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延伸问题(综合研究)

(2)长度5464公里,源头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积752442平方公里。源头在青海省,流入渤海。上中游分为河口,中下游分为金梦。出处:巴颜喀拉的约古宗烈。黄河流经九个省: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

(1)黄河流域是中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当世界大部分地区还处于蒙昧状态时,我们勤劳勇敢的先辈们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砍柴割草,劳动生活,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

早在旧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就有人类活动。1963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的头骨、牙齿和上颌骨,距今已有80万年的历史。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人”也有20万岁了。黄河河套地区的“河套人”及其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发现的洞穴遗址,距今都在5万年以上。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们的祖先通过辛勤的劳动,不仅发展了人类的物质形态,还创造了旧石器文化。他们不仅发明了火,还制造了粗糙的石器和骨头。经过不断的实践,他们学会了钻磨技术,能够从事狩猎和捕鱼。中国传说中的燧人氏和优超氏可能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人口剧增,生产文化迅速发展。65438年至0920年,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出土了许多石器、骨器和陶器,包括纺织用的石斧、石刀、石杵、石锄和石纺车、缝纫用的骨针和彩陶,就是著名的“仰韶文化”。据考古学家考证,仰韶文化延续了一千多年,早期距今已有六千年左右。经过大量的发掘,考古学家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分布在从青海、甘肃到陕西、山西、河南的各地。65438年至0953年在Xi安发现的半坡村遗址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当时,半坡人已经开始种植粮食,饲养牲畜,懂得纺织,用草、土和木结构创造了大规模的小屋,并挖了一个储存粮食的地窖。居民区周围修建了大量深5-6米、长300多米的沟渠,改变了洞穴的原始状态。制陶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在出土的陶器中,有各种各样的红陶和精美的彩陶。陶器表面的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反映了古代人的艺术才华。彩陶上还有一些雕刻符号,大概是我国的原始文字。

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流域处于氏族社会大变革的历史时代。生产工具进一步改善,父权制取代了母权制,私有制开始出现。山东大汶口65438年至0959年的发掘初步揭示了这一时期的面貌。据考古学家广泛调查,山东黄河南北都发现了大汶口文化的遗迹,相当于仰韶文化中晚期,可能延续时间更晚。从发掘情况看,此时的生产工具已经是穿孔的石斧、扁薄的石铲和鹿角制成的短柄鹤嘴锄。石斧、铁锹、铁锹、凿子都是硬度极高的石头,有的还用硬度为11度的蛋白石。在一些发掘的墓葬中,还发现了许多玉饰、饮器和精美的象牙雕刻。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大汶口一号墓中有一把孔雀绿的骨凿,时间长达一年。据测定,其中含有大量的铜,很可能是当时使用的铜。另外,从大汶口的墓葬可以看出,当时有很多一男一女合葬的墓葬,墓葬规模有大有小,随葬品的数量也是千差万别。这种情况在仰韶时期的墓葬中并不多见,说明社会已经过渡到以父系为中心的时代,贫富分化越来越明显。

大约4000年前,原始公社崩溃,的儿子打破了旧的“退位”制度,继承了禹的王位,建立了世袭的奴隶国家。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夏朝存在了四五百年,一般居住在以河南、山西、山东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奴隶制虽然破坏了原始公社的公有制和平等,但它打破了过去的氏族范围,扩大了生产规模和社会分工,为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文化的创造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从近几年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和河北唐山大成山的发掘可以看出,最晚在夏朝晚期就有青铜器,夏朝早期很可能是青铜器时代。铜冶炼业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开来,标志着古代文化的繁荣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大约三千五百年前,以河南为中心,在黄河两岸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商朝。它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有种族奴隶制。数百万奴隶的辛勤劳动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更大发展,在文化、艺术和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据考古学家考证,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商朝最早的都城,所谓“商汤居郝好”。这里除了发现商代早期都城遗址和富丽堂皇的宫殿外,还出土了一批铜渣、坩埚片、铜钹(箭)、铜凿、铜刀、铜锥、铜钩、铜铃等器物,经鉴定均为青铜制品。这证明商代早期青铜器不仅在生产工具上广泛使用,而且在消耗量大、回收率低的箭头上也有大量使用,这在世界其他地区的青铜文化中是罕见的。在河南郑州,又发现了一处商代早期的遗址,有陶器作坊、骨器作坊、铜器作坊等大型手工作坊,出土了许多金饰、玉器、玛瑙、贝壳、铜器制品。此外,还发现了釉陶和商代古城墙,为研究中国原始陶器的出现和古代城市的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料。

