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有哪些地方戏曲?
天津曲艺音乐发展概述
曲艺音乐产生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建国前天津的人口特征与曲艺音乐的关系——以演员和唱诗班为中心的音乐发展机制——清代天津曲艺音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天津曲艺音乐——国民党统治时期天津曲艺音乐——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天津曲艺音乐——建国后天津工商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增长与天津曲艺音乐的关系——以音乐设计师为中心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鼓乐发展机制——文革前的天津曲艺音乐——文革时期的天津曲艺音乐——文革后的天津曲艺音乐——天津曲艺音乐的多元性——天津曲艺音乐的开放性——天津曲艺音乐——各种流派。
天津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临燕山,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南运河、北运河在此汇入海河,流入渤海。是北京的门户,中国北方海上运输的重要港口,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中南、华北互联互通的交通枢纽。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成为了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
作为一个城市,它的历史并不长。金元明时期只是漕运枢纽和军事要塞。为了屏蔽北京,保护漕运,金在此建立支固村;袁改支固村为海金镇;明朝为魏建城,取名天津。
清朝雍正年间,原为天津府,后改为天津府,属直隶省。府设在天津县,以原州界为县界。1913(民国二年)。1928(民国17年),在天津县中心区设立天津特别市,直属国民政府;天津县隶属河北省(1934 65438+10月市县划界,四乡为天津县)。1930年(民国十九年)六月,天津特别市更名为天津,划归行政院;同年6月165438+10月,改为省辖市,成为河北省会。1935(民国二十四年),省府迁至保定,天津归行政院。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改名为天津特别市,胜利后又恢复了原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65438年2月至1967年2月隶属河北省(曾为省会)外,一直是直辖市。
天津的行政区划调整过多次。最低限于市区,最高包括市区、塘沽、汉沽、郊区,以及武清、静海、黄骅、沧县、盐山、巴县、宁津、吴桥、蛟河、献县、河间、任丘等12个县。目前,天津的管辖范围包括:和平、河西、河北、河东、南开、虹桥等6个中心城区,塘沽、汉沽、北大港等3个沿海城区,东郊、南郊、西郊、北郊等4个郊区,蓟县、武清、宁河、静海、宝坻等5个县。它占地约一万一千平方公里。
作为一座城市,天津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其商业繁荣始于元代。"当配给船到达直沽时,乌票变得越来越满大街."。这艘油轮不仅运送谷物,也运送货物。侯家和聚义街已经成为当时天津最繁华的地方。明代,随着江海交通的发展,天津的商业贸易日益繁荣,成为中国北方的商品集散地。旧城东门和北门外的沿江地区,在明中叶已成为商业中心。明清之际,天津的繁荣已经像(康熙)“天津魏徵?序》说:“天津到沈京二百余里。南北奔流之时,数以万计的水路南运在这里了解道经,船来的地方,商贾云集的地方,五方百姓混杂的地方...虽名魏,实非大都市所及也。”300多年来,天津日益繁荣,特别是开埠后,发展更加迅速,逐渐成为举世闻名的工商业城市。
天津作为交通枢纽、华北经济中心、发达的工商业城市和繁荣的大都市,为曲艺音乐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建国前的天津曲艺音乐
作为一种大众化的表演艺术,总的来说,天津曲艺音乐的发展与天津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人口增长成正比。
