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宝元简介

侯宝元(1914-1999),广西费县人,俗奢之人,道名“宝元”。他属于广州知宝台的“宝”派,同行都尊称他为“公爵”。香港道教界和香港青松观的重要人物,1950年至1990年是香港道教法器的重要传承人之一。

目录1生平2影响与贡献2.1主持仪式事务2.2介绍佛经2.3培训佛经2.4塑造香港道教仪式特色2.5促进道教学术发展2.6组织香港道教界2.7服务社会2.8海外弘道3纪念4期。侯宝元的一生13年6月1914日(农历八月二十四)出生于广西桂县城北镇一个小康家庭。8岁入当地崔才小学,13岁入县城中学。14岁时,因为父亲去世,他不得不辍学做生意养活母亲,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读书。他在事业上仍然孜孜不倦,特别喜欢读道教书籍。后来他和张凤珍结婚,生了一个女儿。

据后人回忆,侯宝元年轻时爱读道教书籍,经商时曾在其店铺楼上设“吕祖坛”供奉吕祖大师,可见其早已皈依道教。到30岁时,他已前往广州,在那里他进入了在广州恩宁路凤庆头10号中国道教至宝台慈善协会,并在叶()手下学习。

皈依道教后,侯宝元积极参与芝宝台在当地组织的慈善活动,如规划芝宝台开办的托儿所、学校等,甚至在1948重建芝宝台旧址时也承担了募捐工作。据侯宝元生前回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举家迁往玉林县经商,战后回到家乡,后经常往返于两广之间。直到1950年初,侯因为出差定居香港。

来港后,恰逢何承接吕祖盛“南有坛,后有普渡”之说。侯加入进来,和陆之臻、叶(、)、陆宝静()、易宝云(泽丰)、陈太静(德明)等人一起,树立了港松仙的概念。侯全力以赴,积极参与此事,最后把会址定在街67号四楼。1952,耿与陆志珍、叶、陆宝静合作,向* * *申请青松关社团法人登记,获得批准。

侯入青松馆后,住在馆内,掌管经学和法事,负责组织大小道场仪式。1956经学礼部成立后,侯出任青松馆经学礼部主任,尽心竭力地观察内科和礼部的事务。

1952因祭坛服务扩大,场地太窄无法使用,故迁至九龙弥敦道200号五楼。然而,搬迁后的新址仍然不方便举行大型佛教仪式或神圣的生日。为了进一步拓展道教服务,1960年初春,精通风水的侯宝元亲自勘察了新界青山麒麟围的一处地方,发现该处是一片广阔的园林,气息浓郁,被祖上赐为“香绝之地”,他认为可以作为永久道场,于是在青山麒麟围选择了一处约7万平方的园林扩建青松馆。经过艰苦的努力和艰难的筹款,青松关的修建终于在1960年代后期完成,1971年,侯宝元在发展青山概念的同时,推动了九龙概念场地的扩建,购买了大南街的建筑,并将6层高的新址作为道场。

20世纪60年代,香港道堂面临着科学仪器和学员短缺的问题,不足以应对日益增多的道场仪式。有鉴于此,侯宝元开始办班当学徒,每周安排两次读经,并在青松馆修行。1991香港道院成立时,侯任校长,与弟子麦炳基一起开办了诵经班,进一步培养学诵经的人才。

侯一生致力于解释道教,生于199912 17(农历九月初十),享年85岁。

影响与贡献:侯宝元自20世纪60年代起负责《青松观经》的法会仪式,主持过多次法会仪式,如1952吕祖师诞辰创立的法会、中原法会等。再比如,自1953起,每个月北斗生日,我们都要祈福信义、念经,并规定弟子每天都要念诵早晚课。侯宝元也曾带领静生参加其他道观及慈善团体举办的法会,如1953元朗博爱医院赈灾法会华、1957彭应贤阁赈灾法会及法会、1958东华三院万善园胜利法会、1960黄大仙色色园万善园法会等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全真法大会于6月6日至24日在粉岭举行,1986+065438+10月65438。侯宝元不仅是大会主席,还负责安排各个小组的工作。另一个重要的大型仪式是祈祷世界和平、护国济民的罗田大义,于1993年9月17-26日在北京白云寺开幕。侯宝元任委员会主席,亲自率领105人从干昆路到北京建驿。

