈病、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差等,选择杂交组合。1964,育成“6410”、“6407”等多抗高产良种。这项工作和思路当时最早在中国开展,多抗育种在世界上更早。例如,在多抗育种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成立于1960。美国的Bird直到1974才培育出多抗逆性棉花品种,并于1979发表了多抗逆性理论。
周明藏深知,任何一个学科领域的创建和发展,都与相应的科技交流活动和研究实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从65438到0978,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开始恢复活动。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的会议上,他作了国外抗虫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以推动我国该项研究的发展。为了防止我国对植物抗虫性的研究从一开始就被概念束缚,他还对国际植物抗虫学创始人R.H. Painter (1951,58)将植物品种的物候期抗虫性归为假抗虫性,将其排除在植物抗虫性范畴之外的结论提出了令人信服的异议。65438-0979在安徽黄山主持召开了第一届全国抗虫学术研讨会,组织交流了我国植物抗虫工作情况,作了“我国植物抗虫研究现状与发展”的学术报告,强调了开展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1982年,第二次学术研讨会在陕西武功召开。这两次会议对推动我国植物抗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1981年秋,他率中国代表团到美国考察害虫综合治理,访问了7个州有代表性的大学和农业研究机构,特别是植物抗虫性的研究和利用。回国后对我国该领域的发展提出了建议。1985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在长沙举办的“2000年中国植物保护科技发展预测与对策”会议上作了《植物抗虫研究与利用的趋势与展望》的学术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未来的方向、内容、规划提出了建议。
同时,他还组织力量指导和带领青年教师研究小麦、谷子、棉花等作物的主要害虫,从基本的品种抗性筛选鉴定工作入手,逐步深入到鉴定技术、抗性机理、品种抗性的要素分析和品种资源的抗性评价利用等主要内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他正在为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抗性遗传育种准备条件。我国研究生培养制度恢复建立后,他被选为首任博士生导师,随即招收了以植物抗虫和害虫综合治理为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并有一部分被派往国外。1982,国内首次开设“植物抗虫原理”研究生课程。还承担了农业部教材建设《作物抗虫原理与应用》一书。
半个多世纪以来,周明藏把一生都献给了植物保护事业。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农业院校教书。他学习严谨,以身作则。他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长期担任中国昆虫学会和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的领导,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比如65438-0954年在北京召开第一次社会主义国家植物保护大会时,他就是害虫小组的召集人之一。1957参加了在东柏林召开的国际植物检疫会议;1960参加在莫斯科举行的中苏双边植物检疫协定修订会议;1964年参加中国赴西非北非五国科学友好代表团;同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科学研讨会;1981年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美国,考察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作。
周明藏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精神。他认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能更好地培养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并一直为此而实践。在科研工作中,他既重视开拓进取,又坚持脚踏实地,锲而不舍,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我国著名昆虫学家、农业教育家、我国现代农业昆虫学的开拓者、我国植物抗虫学科的奠基人、我国现代昆虫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一级教授周明藏先生,于2005年1月2日11: 55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70年来,周明藏教授致力于昆虫学的教学和研究,本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将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几十年不懈努力,为害虫防治和植物抗虫的理论与实践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华北农业害虫志》、《农业昆虫学》、《植物抗虫原理与应用》等专著和教材10余部。其成果先后在1980、1986、1988获得农业部技术进步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5438-0993,原北京农业大学授予“荣誉农业大学奖”,以表彰周明藏教授对农业大学建设和发展的突出贡献。
周明藏教授热爱祖国,热爱教育,热爱科学。他严谨认真,致力于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致力于学校的繁荣。他以身作则,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中硕士生20余人,博士生16人,为我国植物保护和昆虫学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周明藏教授在弥留之际,仍心系学科建设,心系学校发展和百年校庆,心系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繁荣昌盛,真正做到了生生不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表现了一个科学家、教育家的伟大爱国情怀和一个* * *员的崇高品德。他是全校师生员工和* * *员学习的榜样。
周明藏先生的逝世是中国昆虫学、植物保护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