说到人口,不能不指出,旧中国的经济结构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使得大量以男性为主的农业人口逐一流入天津。导致天津市民性别比例严重失衡。比如:1903-1905(光绪29-31),天津市民的性别比例是150: 26,150: 95,15: 95,再比如1935。为了消磨闲暇时间,大量男性市民涌向娱乐场所,曲艺低廉的门票价格和灵活的表演方式对他们极具吸引力。他们的艺术爱好是建国前天津曲艺音乐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时为了谋生,演员之间的竞争很激烈。比赛输赢的裁判主要是观众。所以演员很注重根据观众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唱腔,保持和发展自己的大众唱腔。由此产生了各种流派甚至新的音乐种类,形成了以演员和唱诗班为中心的曲艺音乐发展机制。
由于历史原因,尚不具备清代以前天津曲艺音乐的情况。建国前天津曲艺音乐的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清代天津曲艺音乐
从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清代最早有记载的曲艺曲式,大概是打莲乡。王陵《津门杂事诗》第六十九首说:“有子不用拜师。菊奇只唱歌和小孩子玩。清者,三风尤重,心弃之。”诗后有注:“锦衣是人子,众人学唱对联词,一个陪儿戏。”新例禁,渐成广陵。“《天津杂事》诗始于乾隆初年(公元1736),刊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当时由于“新禁”,已逐渐成为广陵散。这说明在乾隆以前,至少在雍正时期,天津就有了演奏莲香的民乐形式,“天津之子”以此为谋生手段。
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在北京出版的《霓裳续谱》一书也说明了这一点。《霓裳续乐》收录了622首民歌,共有30种曲调:西洋调、茶曲调、马头调、剪靛花、叠钱、湟里调、渔沟调、劈玉、耍黄调、北河调、反调、寄生草、扬州调、利津调、潘翔调、边关调等。作曲是严子德。下令山寨的王说:“三和殿《颜曲诗》的作曲者也是金门人。年轻工人死记硬背,学什么都找人写。今年,他们已经70多岁了。我在书里找了一批书,我自己也不在乎。对公众和大众都有好处。”很明显,这些都是乾隆年间唱的小曲。乾隆时期唱的不一定是乾隆时期制作的。严子德的《青工死记硬背,他的学校都找人写这本书,今年已经七十多了》。如果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学音乐,那么《霓裳序谱》中肯定有乾隆元年前唱过的小调,也就是说,有雍正甚至康熙年间制作或唱过的曲调。
因为严子德是天津人,而且京津相隔不远,交通便利,所以这些小曲很多都要在天津唱。《腰间节》和《我家住杨柳青》就体现了这一点。
【平茶】我家住杨柳青。(怀特:是的,)我住在雨荷河边。我在刘度雇佣奴隶。你什么意思?也是命运让我苦不堪言。哦,天哪,时间到了。)【刘度调】一鼓多,二鼓多。刘度的生活指向这一点,并教我推蒸馏塔(路岐)。我真的很难过。想想奴隶的生活,想想奴隶的生活,被上下撕裂。我不知道该怎么办,直到那一天我每天都在织pu垫。老公走了两三个多月,到现在才回来。我急得直跺脚。【查薇】老公拉了短纤维就再也没回来。左奴家荒芜寂寞。(白:想起来也是因为我爸我妈一时没主意,唉!)我信了媒人!
这首歌既反映了一个被杨柳青嫁给天津孤寡工人的女青年的生活,又用了天津话中的“破衣烂衫”“自己”等词。显然,它起源于天津。这说明当时天津已经有了岔曲这种民间音乐形式。另外,插在其中的曲子“刘度调”,顾名思义,是产于天津刘度地区的一种小曲。
在天津“皇帝会议”上表演的《为八仙祝寿》,也是乾隆以前唱过的民乐。最初被称为“皇后俱乐部”,帝国议会始于康熙皇帝统治时期。所谓的皇后就是传说中的海神莫林。到了元代,她被朝廷封为“护国、护灵、助山青助天妃”,并在天津(史称海进镇)建了“天妃庙”,为她祈福,保佑海槽平安。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晋封她为“天后宫护国保民,显灵慈悯皇后”,改公主宫为“天后宫”。无论天妃宫还是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所谓娘娘节,就是娘娘宫的庙会,是“神赐百戏赏”。有一次,甘龙下到江南,经过天津,正逢会期。欣赏后大加赞赏。乡庙“月谷”的四个鼓手各得一件黄袄,四个鹤童“何伶”各得一个金领,两面龙旗。此后,皇后俱乐部改名为皇帝俱乐部。皇家俱乐部将演出“百戏”,包括舞蹈、音乐、杂技、武术和民间艺术。庆祝八仙的生日是曲艺的一种形式:“十三四岁的孩子装扮成八仙中学的各种角色,踩着高跷,不练习,只唱唢呐生日歌”。表演这个节目的“东南城角八仙旧社会”,“也是清朝乾隆以前成立的”。