侯宝元对香港道教仪式的发展贡献良多,其中一项就是将从中国及其他地方道观收集的佛经引入香港。侯宝元曾感叹,潜水多年,经常遇到经书散落的情况。因此,早在1950年代,他就开始在香港和广东寻找科学仪器的经典,尽力保存上一代的传统。当时,他从一些古董商那里得知有一些经典从中国内地流入香港,并煞费苦心地在香港寻找和整理这些经典。

侯宝元根据《玉帝有罪西府宝忏悔录及我行藏经再版后记》,于1957在香港书店发现藏于名山窑洞、广州三元宫、罗浮山徐冲寺的经书旧本数十本,其中有《玉帝有罪西府宝忏悔录》、《玉帝行藏经》、《三元宫同治版先天迎经》。除了这些经书,侯宝元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50年代在彭颖仙堂发现了三元宫留下的法器和经书,并传授给彭颖仙堂弟子十余人,包括周道之、石钟山、麦炳基等。

侯宝元在1970年代重新出版了收集的科学书籍。据他自己的说法,他重新出版科学书籍是因为当时香港道堂对科学仪器和科学书籍的需求增加,为了满足寺内外道教弟子的需要,他重新出版了大量的本科书籍。比如关于重印玄门潮科,侯宝元在重印潮科的序言中说,是为了让学生遵守纪律,有依据。如1976年,应香港道教协会邀请,清松馆举办下元万圣元会,侯宝元在杂志上说,“法坛必修法纪法器典范,方便学生遵纪修修,又爱编辑出版。”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侯宝元对《忏悔录》的重视。

侯宝元还尽力帮助其他道观发展经典,并赠送给有需要的道观,使青松观出版的一些儒家经典成为香港道观的常用版本。以香港道堂流传的早晚经为例。其原版为清松馆1969年再版的《太上玄门经》。

侯宝元也非常重视对后辈的培养。65438-0966年,侯宝元受青松馆董事会委托,负责培训经学生。他除了亲自讲解唱法、白话文、咒语等经典的实用方法外,还把经典做成磁带,让弟子们在坛外复习。

1991年,香港道教学院成立,侯宝元任校长,麦炳基为弟子,进一步培养学过经书的人才。即使到了晚年,他也不忘鼓励弟子去北京,向时任中国道教协会会长的闵芝庭请教法会的技巧和方法,以补充香港道教会法会的不足。

侯宝元对经学人才培养的另一大贡献是对经学生(即女经学生)的使用,可以说是继承了广州知宝台的传统,因为知宝台的七位创始人之一潘志明就是经学生。自从香港的教会开始提供宗教服务后,信徒对科学仪器的需求与日俱增,导致科学仪器所需的学生短缺。当时香港1950到1960的社会还是以男性外出打工为主。然而,如果仅仅将主干道作为学术工具进行培训,就很难解决有经验学生短缺的问题。有鉴于此,侯宝元花了很多时间在观念上游说老女有经验的学生。后来很多道观也模仿青松观的做法,让坤道走上神坛,让大量女性投身于佛经工作,缓解了香港佛经短缺的局面。

塑造香港道堂科学乐器的特色,香港道堂目前使用的唱法其实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才成型的,侯宝元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侯宝元的两位弟子周、介绍,侯宝元在门下享有“玉喉”和“呢喃之王”的美称,不仅因为他的嗓音优美,还因为他每次开腔说话总是清晰圆润,语气非常稳定。这可能是因为侯宝元经常看粤剧。他观察一批粤剧老歌手,取长补短,将粤剧的音色融入到道堂唱腔中,从而形成了今天具有香港特色的道堂唱腔。

