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为什么唱“一千个人说话”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涌现出一批风格鲜明的歌手,如、郭、、、、卓玛、、、王玉珍、蒋家强、吴彦泽、邓玉华、何继光等。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民族声乐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歌唱人才。然而,近年来,民族声乐教学和演唱中的“一千个声音”问题越来越突出,受到了声乐界和听众的强烈反映。人们担心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的方式必然会产生误解。
有两个嗓音条件很好的少数民族歌手被送到高等音乐学校学习。几年后,国家的钱花完了,他的学业也完成了,但他的歌唱生涯也结束了——他回到了当地,转行了。原因是唱歌没品味没个性,当地人不认可。这是一件悲哀的事情。
一种教学方法,一种语音模式,它教出来的学生因为各种因素而出名,被社会认可,这无可厚非。问题是,学生出名了,老师就会“水涨船高”,出名了,就成了“权威”。于是就有了连锁反应,崇拜名人,崇拜权威,有时候甚至盲目崇拜。他们误以为只有走这条教学路才能出名,大家就挤在一起了。这样一来,路会越走越窄,品种会越来越单一。这是一个。
其次,很多学民族声乐的人心理浮躁,急功近利,想方设法走捷径,想尽办法挤进一个所谓的“权威”门,于是艺术履历上就有了向某人学习声乐的招牌,于是就有了参加晚会、拿奖的资本。客观上,这也“促进”了这种教学模式的推广和普及。
第三,对于某些声音主宰世界这一现象的存在,媒体也负有主要责任。导演和编导的素质、修养、审美倾向决定了他们对单一口味的单一选择,为《千人说》提供了传播阵地
要改变“千人一声”变成“千人一声”的局面,民族声乐教师要因材施教。歌手蔡丹卓玛的歌声至今依然充满活力,声音依然铿锵有力,成为藏族歌手的代表人物。关键是王品素教授在上海音乐学院时就因材施教了。王教授不仅教给她科学的唱法,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她的独特魅力。
想要改变“一千个声音”,就必须深入生活。任何一个成功的民族歌手,都是有深厚的民族民乐支撑的。、郭、、冼女红、等人就不用说了,的男高音是当年“学成后才发现的浙江吴剧”;为了唱一首口音很重的《清江派派》,吴雁泽冒着毁了嗓子、倾倒了阵地的危险,跑到鄂西“打哈哈哈”。民族民间音乐永远是培养音乐家的沃土,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资源。这绝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民族音乐人的成功之路。
诚然,目前一些老师的教学已经突破了这种教学模式的藩篱,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比如总政歌舞团女高音杨九红,第九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奖获得者龚琳娜。然而,我国的声乐教学仍然受到“一千个声音”的困扰。
倡导词曲作者创作个人声乐作品,歌手用方言母语演唱民族声乐作品,也是把“一千个人用一个声音说话”变成“一千个人用不同声音说话”的有力举措。
总之,必须尽快打破“千声一面”的局面,形成一个“千声一面”,这当然需要教育者、词曲作者、歌手、媒体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