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梦的起点

如果把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看作一场漫长的接力赛,率先跑完第一棒的无疑是黄帝。

起点,跨越时空,烟雨蒙蒙,模糊容颜。

地球为证,五千年前黄帝走上历史舞台时,姿态矫健,脚步坚定。

这是东汉时期山东吴亮庙中的黄帝像,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黄帝像。他戴着天子的冠冕,戴着赞美的腰带,右手举到腰间,左手举着,双脚向前,侧身向后看。面容清秀,体格健壮。

黄帝的形象是动态的,充满活力的,与其他皇帝有明显的区别。

我无法想象画像作者的身份和立场,也不知道作者是出于什么样的创作意图,但作者一定知道黄帝开启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文明。

画像传达给人们的是一种引导,一种号召。

黄帝之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经过长期的原始积累,形成了分散在这片土地上的大大小小的部落。

低生产率和低效的农业种植;捕鱼、狩猎和游牧生活充满了危险;更危险的是部落间的争斗和杀戮。

黄帝出生的部落叫熊氏。有一个名叫少典的大力士在森林里打猎。他遇到了一只大熊,向他求助。少典拉了一把强弓,射死了捕食熊的怪物。巨熊立即匍匐在少殿脚下,从此守护少殿氏族。后来其他氏族称少甸氏族为有熊。有熊的称号,为后辈勾勒出祖先在密林中狩猎的矫健身影。

黄帝从小就聪明有野心。他亲眼目睹周围的人在一次狩猎中被野兽杀死;看到部落被温饱困住,贫病交加而死;他还看到部落为了领土、生活资料和女人而争斗,世代争斗。

黄帝有一个简单的愿望,让他的人民过上好日子。

黄帝在二十岁时登上了部落的王位。

(2)担当重任

黄帝生活的时代,气候与现在大不相同。

如今,环境考古通过深埋在地下的植物孢子和花粉来探索史前环境的秘密。

大约在11000年前,地球气候进入暖期,中原和华北被茂密的森林和草原覆盖,形成了美丽的亚热带风光。充沛的雨量和平和的阳光为原始人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全球气候有一个冷热循环。气温每下降一度,南北半球的亚热带植被就会向赤道退缩300公里左右。从大约5000年前开始,全球气温开始下降,到大约3000年前,亚热带植被萎缩了600公里。黄河流域变得寒冷干燥,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物候面貌和我们今天差不多。

当全球气候变冷,另一种灾难也会随之而来。雨水明显比过去少,粮食大幅减产。如果发生干旱,情况就更糟了。虫灾紧随干旱而来,疯狂地席卷过去人们的一点点收成。

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显得渺小而无助。饥饿夺去了许多人的生命。危机中,弱肉强食,掠夺和杀戮接踵而至。

炎帝是当时最强大的部落,但他总是专横跋扈,无法承担抵御灾害的重任。颜地部落率先进攻。他攻击了两个部落,亚克斯和弗林特。按照古人的命名习惯,阿克斯大概是一个擅长建造石斧的部落。而项,即香木为火,是一个善于取火用火的部落。神农劈斧是中国史书上第一部战争记录。

后世对始作俑者的评价并不太高。《宋史·道史·后记三》中说,炎帝之所以讨伐斧类部落,只是因为斧类部落不愿意为自己提供东西。

司马迁对炎帝的评价更直接,说炎帝“欲侵诸侯”。

大灾之年,炎帝扬言武力朝贡,引起了其他部落的恐慌。

乱世出伟人。

黄帝成为部落首领后,他的管理和领导才能很快得到了展现,显示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他顺应天时,安抚危难中的百姓,种下五谷,分担饥荒。黄帝部落展现了一派祥和的农耕生活景象,如东方日出,生机勃勃。

炎帝抢了皇帝,很多部落怕被惩罚,纷纷来投靠黄帝,进一步激化了炎黄矛盾。

新老霸主之间,一个天天进步,一个恃强凌弱,一场决斗即将上演。

(3)炎帝攻陷蚩尤,统一中国。

在战争与和平之间,黄帝似乎别无选择。黄帝不得不整肃军备平息混乱,炎黄战争终于在汉泉爆发。

汉泉在哪里也许并不重要,它是历史深处的印记。

炎黄在汉泉三战,以黄帝胜利告终。

从此,黄帝对蚩尤的战争同样惊心动魄。

蚩尤部落的生产力水平高于炎黄部落。据《毓兰》、《世本左篇》记载,蚩尤“以金为兵器。”尸体:“制定规则的人是蚩尤。”《太平玉兰》卷七十八引《龙鱼河图》曰:“蚩尤兄弟八十一人(说‘七十二’),与兽人对话,食沙石。”所谓铜头铁额,就是蚩尤用的是金属兵器。