推动道教学术发展侯宝元不仅在红岛上到处建坛,还希望将道教文化带入学术界。1984 10 12年6月,他作为宋庆寺的主管,带领所有的人到台湾省,并与台北支南宫结为姐妹。这次锻炼让侯宝元萌生了帮助台湾省道教界建立道教学院的想法。在高忠信和张敞的协助下,侯宝元花重金推动道教学院项目,终于在1990在芝南宫成立了台湾省中华道教学院。

中国道教学院成立后,侯宝元在麦炳基教授、罗、张、教授的协助下,于1991成立了香港道教学院。侯当即对世界各国学者研究道教文化给予了大力支持,包括支持教授主编《道教文化研究》,并邀请了一大批中、港、台学者来港讲学传教,聘请了多位国际知名教授担任道教研究所顾问。65438年至0995年,为表示对中国道教学院的支持,侯宝元在中国道教学院设立奖学金,奖励勤奋的学生,培养高素质的道教人才。

侯宝元在担任香港道教学院院长的9年间,先后主办了3次大型道教文化学术研讨会,与香港中文大学合办了道教与民间宗教学术研讨会,并在1996大会上宣布成立国际道教联合会。

除了以上,侯宝元对道教书籍杂志的出版也很热心。早年支持李叔桓主编的《道教大辞典》,协助中国道教协会出版《道教神仙图册》,领导香港道教学院出版各种丛书和《弘道》杂志。晚年,他更大力赞助张继禹主编的《中国道教文集》。

组织香港道教界侯宝元多年来致力于团结道教同仁。自六十年代起,他与赵联手成立香港道教联合会。后又与、罗合作,在1975购买了场地,作为联合香港各道观,发展道教文化的场所。侯宝元一直担任协会副主席、副会长。

服务社会侯宝元继承了智宝泰“最好就是最好”的传统。自1950年代初青松馆成立以来,侯宝元一直在柴湾、何文田、调经岭等地参与救灾、发放御寒衣物、施药等工作。在公元1960年,侯宝元在关建立了一所养老院。在1965-1970年代初期,屯门寺设立了“夜眼之家”。此后,在大南街和屯门寺设立了西医捐赠诊所、气功疗法诊所和牙科诊所。1980年代,在宋庆厚宝园开设了一家老年护理院,并增加了一个老年服务中心。在65438年至90年代中期期间,侯宝元还经营了一家针灸诊所和一家牙科诊所,甚至向明爱医疗中心捐款购买医疗设备。

在教育上,侯宝元提倡“德育”,于是青松观在九龙枫树街1957开办了一所完全免费的宋庆学校。后来,* * *开始提供免费教育,青松关从义务学校转到补助学校。1985在屯门友爱村、湖景村设立道教宋庆幼儿园、宋庆湖景幼儿园,在九龙观塘秀茂坪设立香港道教联合会宋庆中学,在屯门也设立宋庆小学。1990年代,宋庆崔静幼儿园和宋庆兴东幼儿园相继在港岛建立,宋庆后宝源中学和宋庆后宝源小学在屯门和东涌新市镇建立。

海外弘道当香港的青松馆概念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侯宝元开始在海外推广自己的弘道事业。侯宝元遵循其祖先“将神秘之风传遍世界”的神圣话语,自公元1970年以来,协助中国大陆、台湾、日本等地道教团体的复兴和发展,还在美国三藩市、加拿大悉尼、布里斯班和新加坡建造了青松馆,将青松馆的科技传统传播到海外。

在国内,自1980年代以来,侯宝元多次游览祖国名山古刹,祭拜全真三宗祠。公元1990年,侯宝元推动青松观斥巨资重修广东罗浮山黄龙古观。黄龙观开放后,侯宝元亲自传经组建经文班教授儒家经典,并于1998促成了黄龙观华南道教学院的成立。至于内地其他寺庙,除了通过中国道教协会捐款外,还帮助内地较贫困的寺庙修缮寺庙,前后捐款500万元人民币,惠及200多座寺庙。即使到了晚年,侯宝元仍然为了祖国寺庙的修复而频繁往返于中港两地。

纪念宋庆后宝源老年服务中心(1997)、宋庆后宝源小学(1997)、宋庆后宝源中学(2000)及相关物品到宝台青松关罗浮山黄龙古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