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历中应该突出技能和特长。

简历中应该突出技能和特长。

简历,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个人的学历、经历、特长、爱好等相关信息的简明书面介绍。简历是有针对性的自我介绍的规范化、逻辑性的书面表达。对于应聘者来说,简历是求职的“敲门砖”。以下是我在精心编写的简历中应该突出的技能和特长。欢迎大家向他们学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赢在招聘会”系列报道之一

“有篮球特长者优先。”前几天某国企在一场高校专场招聘会上明确要求应聘者要有篮球特长,因为企业经常和十几个兄弟单位举办文化活动,需要这方面的员工为企业增光添彩。记者发现,招聘信息中类似的“附加条款”还有“有驾照者优先”、“歌唱主持人好者优先”。

相对于四六级等“硬证”,篮球、驾照、唱歌等技能在求职中往往被忽略,最多在简历末尾略加一笔。但这些“软技能”有时最容易被HR认可,成为硕士、本科生群体招聘会上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只要你巧妙地展示你的“软实力”,也能给你带来Offer。

简历:巧妙展示“软实力”

“灰色技能”逐渐成为求职的必需品。

华师大日语专业的小霞起初是被父亲逼着学车,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学车。她觉得开车已经成为一种必备技能,就像英语、电脑一样。在一些高校,驾驶课已被作为学生的选修课之一,甚至作为就业实践的一部分,并对获得驾照的人给予社会实践学分。

普农驾校的刘告诉记者,学员学车无非三个原因:一是以后找工作方便;二是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在职复读的不便;第三,有人学是因为别人学,自己也跟着学。据不完全统计,80%的大学毕业生都参加过各种岗前“热身”,希望为求职“增加砝码”。肖敏(音译)就读于广东培正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她参加了驾照考试,学习了会计,还练习了瑜伽。

娱乐是职场中的一门学问。于是,“能喝酒,喝很多”成了一些企业的招聘要求,有的企业要求应聘者唱歌、跳舞、搓麻、打牌。这些特殊的招聘要求被称为“灰色技能”。“灰色技能”引发了争议,但在争议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接受并学习“灰色技能”。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2298人参与)的一项调查显示,70.7%的人认为在职场竞争中拥有“灰色技能”非常重要,其中20.0%的人表示“非常重要”。受访者中,64.6%的人表示自己有“灰色技能”,这与中国的人情社会和职场竞争激烈不无关系。

“从企业类型来看,国企和政府机关对灰色技能的需求高于外企,国内企业的公关也离不开中国文化,比如KTV、饭局。从岗位来看,主要是公关、外联、秘书、销售等。”卓越华商国际集团人力资源总监王胜军认为,“灰色技能”不是招聘的主要因素,大学生的学习能力、社团经验、职业道德才是最重要的。但对于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增加一些应对未来的技能也能为职场加分。

简历突出技能,不求多但求精。

华南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的小张拿到了驾照,学会了仰泳、蛙泳、自由泳等多种泳姿。在她看来,如果以后应聘媒体,驾照可能会成为一种竞争优势,而游泳是一种逃避技能。小张还考了photoshop证和教师口试证。她希望这些技能证书能帮助她以后选择另一条路。

软技能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华师大辅导员李老师认为,现代社会需要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各种技能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为未来的能力增加砝码。但对软技能的影响不应被高估。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肖佳认为,现在的大学生在学习技能上存在功利心理。如果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要么是不擅长学习,要么是不擅长学习。就算他们拿到几十个技能证书,也没用。

在华南农业大学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曹看来,软技能对就业的帮助只是锦上添花。小草是一个自行车爱好者。他骑自行车去过海南岛、汕头、厦门、珠海等地。这次热爱自行车的旅行经历锻炼了他的策划能力、团队写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但对找工作只是一点点帮助,用人单位更看重实质性的专业能力。

“掌握技能是信息社会的需要。企业要求学生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掌握一些软技能,这是可以理解的。”中国劳动关系在线总经理梁认为,“灰色技能”使得营销等需要与外界沟通的职业更容易融入社会,但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需要这种特性,即使在营销团队中,能言善辩的人也不一定能成功。

更普遍的看法是,“灰色技能”只能是敲门砖和润滑剂,还是需要真正的能力来支撑“灰色技能”的功能,否则很难长期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

那么,如何在简历中巧妙地体现软技能呢?据了解,很多毕业生的简历中都有“爱好”或“技能特长”,有的只是简单填写几个爱好,有的列出几个证书。专业人士建议,软技能的填写要“不是要求多而是提高”,最好根据企业的招聘要求有针对性地填写一到两项,并说明该技能对所申请岗位的意义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面试:“潜在素质”的完美呈现

记者了解到,大学生“潜在素质”调查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要求。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会建立大大小小的素质模型,在讲案例的过程中通过行为结构化面试来判断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素质。所以,对于学生来说,提前精心准备小故事就成了面试成功的关键。

“潜在素质”不是虚的。

企业在招聘中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并不像学历、证书这些门槛那么真实,而是企业的实际需求。比如,金融危机后,企业在招聘上趋于谨慎,更加强调“吃苦耐劳”;也有公司非常在意员工的“抗压能力”。一位HR告诉记者,越是知名企业,这些品质要求越不招摇。这些公司会通过建立各种素质模型来考察应聘者,比如P&G的“八问”,每个问题都指向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根据素质模型设计的。

“潜在素质”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肖佳认为,沟通能力和责任心是企业最重要的东西。这些品质应该在平时的实践中表现出来,比如在实习期,让雇主看到,然后才能转化为竞争优势。

最看重哪些「潜在品质」?

华师大辅导员李老师认为,企业看重的是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品质,包括诚实和团队精神。学生要善于把“潜在素质”转化为竞争优势。李老师指出了三种方法。一是在实习、实习、工作中善待他人,给用人单位一种容易接触的感觉;第二,工作上要踏实做,不要作弊;最后,年轻人要屏住呼吸。有时候雇主可能不会给你机会。这时候你要屏住呼吸,低调一点,不要太招摇。

“我在一所大学面试毕业生的时候,有个学生会的劳动部长。他自我介绍的时候并没有拿出什么技能证书,只是说每次学校组织大型活动,所有的播音设备都是他自己打包的。虽然他默默无闻,但我从他身上看到了努力的品质。这对于80后、90后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劳动关系在线总经理梁讲了一个亲身经历的例子。

职场专家:

面试前认真准备案例。

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素质要求,HR一般会建立素质模型,检测应聘者是否具备这样的素质。王胜军举例说,比如在招聘客服人员的时候,HR首先要建立一个质量模型。在质量模型中,该职位有八项核心能力,包括诚实正直、沟通技巧、努力工作、冲突管理和承受压力的能力。然后根据核心能力设计问题。王胜军说,在面试中,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有过去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的应聘者来回答,HR可以从中判断应聘者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

面对这种面试,大学生如何认真准备案例?王胜军认为,首先要了解你自己,你从高中到大学的教育,你的优势和能力。二是了解公司。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业务,不同的背景。知己知彼,围绕不同的“潜在素质”,选择最有说服力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