黄帝九战大败,最后涿鹿大战,终于攻下蚩尤。

至此,中原、东夷、九黎地区已经统一。

(D)德国与世界的民族融合。

黄帝战胜颜地并不是结束,但炎黄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汉泉之战后,黄帝加强生产,带领大家抗灾的愿望初步实现。斧象等部落加入了黄帝的行列,可以安心制造人们生产生活的工具。

炎帝和他的部落并没有在这场战争中灭亡。

炎帝,被称为农业之神,通过播种、耕种和收获掌握了最先进的耕作技术。

蚩尤部落的金属制造技术也传到了中原。

如果没有这种碰撞、交流和融合,那么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繁荣。

在今天的新郑市,有一座朱兹山。当地人中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炎黄战争结束后,他们爬上朱茨山握手。

这一年,中国风调雨顺,地里居然长出了双耳小米,于是人们就把神奇的双耳小米叫做“炎黄和谐草”。

在接下来的5000年里,一战后的和谐故事在中国历史上不断上演。无论朝代更迭,还是各民族纷争,中国的历史文化依然在黄帝开创的宽容精神中发展传承。

从原始部落到一个民族,从一个民族到现在56个民族的大家庭,文化的包容和融合从来都是无止境的。

人类所有的战争都是兄弟同室作战,和睦相处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希望和平,远离战争的愿望。但在黄帝时代,战争还是会发生,生存危机并没有得到解决,有时甚至更加惨烈。然而,黄帝修德的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创举,并代代相传。

(五)发展生产力

这是一个关于中国农业发明的传说。

有一天,当一只美丽的鸟在天空中飞翔时,它嘴里的麦穗正好落在神农氏炎帝旁边。神农认为这是上天的恩赐,舍不得吃,就埋在土里。半年后,麦穗居然长成了一大块。所以在神农的理解和教导下,人们学会了种地。

炎黄蚩尤部落融合后,发明了各种农具,改进了耕作技术,逐渐进入精耕细作时代。

随着民族的大融合和技术交流的进步,中华文明进入了大创造时代。

根据宋代的《太平御览》,黄帝发明了大锅,一种用于烹饪食物的陶器。

据清代袁剑韩雷的记载,“黄帝造宫避寒湿”。在甘肃天水大地湾,发现了距今5000年的建筑遗迹。令人惊讶的是,地面成分与今天的混凝土非常相似。

《韩曙》记载“黄帝之舟车不可助。”有人说轩辕之名由此而来。

《鲁春秋》记载“黄帝以陵伦为法昔”——有七衡。

据宋代《太平毓兰》记载:“黄帝之臣齐伯令齐伯尝植物、草药,教药。”

据战国时期的《世界书》记载,“黄帝使仓颉著书。”这是文字发明的记录。

黄帝的妻子名叫雷祖,雷祖是植桑养蚕的始祖,被后世佛称为第一蚕皇后。直到今天,中国的一些地方仍然保留着纪念雷祖的习俗。

黄帝时代涌现出如此多的发明,是历史的必然。

在这个大变革、大融合、大创造的时代,“以德治国”思想初步形成,“普世”理想开始萌芽,是中华文明的先行者,是华夏子孙梦想的摇篮。

(6)启迪现在,照亮未来。

炎黄时代的历史变迁,在五千年的文明中,类似的变化出现过很多次。

那是一个激动人心又动荡不安的时代。有很多部落和星星。

最强大的三个部落无疑是颜地、黄帝和蚩尤。axe和flint等部落尽管技术进步,但相对较弱。

炎帝是旧秩序的维护者,对新兴势力虎视眈眈,但气候、技术、观念都变了,历史在前进,谁也阻挡不了;蚩尤自诩武器先进,勇猛无情,蔑视世界秩序;只有黄帝修德重整旗鼓,发展生产力,但后来居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除了气候变化、技术进步等外部原因,黄帝的成功有三个内在原因:一是黄帝有强烈的强化部落、改变世界的愿望;二是具有修德抚慰民众、整合世界的政治智慧;第三,高超的利用外部资源的能力。

历史不是八卦。只有搞清楚过去是什么,从哪里来,才能找到现在的位置,规划未来。历史是一门通过了解过去来帮助人们了解未来的科学。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是一门未来学。

或许炎黄时代的巨变太过遥远,但在不久的将来,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发展,炎黄时代的迷雾将会揭开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五千年前勇敢举起第一根文明接力棒的始祖英雄形象会更加清晰。

因为黄帝是英雄,也是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