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的背景
2002年,在《人民日报》总结“五年成就‘100字’”的专栏中,海归一词有了全面的解释。人民日报是这样定义海归的:海归是指在国内学习工作的本土人才,是指有国外学习工作经历的归国留学人员。海归一词日益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词。
“海归”一词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留学人员掀起了新一轮回国潮。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中国经济一枝独秀,连续几年保持7%的增长率。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背景下,人们普遍看好中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而且中国政治稳定,法制逐步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再加上6543.8+0.3亿人口的市场,对全世界都极具吸引力。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国际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拥有西方先进技术、风险投资、西方先进商战理念、丰富的中西沟通经验和人际资源的中国留学生自然成为先行者。
“海归”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也带来了市场和理念。他们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民日报》甚至断言:“绝大多数海归都是中华民族的精英。”中国曾经举办过新时期留学的使命与发展机遇研讨会。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一致认为,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留学运动波澜壮阔,蔚为壮观。留学生给中国带来了更加理性和开放的心态,成为推动中国进步的重要力量,加速了中国融入国际文明。
当中国人开始用形象的语言把“海归”比作“海归”的时候,甚至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在整整一代人用智慧和毅力积累了知识和财富之后,中国终于在“海归”的集体回归中获得了可喜的收获。
海外人士的回归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可以说,所有发展中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改造自己,实现自己的飞跃。在以近代欧美先进社会为目的地的全球留学大潮中,有流出就有回流。流出的是人才的空白,回归的是成型的专业人才。虽然成本损失不可避免,但社会的得失对比一目了然。
“海归”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时髦的话题。“海归”作为成功人士的社会集合体,已经全面落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他们可能自己创业,引领时代潮流;或留在国外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岗位,享受“金领”名利;或者进入一个政府机关,成为新一代领导集体的目标。在市场全面主导社会、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社会,拥有更广阔国际视野、更丰富人生阅历的“海归”无疑获得了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优势。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他们在海外奋战十几年的人生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