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西递洪村民俗调查报告怎么写?花费4000字

安徽省黟县是徽商和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群山相隔,历代无战事。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祠堂、牌坊、寺庙、园林等古建筑至今保存完好。1999期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易县西递、宏村因其保存完好的传统风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世界上首次将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黟县小桃源,烟霞百里。有许多植物和树木,人们仍然穿着古代的衣服。”这是诗人李白云游至此的感受,诉说着西递、宏村所在的皖南山区一个只有十万人口的小县城——黟县的静谧风光和淳朴民风。易县地处徽州文化的发源地,县域文化具有典型的徽州文化特征,包括中华文化的节俭礼仪、精明老实的商人文化、幽深幽静的山水文化,更典型的是具有浓厚商人气息的古徽州文化建筑风格。西递、宏村作为皖南古村落的典型代表,早在进入世界遗产之前就已经声名远扬。现存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440余座,其布局之精巧、结构之精巧、装饰之美观、建造之精美,世界罕见。在“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名山脚下,西递、宏村背靠青山,环抱清流,过家家;一片片明清古民居静静地矗立,巍峨壮丽的马头墙充满了摇曳的韵味;灰色古色古香的房子墙壁,露出斑驳的风霜岁月的影子,散发着古老的威严和沧桑;美丽的宗族诗堂、书院、牌坊,都在无声地展示着徽州古建筑的精心设计和精湛技艺。

西递已有95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近13公顷。整个村庄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小溪分别从村子的北面和东面在村子南面的汇源桥汇合。村庄以一条垂直街道和两条沿河道路为主要骨架,形成了一个向东、南北延伸的村庄街道系统。村落空间韵味十足,建筑色彩古朴典雅,地面青石铺地,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西递人原是唐朝李氏皇帝的后裔,后人在此居住。村落的原始形态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在保存下来的“精品”明清民居的主人,都是当年的徽商。所以,直到今天,客厅上还挂着“三样旧物”:东瓶西镜,中铃。体现了家人希望在国外做生意的亲人“永远安静”。西递从14世纪到19世纪,有三个祠堂,一个牌坊,224个古民居。很好地保存了典型的明清古村落风貌,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

宏村创建于1131。从高处看,整个村庄就像一头绿色的奶牛躺在山前的小溪上。村里的月池叫“牛胃”,一条九曲十八弯的河叫“牛肠”,村西玉山溪上的四座木桥就是“牛胃”。宏村有137座明清古建筑,包括有400多年历史的月沼、南湖、水镇等水利设施。承志堂是皖南古民居中宏伟而精美的杰作。门窗都是木雕镂空的。前堂横梁上刻着“官图宴席”,中门地板上的立柱上刻着“渔樵耕田”,南北财神,斗拱上刻着“三国演义”。侧门上方的“上”图案,都是层次丰富,形象生动,1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气势磅礴。据说做生意发了财的主人盖房子的时候,只用于木雕表层的装饰,也就是花了100多两黄金。

近年来,在黄山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黟县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区的形势下,黟县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坚持“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制定西递、宏村古民居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古民居为特色的人文旅游,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保护环境

和资源,引领生态旅游发展,建设生态旅游服务型城镇已成为易县的总体指导思想。

当地人充分认识到,该县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最大优势是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古建筑,因此加强对古村落建筑、土地使用功能和古村落轮廓原始风貌的保护最为重要;严格控制基本建设规模,减轻景区附属设施和商户活动压力,恢复古民居开放背景空间;做好旅游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合理规划安排公共设施和房屋,在基本建设中绝对避免干扰景区生态功能和影响系统主体形象,充分注意保持工程设施与整体环境相协调;在市政建设领域切实落实黄山市政府关于“护、改、建徽”的相关政策。同时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资源环境的措施,争取了一批生态建设项目,实施了绿色走廊建设工程和国家公益林生态建设工程。为了更好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尽量避免人为破坏,西递、宏村镇建立了新区,编制了新区规划,合理、有计划地保护环境。目前,西递政务新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宏村政务新区正在筹建中。为改善西递地区环境质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西递地区污染大户易县桃园建材厂于2006年底关闭。宏村污水处理工程已于2007年初通过专家评审,现已进入初期扩建阶段。

十几年来,西递和宏村相互影响,相得益彰。两地共接待中外游客近20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2000多万元。2007年6月,西递、宏村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当然,西递、宏村古村落的保护也面临着诸多问题,比如如何协调民居商品化与历史风貌、旅游环境的关系,居民使用现代电器与古村落和谐的矛盾,古村落排水污染、火灾隐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