关于嘉庆年间天津曲艺的曲式,《文域》中有较多记载。
嘉庆元年(公元1796年),杨五怪著《皇社论》。在谈到帝制社会的各种艺术形式时,他认为“荷花落,不难看”,“公道自在人心,侯家非闲”。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津门诗话》有这样的诗句:“唱一串美儿”,“用槌皮奏荒诞故事”,“一首管弦曲荡调,十面锣鼓奏清音”。作者范斌义添云:“不施粉者,名童班。九连环响,小曲名。”“击皮鼓唱,名为槌皮”。”荡子歌轻声引用,感人至深。十首清音歌,中间两首,也不错。”也就是说,《金门小令》记录了九响、鼓书、荡调、清音等曲艺音乐形式。
随着城市的日益繁荣,天津的人口也在逐渐增加。开埠后,增长尤为迅速。据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编纂出版的《嘉宝在津门图说》统计,当时天津有44万余人。其中,城市有9.5万多人;城关区有近20万人。到甲午战争时,天津县人口已增至近57万,比鸦片战争时期增加了近25%。12以后,天津市区、四个乡镇和租界的人口增加到80多万。其中,四乡38.4万余人;城镇35.6万人以上;租界内有61,700多名中国居民和6,300多名外国居民。比甲午战争时增加了22万多人。60年间,人数翻了近一倍。
为了满足迅速增加的城市人口的需要,各种娱乐活动迅速发展,各种说唱艺术沿着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南运河、北运河,以前所未有的规模从河北、山东、北京、江南等地流入天津,形成了这一时期天津曲艺音乐明显的历史特征。由于清中叶以后天津人口增多,大多来自河北、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农村,北方各种民乐尤为盛行。清代崔旭的诗《小半》说:“盔响珠流,声转少年学风。最近小曲传到北方,盛宴时博得一片狂呼。”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移”的流行和人们对它的偏爱。
据不完全统计,清末从外地流入天津的曲艺音乐形式有凤阳古画、莲花落、十数布、子弟书、八角鼓、黑仔本、当调、谭春、快本、木鼓、平谷鼓、梅花鼓(北板鼓)、梨花鼓、西河鼓(当时还没有命名)以及拉哈鼓、西河鼓等。
为了适应天津观众的欣赏兴趣,大部分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的民间音乐形式,仍然保持着比较浓厚的民间文艺特征:活泼、灵活、不保守、善于借鉴、勇于吸收。虽然粗糙,但充满活力。其中,经过、胡适、霍等人的努力,木鼓发展成为京韵大鼓(又称卫调鼓或京调鼓)。在此基础上,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咬字吐字以天津话为主,唱腔朴实浑厚,歌曲写实洪亮。《云曦小儿书》用天津话唱的时候,曲调的起伏变化,变成了魏的书。史玉坤的声韵经过改造,发展成为具有鲜明天津特色的西城板。
同时出了原生的靠山调和鸳鸯调。经过改造后的拉哈调和切乌更也具有浓郁的天津特色。作为天津时调的主调,它们的形成和改革标志着天津时调的诞生(天津时调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而得名)。高和秦翠红是当时最著名的歌手。高改革了衬音,将第四句结尾改为门,从而改变了其拖沓、气馁的缺点,使唱腔饱满,吐字洪亮,富有韵味;在旋律和节奏上,她也用起伏代替了平淡和单调,并首次采用了凹凸润腔的手法。而秦翠红则以其出众的才华和高超的润腔技巧,将背腔唱法推向了一个高峰。她的声音浑圆深沉,音域宽广,充满力量,吐字清晰,天津味浓厚,歌曲粗犷豪放,颇有阳刚之美。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天津曲艺音乐(1912 ~ 1928.6)。
这一时期天津曲艺音乐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在这一时期的前期,社会生活相对稳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由于欧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我国的经济侵略,使我国的民族工业,特别是天津的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战前天津民族工业发展缓慢,无论是厂矿数量还是资本总额都落后于上海、武汉、广州。到1925,天津不仅成为中国北方棉纺、面粉、火柴、化工等行业的中心,而且成为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为天津曲艺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铁鼓、梅鼓、滑稽鼓——京韵大鼓的一种,还有丹仙的两个重要流派,何(质臣)派和荣(剑尘)派,流入天津。
