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春老师简历
——读《做一名专业班主任》
2020.10.19
6天读完《当专业班主任》,就舍不得放下了。在给班主任的专业读物中,王晓春先生的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好书。
本书共七章,分别阐述了班主任的六大角色,班主任影响学生的10手段,班主任的九种类型,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与边界,班级氛围的营造,班级日的日常管理,问题学生的诊断与处理。
最触动我的是第一章和第三章,即班主任的角色要求和班主任的类型。
我们常说班主任往往有多重身份,但你仔细区分过这些角色吗?王晓春老师认为,今天一个好的班主任应该具有以下角色:教育管理者、学习指导者、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学习者、心理学家和家庭教育指导者。老师的角色是弥散的,也就是说,他要认同的角色非常多,而且没有限制。其他职业期望的角色没有那么多,这也是班主任很累,老师往往不喜欢当班主任的重要原因。
很多班主任对班主任的作用认识模糊。角色模糊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班主任自己对自己应该扮演的某个角色缺乏认识,不知道自己还有这样的角色任务,没有这样的自我期待,这是一种角色缺失。第二种是班主任知道自己应该扮演某个角色,并且能够有意识地去扮演,但是对这个角色的内涵理解不准确,或者不知道。这个角色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仍然坚持原来的角色内涵,这也会造成他的自我期望和班主任工作的客观需要之间的落差,形成角色模糊。学习指导者,教师在学习中的主要职责不再是传递知识,而是激励、引导、指导、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学习。这就是现代教师的角色。如果他们还执着于教师中心知识传播者的身份,那也是一种角色模糊。
所以我觉得如果不清楚自己想演的角色,不了解角色的内涵,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样的班主任离职业更远。在这些角色中,要特别注意学习指导老师,这个角色更专业,难度更大,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必要。作为一名学习指导者,班主任应该了解人是如何学习的,拥有并能够灵活运用关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能够进行适合大脑的教学。
看班主任的类型,王晓春先生把班主任分为九类:班主任、班干部、鼓动家、领导者、导师、科学家、校长维护者、债主、学者。我们来看看各种类型的特点和班主任的自我定位。
班妈型:主要靠爱干活,把自己定位成学生的准妈妈。一切都围绕着师生关系展开,各种活动主要是由爱来驱动的。
班官型:主要依靠督导检查评价等管理方式来工作,自我定位是学生的上级,学生的管理者。
鼓动型:主要靠哗众取宠。而班母型的班主任都诉诸情感,不同的是前者的情感诉求更广,不局限于母爱和亲情。鼓动者特点:强烈的语言和情感,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很多同学看他的眼神都是燃烧的。
领导型:主要靠活动来工作,自我定位是领导者、组织者、总指挥。容易的问题是学生的个性可能会被压抑。
导师型:主要靠思想影响和人格魅力来工作,自我定位是学生人生的向导。
科学家型:主要靠科学来工作。自我定位首先是学习者和研究者,其次是学生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们首先尊重学生,其次才是爱他们。他们遇到问题,总是抱着研究的态度去诊断,然后拿出解决方案。
“维护校长”型:主要靠权力和空洞的说教来工作,自我定位:是学校领导布置的各种任务的机械执行者。
“寨主”型:主要靠权力和政治手腕做事,自我定位是“寨主”,我的地盘我做主,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学者”型:思维容易走极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刚开始你热情又忙碌,找不到路又不知所措,或者会很焦虑,心灰意冷。
坐在正确的位置。刚毕业当班主任的时候,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班妈,一个导师。几年前当班主任的时候,我已经在朝着科学家班主任的方向努力了。也许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班主任,但我觉得后三种应该避免。“维护校长”式失去了主体性,学生看不起。“寨主”型是法西斯,学生会感到恐惧;“书生”型忽冷忽热,情绪不稳定,容易被学生看穿,伤害。
本书还介绍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从哪些方面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如何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以及问题学生的诊治方法。这里不一一总结,分享三点收获:
1.班主任的三种职业境界。王晓春老师在书中引用了孔子的一句话: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乐者。这就来解释一下班主任的三种职业境界。了解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职责,工作的原则和方法,或者给班主任做几年经验,只能算是知者。如果你真的把班主任的工作当成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成一门专业知识去学习,即使没有获得很多经验,你也是一个好人,但只有你学到了东西,超越了自己,并从中获得了真正的乐趣,你才是一个快乐的人。
看完这篇文章,如果你刚好是班主任,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你处于什么样的境界?当然,这三个境界并不是说你要经过1和2才能达到3。即使是新来的班主任也会“好”“开心”。但是,这里有一个因果关系:因为知道而变得更好,最后因为知道并做好而变得有趣;还有一个递进关系:班主任工作越多,学习越多,越觉得有意思,越有兴趣深入学习,越乐于发现新的东西。
两个。班主任工作的三种方式。三种方式是什么?管理,哄,帮。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那就是倡导班主任要实现思维和工作方式的转变,从只交替使用管,到逐渐使用帮。管孩子,老师指指挥官;哄孩子的时候,老师是鼓动者;在帮助孩子的时候,老师是研究者。在管理孩子的时候,老师希望孩子害怕,害怕是动力;在哄孩子的时候,老师希望孩子开心,兴奋是动力。两者都以诉诸情感为主,比较感性。帮助孩子不是。在帮助孩子的时候,老师希望孩子冷静清醒,动力是智慧。帮助孩子是一种冷静理性的沟通。据预测,许多年后,帮助的方式可能成为教育的主流,而管理和哄骗的方式将作为一种辅助方式得到推广。当时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现代化了。
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换脑过程,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就是我们自己。为什么这么说?班主任不断成长,对班主任的角色有理性正确的认识,不断培养自己的智慧。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你不相信经验,你应该虚心请教,你应该广泛阅读...如果不能不断更新自己,可能会整天抱怨学生“一辈不如一辈”,就像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婆。成为一个不满足的女人是多么可怕。
班主任学习的三种方式。这是我看完这本书总结出来的:向书本学习,向反思学习,向学生学习。王晓春老师强调班主任要多读书,读书是与智者的对话,所以要多读难的书,“容易的路是下坡路”。如果读书就像喝水,说明这本书其实对你没有任何好处,你只是同化而没有适应。至于班主任可以看哪些种类的书,哪些名著,本文无法细说。从反思中学习,就是班主任要养成记录和反思班级故事的习惯。记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梳理和反思的过程,可以优化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路。记录问题学生转化的过程,会让我们有一个整体的看法,关注学生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眼前的问题,带给我们成就感,体验班主任工作的乐趣。向学生学习,就是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和值得肯定的行为,而不是只盯着学生的问题。陶行知说,王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造就了值得他崇拜的学生。如何“创造”,为学生创造成功的体验;向学生学习也意味着学习学生的活力和热情,对班主任的工作始终充满兴趣和激情。
一边读书,一边接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当然也接触班主任的经历和班上的故事。我越觉得这本书不仅是王晓春几十年班主任经验的总结,也是一本经得起理论检验的专业书。对于班主任,尤其是年轻班主任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实用和有指导意义的参考书。特别推荐给班主任,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少走弯路,让你知道如何在班主任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