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华诗选

简介:宗白华(1897-1986),原名宗智,创造社成员。主要著作有诗集《行云流水》、文艺理论《歌德研究》、《美与意境》等。

第一条我们,我们并肩站在天河下。

世界已经沉睡。

天空中的双星

反映在我们的心里。

我们手牵着手,看着天空,一言不发。

神秘的颤动。

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第2章缓解心中最后一丝凉意

什么时候免费?

银河的月亮照在我的楼上。

笛声遥远。

月亮的凉爽

内心的冷静

融入宇宙的凉爽之中。

今晚东海岸的明月流光

反映在心里。

我静静地站在海边。

听听星星和天空清晰的声音。

一朵孤独的花睡在我身旁,

我在她的梦里品尝香味。

啊,梦想!做梦!

明月之梦!

她在寻找她的梦中情人,

我在想月亮下的家乡!

关于生命之树的四首小诗

雕刻一朵花

谢伏在我怀里道:

我轻轻地把它压在我的心上。

她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音乐。

变成一首小诗。

太阳的朝霞

洗涤我早起的灵魂。

地平线上的月亮

依然如我昨晚的梦。

出身背景宗白华先生(1897?1986),籍贯江苏常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小南门一个外地家庭。安庆长到8岁后,随父亲去南京上小学,所以经常自称?半个安徽人?。他一生都在学习。

宜颜精通中西美学和各种艺术理论,是一位赢得了中国古典美学灵魂的美学家。20世纪20-40年代,宗先生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也被称为北京大学的邓以蛰先生?南宗北邓?与1933年回国并任教于北京大学西文系的朱光潜一起,成为当时著名的美学家三人。很幸运的是,邓老师是安徽怀宁人,朱老师是安徽桐城人,所以这三位学者有两个半是安徽人。邓、朱、宗三位美学家在现代美学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在古典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相融合的基础上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积累。这里是宗白华先生和?中国美学史?关于……研究和写作的几点思考?

写史的情结在于,大多数学者一生致力于专门的学问,学问的积累和爱的热爱往往催生了它。历史?志向,也就是写本学科专史的想法,能叫学者的吗?写历史情结?。这并不奇怪。在20世纪的中国学者中,有许多人写了专门的学科史,如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郑振铎的《中国文学史插图》,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刘一的《中国文化》。

而其他的学者,比如闻一多、鲁迅,也曾经想写一本流传了几千年的书。中国大文学史?我的夙愿。但由于诸多变故和外界干扰,他们的愿望未能最终实现,成了一种?最后的愿望?。叙述历史愿望的幻灭,将是学者自身和中国学术史的一个持久遗憾。学者热衷于写史,其初衷无非是通过本学科专史的写作来展示自己的学术洞察力和实力,通过写史来体现对研究领域的整体把握,从而在本学科研究中占据制高点。

终身遗憾的历史趋势在现代学术史上也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探讨宗白华和?中国美学史?写一个错过的遗憾。宗先生曾经想在60年代的审美热潮中写一个?中国美学史?但由于当时撰写《中国美学史》的团队成员意见不一,宗白华未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这一日后颇有建树的学术生涯。书写历史?愿望最后变成了梦想的泡沫。当时流产的美学史计划持续了几十年。虽然今天出现了大量的中国美学史著作,但其学术价值还有待检验。就今天能看到的种类来说,大部分都不尽如人意。毕竟像宗白华这样有学术功底,又精通各种中西艺术的美学家还没有出现。宗先生当然不是不可逾越的学术高峰,但就中国而言,产生宗白华这样的大师的基本条件尚不具备。那么,宗先生的未竟之作?中国美学史?,将是学术界的永久缺失,这是发人深省的。

弟子回忆根据宗先生弟子林桐华的回忆录,可以看出宗白华在60年代编纂《中国美学史》的主客观条件已经相当成熟。主观条件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宗先生从小就打下了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后留学德国,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精神和现代艺术思潮的滋养;他本人对各种艺术都感兴趣,尤其是对中国的书法、绘画、诗歌、园林建筑等艺术的欣赏,这是毋庸置疑的。宗先生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性语言和直觉智慧,在《行云流水》《审美漫步》这首诗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有这些都表明明宗先生是有能力的?中国美学史?的准备工作。

从客观条件来说,当时国内哲学界、美学界的许多学者,尤其是大师级学者还健在,如朱光潜、邓以蛰、冯友兰、汤用彤等大学者,在学术上可以互通有无。从65438到0952,全国高校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这种融合带来的弊端是相当严重的。比如清华大学的哲学和文学传统被切断,清华的人文背景被拿走,变成了理工科大学。90后很难延续清华的人文传统。但高校院系合一,对北大哲学系来说,却是一件幸事。当时中国所有大学的哲学系都并入北大,北大哲学系成为中国唯一的哲学系。此次调整后,宗白华先生从南京大学调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邓以蛰教授也调到北京大学。加上北大西文系的朱光潜先生,北大在美学方面的学术实力达到顶峰。因此,宗白华撰写中国美学史的客观条件是独特的。

此外,宗先生主张美学研究应与别人的艺术联系起来,并注意古史研究的进展。出土文物和考古新发现,对了解和深入理解古代审美意识有很大帮助(而且60年代考古有很多新发现)。他曾经说过?美学史的研究离不开史料,尤其是考古发现?。可想而知,如果当时宗先生能下手?学历史?到了80年代,随着我国考古的新进展,又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来制作这一个?中国美学史?荣耀归于后代。可惜这一切都没有实现。这种损失不仅属于宗白华先生个人,也属于整个美学界,乃至整个中国学术圈。

那么,宗白华没能书写历史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据北京大学哲学系叶朗教授介绍,1962年,国务院任命周扬主持大学文科教材编写工作。当时有三本美学教材列入了编写计划,其中一本是王朝文主编的《美学概论》。另一本是朱光潜先生独著的《西方美学史》。还有一本是宗白华主编的《中国美学史》。《西方美学史》于60年代成功出版,《美学导论》于1981正式出版,而《中国美学史》却夭折了。最后,闵和负责编纂了《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两卷。这是当时的基本情况。

学术分歧上世纪60年代,宗先生开始编辑《中国美学史》,与唐先生(唐用彤)谈研究中国美学的特殊方法和见解。唐先生和宗先生都强调中国美学要从更广阔的背景中搜集信息,从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美学思想出发。唐先生甚至认为《大藏经》中关于婉约的记载也可能对美学研究有用。宗先生赞同唐先生的观点,强调一些文人笔记和艺术家的经历,虽寥寥数语,却能偶尔发现深刻的美学见解。后来的《中国美学史》的编纂未能像朱先生的《西方美学史》那样顺利问世,是因为参与者意见不一,没有按照宗先生对艺术实践的深刻见解和唐先生对佛教美学思想的研究方法进行尝试。整理宗先生留下的大量中国美学史笔记,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宗白华全集》第四卷附录,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