京韵大鼓的改革成绩斐然。刘宝全已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演唱流派:他偏爱河北、天津的方言甚于京腔,唱腔的质朴直白华丽婉约。他的声音圆润明亮,甜脆爽口,高低起伏,音色丰富多变,善于用高音渲染气氛。他的说话就是唱歌,唱歌就是说话,说唱和唱歌的结合很醇厚。白校韵鼓也在此时形成。白云鹏的演唱以不标准的京腔为主。他的唱腔简单细腻,浑厚委婉,朗诵色彩较多,极具女性美。
天津的时调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诸如《坠尺》(如《后妈打孩子》)和《坠五》(如《秦楼悲秋》)等单声道曲调相继出现。鸳鸯调演变成曲调复杂、节拍缓慢的新鸳鸯调。
这一时期的后期,军阀混战,战乱依旧:天津是两次直接战争的战略要地。1922年4月,冯军占领天津;同年五月初,冯军战败,撤退,直扑天津卫;1924 165438+10月,直属军大败,大军入津;1925 65438+二月,国军将冯军赶出天津;1926年3月,鲁联军再次入侵天津;1928年6月,军阀阎锡山控制了天津。
军阀混战严重打击了天津的工商业。两次直接服役的战争,每次都使津浦京汉铁路中断数月,造成“进口贸易萎缩”;出口贸易也受到“交通阻塞”的极大影响。内贸更是惨淡,市场一片萧条。
天津几经战乱,社会生活极不稳定。军队经常侵入民宅,骚扰民众。战败的士兵经常洗劫商店,侮辱妇女。流氓和歹徒混水摸鱼。租界内经常实施戒严令。民众纷纷避难,冀东各县难民纷纷来到天津。"天津居民已经逃到了租界."1924-1928期间,天津人口从75万激增到138万,几乎翻了一番。军阀也以计划军饷的名义勒索钱财,掠夺财物。他们甚至大量发行军票、国库券券等纸币,直鲁联军曾滥发军票654.38+0万元。
由于以上原因,天津人生活艰难。以1924的冬天为例:“中产家庭”没钱买煤取暖,天冷了全家人只好围着被子坐着。“每月对大米、面粉和蔬菜的需求降到了最低水平,勉强够用。”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可想而知。
这些不能不影响杂耍园的生意。1924 165438+10月,“平时人多的北海大厦、北洋商场,大部分一天都没有顾客。”分别位于北海楼三楼和北洋商场的北海楼茶楼和北洋茶楼,自然没有杂耍表演。1928年6月,“剧场的座位大多被士兵占据。军人不花钱,一般佩戴符号的也坐其间。你跟他们要钱,别说一个机关,就是一个总部。”这自然极大地影响了天津曲艺音乐的发展。
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曲艺观众数量并未减少。总的来说,他们维持了综艺园的芦苇业,维持了明清演出的繁荣。在这种背景下,铁鼓和西河鼓发展出了自己的唱腔。
王以其聪慧的才华和独特的风格征服了观众,成为了铁鼓的代表。她的音色清脆悦耳;咬空间清晰有力,常用于闪板、拉板、抢板。节奏活泼多变,爱衬衬布。润腔时,多用滑音。因此唱腔委婉,温柔妩媚,灵动滑稽,被当时的人们戏称为“醋鼓”。
西河鼓赵派也初具规模。赵玉峰擅长说唱,短打,穿着长袍拿着一本大书。他抛弃河北方言,改用北京话,吸收借鉴了京韵大鼓的一些曲调,形成了自己的唱法,以二板、三板为主,尽量不唱慢节奏、长浊音的头板;他们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倾向于唱高音和低音,在黑仔的课上放台词,在句间加门,以烘托唱腔。他说话清晰有力,节奏鲜明,简短舒适。
此外,在此期间,刘宝全完成了他的改革,刘派的京韵大鼓经过不断的改进已经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3.国民党时期的天津曲艺音乐(1928.7 ~ 1937.7)。
天津曲艺音乐在这一时期达到顶峰。
天津形成了两种新的曲艺形式。翟青山创作了一种以小调为基础,以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单钢琴鼓(即后来的舒勤、北京舒勤)。平谷调经过前期刘文斌等人用宝坻方言演唱后,结合了一些降调的旋律,转化为JD.COM鼓。
