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北斗系统开始提供服务,红云工程将建立天基互联网。
事实上,太空飞行不仅关系到整个人类的未来,也是中国人几千年的梦想。
随着2018年的临近,当我们回首这一年中国走过的航天之路,会发现这样一份长长的成绩单:
截至18年2月27日,我国在2018年完成了38次火箭发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也完成了第296次飞行,包括:
18颗北斗三号卫星成功发射并组网;
遥感卫星30号04、31 01成功发射;
02、03、04年高分一号星,高分五号、六号、十一号成功发射;
高静03、04卫星发射成功,与2017发射的01、02卫星完成首批组网;
嫦娥四号中继卫星“鹊桥”和嫦娥四号探测器相继发射成功;
成功发射风云二号H星,并与风云二号E、F、G星在轨组网观测;
海洋一号C星、二号B星发射成功;
土地探测卫星3号和4号成功发射。
而且2018也是中国商业空间发展元年。中国的民营公司在航天领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在航天领域的商业化尝试也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例如:
5月17日,“零一俱乐部”成功发射我国首枚民营亚轨道商业火箭。
65438年10月27日,由“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虽然发射失败,但这是中国首次由私营公司进行的轨道发射,意义重大。
65438年2月7日,长沙天一研究所研制的多颗卫星发射成功。
在2018航天发射的成果中,最令人振奋的是北斗三号基本系统星座的成功部署。随着10次发射成功、18颗北斗卫星发射成功、19颗成功组网,北斗导航系统成功迈出了从区域走向全球的“关键一步”。
然而,正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北斗三号全球导航系统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北斗系统的背景。
北斗导航卫星副总指挥沈源在就职演讲中提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经历了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北斗三号三个阶段。
从1994开始,中国开始建造北斗一号。通过不断迭代升级,2012年完成北斗二号,稳步实现北斗系统区域系统建设。
北斗三号于2016年发布白皮书,2017年完成首次发射,目前已完成19颗卫星的组网,基本实现了从区域到全球的发展目标,并将最终在2020年完成35颗卫星的组网,成为与美国GPS、俄国GLONASS、欧盟伽利略并列的四大全球定位系统。
据沈媛介绍,与之前的北斗一号、北斗二号相比,北斗三号在服务范围、航天能力、与其他全球系统的兼容性、精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可以为全球各类用户提供高精度、高可靠性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即使与其他三大全球导航系统相比,北斗三号在星间链路技术、自主导航能力、在轨重构和在轨赋能技术等方面也具有独特的后发优势。
“2018是商业航天元年。商业发射、太空旅游、天地一体化都有巨大的商机,这将是一个万亿美元的市场。当所有条件都满足时,商业航天的有利空间就会到来,无数独角兽就会诞生。”
今年6月5438+10月,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原党组书记、副院长梁晓红在演讲中预言,下一个风口将是商业航天。进入航天领域的民营公司大致可以分为:卫星公司、火箭公司、测控公司等等。现实中,永远不会缺少敢于率先吃螃蟹的先行者。
比如零一俱乐部、蓝箭航天、天一研究院的老总,这些民营航天公司的舒畅、张长武、杨峰在2018接受采访或上台演讲。
运载火箭是卫星飞行的基本工具。蓝箭航天首席执行官张昌武表示,火箭的发射燃料、可重复使用技术和商业化前景必须由私营公司考虑。
中型运载火箭是唯一能够支撑未来低轨道发射市场的火箭序列。在他看来,液氧和甲烷的结合将是最经济、最环保、最实用的火箭推进剂。
2065 438+08 10月27日,18,蓝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发射。虽然未能成功上天,但这是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首次在轨发射,说它是国内民营航天事业的里程碑也不为过。
过去航天事业是倾注全国之力的国家级航天竞赛,费时费力。但正如天翼研究院CEO杨峰在演讲中所说,在空间领域已经采用了一种“微小卫星”的方法。只需要1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和数百万的资金,就可以实现过去需要10年、耗资数亿的航天成就。
这种小步快走的太空探索方式不仅稳步而且为私营公司的进入创造了非常现实的可操作性。今年65438年2月7日,杨峰所在的天一研究所研制的多颗卫星发射成功。
根据计划,红云工程将共发射156颗卫星,在太空建立覆盖南极和北极的全球天基互联网。通俗地说,就是让用户在全球范围内无死角接入WiFi。毫无疑问,这一项目将为未来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全球网络无缝连接的无人驾驶、物联网、航空运输、海洋工程等诸多行业提供服务,也将为私人太空飞行提供巨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