商代中期盘庚王迁殷后,科学文化的繁荣达到了新的高度。在河南安阳的“殷墟”,近几十年来出土的文物不计其数。这里的“司母戊”大方青铜鼎重1500多斤,高137厘米,长110厘米,宽77厘米,花纹绚丽,结构复杂。它是世界上古代青铜器中唯一宏伟的巨人。另一件商代石编钟,旋律优美,声音悠扬,长84厘米,高42厘米,刻有栩栩如生的老虎,是中国最古老的艺术瑰宝。特别是这里发现了10万余件单个字三千多字的甲骨文,记述了当时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保留了一批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气象记录,如日食、月食、星宿、风、云、雨、雪、虹、霞等。这一切充分显示了三千年前中国文化的成熟。

在商朝,一直认为只有青铜器,没有铁器。然而,近年来河北藁城铁边铜钹的发现打破了这一结论。据初步考证,此兵器出土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的一座墓葬中,铜钹的刀刃为熟铁。当时,黄河从天津附近通过藁城以东入海。这种武器的发现表明,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商奴隶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炼铜技术,而且知道如何使用铁。

西周以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黄河流域开始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冶铁成为重要的新兴手工业,各诸侯国纷纷使用铁器生产工具,极大地推进了农业。随着生产的发展,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旧的奴隶制生产关系,城市经济繁荣起来。秦的咸阳,魏的大梁,赵的邯郸,齐的临淄,都成为当时的名城,临淄甚至达到了20多万人的庞大规模。这时,思想文化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活跃,反映各个阶级和阶层利益的各种流派相互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他们竞相办学著书,形成了古代学术思想史上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

从秦汉大一统帝国建立到北宋,黄河流域仍然是我国的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生活在江上的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杰出的才华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据史料记载,在汉代,人们已经发明了造纸术,制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用于测量天象和测试地震方向。隋代发明了印刷术,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世界文明影响巨大的指南针和火药,也早在11世纪前就广泛传播。陕西省1957年出土的“灞桥纸”是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遗物,比史书记载的东汉蔡伦造纸术早200多年。

与此同时,城市建筑的规模更为壮观:几代人的帝都长安是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南通巴蜀西达西域的枢纽。城市范围比同时期西方著名的罗马城大三倍以上。唐代长安东西18里,南北15里,人口196万。它的街道和广场井然有序,它的规模在国内外特别受称赞。北宋东京(今开封)周五十余里,汴河、采河、广济河、金水穿城而过。在中世纪,它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大都市。今天,从宋代画家张择端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东京宏伟的建筑、美丽的风景、舟楫和赛马。

从秦汉到北宋的1000多年间,黄河两岸的劳动人民不仅从事生产劳动,而且修筑长城,开渠,修渠,修建宫殿、寺院、陵墓,进行了浩大的工程建设。至今,黄河流域的地面和地下都保存着许多古建筑和艺术珍品。宁夏的秦曲、汉曲、唐来曲,Xi安唐代的大雁塔,河南登封北魏的宋岳寺塔,开封的宋塔,洛阳东汉的白马寺,山西唐代的南禅寺、北居济堂,陕西的秦始皇陵、汉唐陵,河南龙门石窟的石佛,甘肃麦积山的泥塑,都充分展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术水平和杰出的艺术成就。

近日,考古人员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了秦俑,出土了580件大型武士俑,高约65438±0.8米,大小与真马相似,还有24件带战车的陶马。该坑总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埋有各类陶俑约6000件,并有大量实用兵器。坑内马俑排列整齐,气势磅礴。身着铠甲的勇士们精神抖擞。这种气势磅礴的军阵场面,再现了秦始皇大军强马壮,横扫六国的壮丽画卷,是非常珍贵的艺术遗产。这些兵马俑的雕塑制作再次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创造力。