一些外地曲艺音乐形式不断流入天津,如河南坠子、辽宁大鼓、山东琴书等。其中河南坠子和辽宁鼓在天津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928,乔清秀来到天津,下大力气学习短段子,还特意在歌唱方面找工作。她用梨花鼓的花腔改造了吊坠开头的唱段,创造了清新活泼的“开头唱段”,并以灵活多变的技法丰富了吊坠的平剧唱段。在咏叹调中如《冯依婷》、《三章审判》、韩湘子的《林影》、宝钗的《蝴蝶君》等。,各段的评剧和杜梓各有特色;她广泛吸收了京韵大鼓、京剧、民歌、流行歌曲的东西,将其变成挂件,不断为挂件音乐注入新鲜血液。她吐字优美,口音明快优雅,特别注意高音、中音和屈折的运用。她的声音以纯净甜美著称。
朱希真针对辽宁鼓委婉缠绵、声音清脆的缺点,首先改革了“始口”。她把“八个大嘴巴”(八个大句子)由慢而长改为快而短,把第七句和第八句的拖长音改为新的“四个大嘴巴”或“六个大嘴巴”。于是,从“大嘴句”到“小口调”,不再有冗长的过门过渡。其次,她相应地改变了“小口调”和“流水板”。原咏叹调不仅有明显的断句痕迹,而且“一口汤”她用了上抬下压的高音和低音唱法,使她的歌声悠扬活泼。第三,她把唱歌的速度从每分钟70拍改成了每分钟104拍,一扫过去的压抑和沉闷。四、按北京音发词,区分唇音和齿音,学会处理轻平音,弥补辽宁鼓的缺陷,做到词的真韵美。第五,她与弦乐大师王海门一起对《黑仔卦》进行了改革,突出了声音和速度,扩大了弦乐的音域;采用加花的方法;吸收了其他种类音乐的弹拨技巧,以密捏为主,用的是弹跳指法。这样既保持了原有的悠扬细腻,又显得刚劲分明。
梅花鼓、西河鼓、太平歌词、天津调的音乐在这一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
与弦乐大师陆合作,对梅花鼓进行改革,形成了梅花鼓的女声唱法。她开辟了高音音域,有时还把柔板开头的语气词“唉”掉了。在演唱中,容易做到苍劲飘逸,婉转华丽,醇厚俏皮,圆润。节奏灵活多变,小分段节奏特别有特色;棋盘上的字工整工整,尤其是上盘和野鸡之间那句话的结尾,清脆帅气。这种唱法很快在北京、天津流行起来,建国后几乎形成了“无梅花”的局面。
在父亲马的帮助下,还创造了一种新的唱法:“三唱”灵活多变,随时变换,转身自然利落;下腔、拉腔、走腔从过渡句变成了可以自由灵活运用的起伏腔,从附属短语发展成了充满活力的彩色短语,不时出现在平腔中,特别是那些表达情绪、变化情绪的地方;唱平腔时,不仅揉合了上述新曲调,还经常灵活地移动人物,翻白眼,用漂亮的句子,从而改变重复单调的状态,达到平而不平淡的效果。
王改变了太平歌词每句话说前四个字,唱后三个字的刻板唱法,加强了旋律性。节奏上用的是闪板,腔上用的是铃铛,去掉了可有可无的虚字。于是,这种长期从属于相声的音乐形式,脱离了相声,走出了开放的领域,进入了综艺园,成为一种独立的流派。
当代艺术家赵,嗓音甜美,台词委婉,感情真挚,以柔取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在此期间,许多新的音乐流派进入天津。比如:董桂芝、程玉兰的《河南坠子》,卢巧玲的《梨花鼓》,谢锐志的《丹仙》,王典禹的《大鼓戏》,等等。
、白云鹏、金万昌、容、长株田(丹仙)、高、秦翠红、葛振清(朱利安快书)、沈华庭(西城板)、余瑞峰(莲花落)等各流派领军人物也在不断探索和完善。
这一切,写下了天津曲艺音乐史上最辉煌的一页。
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如下:
(1)业绩蒸蒸日上。
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相对稳定,工商业有较大发展。在20世纪30年代,有近20,000家工厂、商店、贸易行、仓库、银行、钱庄和银行。有近3000家外国银行和外国公司。商场、商店、浴池、舞厅、餐厅、酒店、剧院、电影院...这些都促进了曲艺表演的繁荣。据不完全统计,报纸上刊登的演出广告中有300多位艺人。那时候只有那些著名的杂耍园,书店,落客馆,大部分杂耍园和弃地的艺人是做不到的。
(2)新的曲艺表演场所的出现。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受众。这就是为金融业、商业、文教、新闻出版、政府机关、交通、邮电部门服务的职员、教师、编辑、记者、中小商人、资本家。他们有相对固定的收入,相对稳定的生活;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鉴赏能力。我喜欢那些比较高雅的民间艺术节目。但因为艺术家的观念,他不愿意涉足一般的杂耍园,怕失去自己的地位。和他们类似的,还有那些生活在租界的军阀政客,曾经的清朝王公贵族,还有他们的子女。这两类人大多活跃在租界。当时英法租界异常繁华,各种建筑相继出现。法租界劝业场一带迅速发展成为天津的中心和最繁华的地方。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一些新的演出场所应运而生,如天香舞台、新世界(1930变更为小广汉)、歌舞楼(1934变更为小梨园)、中原公司综艺部、天汇轩等。这些演出场所开出的包价更高,邀请的艺人大多是一流的;他们上演的节目都是文明高雅的,代表了天津的最高水平。为了在这些地方演出,为了让这些观众满意,艺术家们不得不在不伤害高雅的情况下关注低俗,化低俗为高雅。具体到唱腔上,逐渐从简单、粗放、高亢走向华丽、细致、婉约。这促进了天津曲艺音乐的规范化和美化。
(3)商业电台的出现。
1927年,天津广播电台开播,每天播出一些曲艺节目,但影响不大。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激烈的商业竞争刺激下,仁昌、基督教青年会、中华、东方四家商业电台相继出现。因为曲艺很受观众欢迎,又因为曲艺唱法简单,所以都是请曲艺艺人直播,艺人会在演出中间插播商业广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手段,它们对曲艺尤其是曲艺音乐的普及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首先,它不仅让京韵大鼓、弹弦等原创曲调为更多的听众所熟悉,也让河南鼓、辽宁鼓、JD.COM鼓、单钢琴鼓等曲艺新的音乐形式广为人知。比如4月3日的广播日报1939说:“自从乔青秀在广播里唱了河南吊坠,吊坠的音色就渗透到家庭里了。”其次,她宣传演员,推崇无线电波的力量。65,438+04岁时,马增芬以一曲《绕口令》奠定了她在西河鼓圈的地位。乔清秀在三晋迅速走红,刘文斌受到家庭主妇尤其是老太太的青睐。翟青山、王(丹仙)、石慧如(丹仙)的名字随着他们的歌声飞入了千家万户。
(4)激烈竞争的结果。
在此期间,影院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以前曲艺表演基本不在报纸上做广告。随着商品竞争意识的逐渐深入,大中型演出场所意识到了广告的作用。因此,在大大小小的报纸的广告栏里,曲艺表演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篇幅,他们竭尽全力宣传各自的演员、流派和节目。他们还借鉴京剧的“排位制”来刺激演员之间的竞争。所谓排位制,就是在广告和剧报中,按照演员在整个演出中的等级和地位,从主要到次要,从最好到最差进行排列。等级和位置的确定主要依据演员的表演效果和受观众欢迎的程度。例如,根据《伊势日报》9月3日1936的小梨园广告,蔡晓舞蹈仍处于第二张牌的位置,张寿臣和侯为顶牌(相声)。在65438+10月6日的广告中,她超越张和侯,成为头牌。再比如:1936 10 10月28日,刘(京韵)排名第三,其后是舞、和侯;但是到了165438+10月15,她掉到了第八名。排名的前后,不仅标志着演员的声誉和地位,也决定着演员的收入。因此,演员们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观众的需求,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能,在艺术上进行创新。当时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为他们提供了这个条件。
这种竞争是价值规律的结果,所以不能不带来副作用;一些曲艺形式,如莲花落、摇摆曲等,都是团体活动,剧场只按场次付费,演员越来越少,逐渐没落。在观众“色艺兼备”的要求下,女鼓手一批批涌现,远远超过男鼓手。演员“阴盛阳衰”的场景开始在鼓圈出现。以中原游乐园为例,1929中,女星占40%;1936,占比60%以上;到了1937,更是高达70%。当时各种形式的曲艺音乐与相声、杂技同台演出。这70%除了少数杂技演员和京剧清唱剧外,都是鼓手。占30%的演员大多是杂技演员和相声演员。
4.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天津曲艺音乐(1937.8 ~ 149.38+0)。
这一时期,天津曲艺音乐开始急剧衰落。
伪政权时期,许多优秀的鼓乐艺人相继去世,其中不仅有、金万昌、高、常竹田、常旭久等老艺术家,还有年富力强的、乔清秀、王和莲花姑娘(太平歌词)。朱希贞去了东北,林红玉(京韵大鼓艺人,人称女鼓之王)去了山东,张翠凤(京韵大鼓)去了南京、马增芬和桑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